弘揚國學,傳承命脈
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韓碧英治療濕疹經驗舉隅
作者:郗亞薇1 劉元石2
1.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醫院 2.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過敏性炎性皮膚病,可發于全身多個部位。皮損為多形性,呈彌漫性分布,常對稱發作,自覺瘙癢,反復發病,易演變成慢性病是本病的主要特征。目前認為與濕疹發病相關的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感染因素、飲食因素、藥物因素、神經精神因素、氣候因素以及物理因素等。韓碧英教授,主任醫師,全國知名老中醫,運用針灸治療疑難病屢獲奇效。筆者有幸跟隨韓碧英教授出診學習,受益匪淺,現擷取韓碧英教授治療濕疹經驗介紹如下。
韓碧英教授認為本病發生的基本病機為中焦失運,孫絡受邪。由于素體稟性不耐,或脾胃虛弱,或過食肥甘厚味而致中土氣機升降失常,脾胃運化功能減弱,水濕不能完全排出體外,則郁積于內,聚為濕濁,干擾正氣,導致機體抗御病邪能力下降,風、濕、熱之邪氣乘虛而入,于皮毛入孫絡、浮絡,繼而通過經脈直至臟腑,與內濕相互參合,正氣與之相爭,內外相引,祛邪于肌膚而見疹瘡叢生,瘙癢難耐。正如《靈樞·百病始生》云:“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本病的發生與六淫邪氣中的風、熱、濕之邪密不可分。風為陽邪,性升揚,易侵襲人體的上部、皮毛腠理。風性善行而數變,臨證見皮疹泛發而無定處,一處稍有好轉,他處又生,起病迅急,為風象不定。濕為陰邪,其性黏滯、重濁,易侵襲人體的下部,臨證見皮膚水皰大且漿液多、糜爛、流液等為濕重。風濕之邪易熱(火)化,蘊結于皮部可見皮膚疹色暗紅、鮮紅、瘙癢、疼痛等。
本病病位在十二皮部,皮部由孫絡、浮絡所布,依疹瘡所在部位而定其經脈歸屬,即《素問·皮部論》曰:“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1.調中焦、助運化治其本。《素問·刺禁論》云:“脾為之使,胃為之市。”脾胃同屬中土,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為后天之本。韓碧英教授認為脾胃的功能不能只限于氣血生化之源,只用于虛證的治療,也可以廣泛應用于各種寒熱虛實之證。本病的發生與脾胃代謝功能減弱息息相關,胃納脾運能力降低,導致濕邪聚于體內,與風、濕、熱之邪互結,表現在皮部則發為瘡疹,或瘙癢潮紅,或糜爛流液。所以韓碧英教授臨證取中脘、水分、天樞、章門、脾俞、胃俞、三焦俞等以加強中焦的運化功能,祛濕邪以治其本。
2.運用五行五輸治其標。根據五輸穴五行配伍及生克關系,韓碧英教授多選取五輸穴中屬性為木、火、金的穴位進行治療。熱邪偏盛者,取陰經滎火穴,如勞宮、少府、魚際等用瀉法;風邪偏盛者,取陽經木穴,如足臨泣、束骨、陷谷等用瀉法,有抑木以防過旺化火之意。取相應病變皮部所屬經脈的金穴,一是五臟中肺主皮毛,其性應金,二是五行中金克木,可謂一舉兩得。
3.井穴、絡穴通絡脈。本病病位在皮部,皮部由孫絡、浮絡所轄。韓碧英教授認為,氣血由中焦化生后,經上焦宣發,匯于井穴,繼而匯入經脈,再由經脈之別即大絡分出,再派生出無數的孫絡、浮絡,分布于各臟腑之肓膜、分腠、筋肉、官竅、皮部等全身各處。而井穴和絡穴是氣血行于皮部孫絡、浮絡的重要節點,所以韓碧英教授針對皮疹泛發部位所屬的經脈歸屬,選用相應的井穴、絡穴疏通局部皮膚的孫絡及浮絡。
