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葛根是一味藥材,歸肺、胃、肺經,味甘、辛,輕揚升散,性偏涼,具有退熱解肌、止渴生津、透疹、止瀉升陽、活絡通經、解酒的功效。《本草綱目》中記載,葛根可以引藥歸陽明經,還可入脾經。因為葛根性涼,所以脾胃虛寒者慎用,比如腹脹、吃不下飯、四肢發涼、水腫等癥狀的人群。
而在現代研究方面,它的療效更讓人驚喜。葛根可以直接擴張血管,具有良好的降壓效果,還可以改善微循環,并
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的功效。
粉葛)
古今貫之,有“醫圣”之稱的仲景椎心泣血,筆耕不輟寫就的《傷寒論》被后世醫家尊為經典。其中就載有與葛根相關的經方。而最負盛名的堪當桂枝湯,但是桂枝湯雖然有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的功效,卻不能治療所有疾病。除了桂枝湯方外,還有諸多臨證加減的方藥,比如在桂枝湯中加葛根。
簡單說來,如果一個人受了風寒,第二天怕風、有些微微發燒、出汗、但不想喝水,苔白脈浮緩,這就是太陽中風證。可以服用桂枝湯,兩到三劑便可盡愈。
但是如果在這些癥狀的基礎之上,還伴隨身體后側項背部拘急不舒,稍有動作便感到酸脹疼痛。這時就應該在桂枝湯中加入葛根,因為葛根可以止渴生津,增加體內津液,舒緩筋脈,還可以通經活絡,解肌祛風,向外祛散進入人體的邪氣。
(葛根)
但是此時就有問題了,醫圣大人沒有寫是該用粉葛,還是該用野葛。
(葛根)
因為粉葛淀粉多,野葛纖維多。所以在下認為,就病證而言,還是野葛為佳。
“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古人看到質地沉重的藥材,就認為它能鎮驚安神;看到質地輕清的藥物,就認為它能解肌發表。所以說,老人們說的“吃啥補啥”還是有一定古代智慧的。野葛切面纖維性強,恰好就像人體內循環往復、運動不息的血所流經的經絡,另外還有白芍增液舒筋,如此便可解桂枝湯證加項背攣急、活動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