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
卡爾·施密特-羅特魯夫(施米特·羅特盧夫, Karl Schmidt-Rottluff,1884-1976年)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版畫家,創作了油畫、水彩、木刻版畫。德累斯頓理工學院建筑系畢業,與其他幾位建筑系的同學共同創立了表現派社團“橋社”。他的藝術以簡單的形、均勻的純色、偏紅的色調給人以強有力的節奏。在橋社的繪畫中,他的作品代表一種粗野大膽奔放的表現主義風格。作品帶有建筑感,比其他人具有更原始、更基本的力量。《鏡子》
《兩個女人》1912年
《雙重肖像》1919年
《星星》1919年
他在繪畫上曾受到蒙克、凡高、黑人藝術及立體派藝術的啟發。他的那些近似版畫風格的油畫,構圖奇巧,造型簡潔,色彩濃重而明快,用筆隨意而粗放。在他的畫面上,深紅、黃褐、深綠等顏色常常并置在一塊,以強烈的濃度與明度相互襯托和碰撞,在不和諧的沖突中產生生氣勃勃的畫面效果。《法利賽人》1912年
《兩個女孩在花園里》1914年《紅色衣領的女孩》1915年
《泳者》《戴單眼鏡的自畫像》,充分反映了其粗放簡潔的繪畫風格。畫家在畫中身著高領綠色毛衫,留著胡子,戴著單眼鏡,一副傲慢自得的氣派。背景抽象,色彩濃重而明快,紫色塊紅線條,中央鮮亮的黃色正好把畫家襯托出來。不同的顏色在強烈的對比中互相激蕩、沖突,產生不和諧之感。畫中粗糙的筆觸,反映出表現主義慣有的激越情緒和反傳統程式化的繪畫規范。
他以色彩和線條真實地展示了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質,揭示了人際間錯綜復雜的微妙關系。《人在海灘上》1922年
1910年以后,通過透視來賦予人空間幻覺,色彩越來越發展,構圖越來越微妙。
《戴帽子的自畫像》畫面明顯作了變形處理,兩只眼睛大小不一,臉也帶點扭曲,形狀生硬。畫面的顏色也很不搭,濃重的藍色、黃綠色及褐色勾畫出低沉、陰郁的氛圍,大膽粗獷的黑色輪廓線增強了視覺沖擊力,簡單的畫面卻散發出強烈的情緒。反映了版畫和非洲雕刻對他產生的重大影響。
與它類似的是畫家妻子的肖像,也同樣表現了羅特魯夫明快而辛辣的色彩洞察力。
《羅莎博士》1919年
《拿雪茄的自畫像》1919年
《農民》1924年
他遠離現代都市文明,傾向于未受污染的自然環境。有些風景畫對抽象結構的追求比較明顯。
《不斷上升的月亮》1912年
《晚上的房子》1912年
《太陽照射松林》1913年《海上村莊》1913年《樹林》
后期羅特魯夫的風格變得越來越寧靜安詳和諧,帶有裝飾性,逐漸變成一個古典的現代主義者。
《夜間碼頭》1930年海螺》1953年
《大面具》1956年《靜物》1956年
《舌狀花》1967年《1969年自畫像》
《黑暗的圖標》1964年
《冬天的花園》水彩畫,1969年
在他的木刻版畫和石刻版畫作品中,白色與黑色的塊、點,、梭邊激烈地相遇,表現手法極其強烈奔放而又言簡意賅。
木刻版畫
表現主義的畫家介紹,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畫家橋社創始人之一 埃里希·赫克爾【126】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