驗案1.患者,女,52歲,2013年11月21日就診。主訴:周身紅疹反復發作5年,加重1個月余。5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周身紅疹,反復發作近1個月,自覺瘙癢難耐。現周身皮膚紅疹,形態大小不一,突起皮膚,邊界清晰,無流水,無結痂,無皮屑。伴口干欲飲,飲后不解渴,大便隔日1次,黏膩不成形,小便可。舌體胖大,滿口,邊緣有齒痕,苔白,脈細。西醫診斷:濕疹。中醫診斷:濕瘡;證屬中焦濕熱,復感風氣客于皮部孫絡。治則:健運中焦,化濕泄熱通絡。操作方法:魚際直刺5~10 mm,行捻轉瀉法;鳩尾向劍突方向斜刺5~10 mm,平補平瀉;脾俞、胃俞、三焦俞向脊柱方向平刺5~10 mm,平補平瀉;支正、中脘、天樞、水分、章門、上巨虛、足三里均直刺10~15 mm,平補平瀉。每周治療3次,每次行針30 min。治療3次后,瘙癢程度明顯減輕,且無新發紅疹。連續治療1個月,皮疹消退,無瘙癢癥狀。隨訪3個月未發作。
按語:本病患者周身皮疹色紅伴瘙癢,屬風邪、熱邪之患,大便黏膩不成形,且隔日1次,為脾陽不足,胃失和降。當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可致濕邪內生,日久化熱,損耗正氣,衛氣保護肌表能力下降,易與風之邪氣相感,在皮部發為瘡疹。治療宜健運中焦,化濕清熱通絡,為標本兼治之法。魚際為手太陰肺經的滎火穴,用瀉法以祛熱邪;中脘、天樞分別為胃經、大腸經的募穴;上巨虛、足三里為其下合穴;章門既為臟會又是脾之募穴,配合脾俞、胃俞、三焦俞,共達轉運中焦之效。支正為手太陽小腸經的絡穴,《靈樞·經脈》曰:“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鳩尾為任脈之絡穴,《靈樞·經脈》曰:“虛則瘙癢。”韓碧英教授認為無論是肬(疣)、痂疥,都是皮膚之病,為孫絡氣血運行障礙所致,滯而為結,虛則為癢。臨證中,韓碧英教授常將支正、鳩尾穴配合使用,用于皮膚病變的治療,也是中醫學“異病同治”治療思想的體現。本案患者皮疹周身泛發,并未局限于某個部位,取此兩穴意在疏通大絡的氣血運行,使皮部的孫絡、浮絡營衛調和,則疹消癢止。
驗案2.患者,男,47歲,2016年4月23日就診。主訴:皮膚瘙癢反復發作6年,加重10 d。患者6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皮膚瘙癢,反復發作,曾于北京某三級甲等醫院診為“濕疹”。現皮膚瘙癢,右下腹部成片紅疹,高于皮膚,約15 cm×12 cm大小,邊界清晰。伴口干口渴,小便黃。舌邊尖紅,苔薄白,脈弦。既往史有高血壓病、高脂血癥、高尿酸癥等。西醫診斷:濕疹。中醫診斷:濕瘡;證屬稟賦不耐,熱蘊皮部。治則:健中焦,泄熱通絡。操作方法:勞宮、行間、大都、陷谷、足臨泣直刺5~10 mm,行捻轉瀉法;解溪直刺5~10 mm,行捻轉補法;隱白、厲兌、大敦直刺約3 mm,平補平瀉;圍刺皮疹部位,平刺10~15 mm,針尖朝向皮損中心行平補平瀉。每周治療3次,每次行針30 min。治療3次后,皮疹顏色轉為淡紅色,高于皮膚的皮疹面積約為4 cm×5 cm,偶爾自覺瘙癢。治療1個月后,皮疹消失,無瘙癢癥狀。隨訪2個月未發作。
按語:患者基礎病較多且皮疹反復發作,可知其素體稟賦不足。右下腹部成片紅疹伴瘙癢,為熱邪蘊于肌膚而致,病位在足陽明、足太陰、足厥陰皮部。邪氣能乘虛而入,必是人體正氣相對虛弱之時,所以以健中焦、泄熱通絡為治療原則。中脘、天樞、水分使水谷得利,精微運轉,中焦氣機升降復常。勞宮、行間、大都為陰經的滎火穴,用瀉法以祛熱邪。陷谷、足臨泣分別為足陽明經、足少陽經的輸穴,用瀉法以化木氣之過。解溪為足陽明經經穴,五行屬火,根據子母補瀉原則,用補法意在以火生土,助運中焦。隱白、厲兌、大敦分別為足太陰、足陽明、足厥陰的井穴,刺之使局部皮部孫絡氣血運行得以通暢,則疹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