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給法律設置“有效期”,“日落法則”還被視為美國各級政府精簡機構時的“瘦身利器”。一些州政府成立專門的委員會,定期對所有的行政部門進行效率評估,一些在評估中被認為低效、無用的部門便被徹底取消。
除了“日落法則”,水門事件后的政改風潮中,還誕生了“陽光法案”。
“陽光法案”是旨在增加政府透明度的法案。在聯邦一級,“陽光法案”特指由美國國會通過的“信息自由法案”(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FOIA)。該法案由十余個小的法案和修正案組成,從1966年至今,一直處于不斷被修改完善的過程中。
1966年林登-約翰遜總統最早簽署了“信息自由法”,要求向公眾開放聯邦政府機構的各種文件記錄。但是最初的法案中有太多的缺陷和漏洞,政府部門想盡辦法利用條文中不完善的地方拒絕信息公開,令這個法案形同虛設。1974年,時任總統的尼克松在水門事件的調查中試圖掩蓋和銷毀證據的行為被曝光后,國會在原有法案的基礎上通過了新的修正案,使政府實現真正的信息公開。在此后的數十年中,各界聯邦政府和國會多次對FOIA進行增補,目前該法案已經成為美國民眾監督政府最有效的途徑。
FOIA規定,除了涉及國家安全、商業機密、政府雇員隱私等少數例外,所有聯邦政府部門的信息、記錄、數據都向公眾開放。所有媒體和個人都可以通過合法途徑向有關政府部門索取有關文件記錄的復印件。所有政府部門的網站上,必須專門設立信息公開的網頁,向公眾提供如何獲取本部門文件記錄的方式,以及相關事務的負責人名單和聯系方式。
由于這個法案對政府辦公的透明度要求極高,所以在實行過程中一直阻力不斷。在2007年通過的“政府公開法案”中,特意強化了對不予配合的政府部門進行處罰的條款。除了政府自查之外,社會機構和個人還可以將不依法公開文件記錄的政府部門一紙訴狀告上法庭,以FOIA為依據,獲得所得信息,并對負責的政府部門進行處罰。
美國各州政府也都有同FOIA類似的“陽光法案”,有的州在執行上比聯邦政府還要嚴格。比如佛羅里達州便在網上公開了11所州立大學所有雇員的姓名和具體工資數目,以至于在媒體中引發是否應該適當保護政府公務人員個人隱私的討論。
在“信息自由法案”之外,美國國會還在1978年通過了一個“政府道德法案”(Ethics in Government Act),其目的也是為了推動政務公開,方便公眾對政府的監督。
“道德法案”規定,從總統和副總統以降,所有的聯邦政府高級雇員,包括軍隊高級將領、國會議員、聯邦法官等,均必須向公眾公布自己的財務狀況。
在所公布的財務報告中,不僅要有每年的工資、投資收入來源及數額,還要包括1000美元以上的存款信息,收到的價值在100美元以上的禮物信息。
對于上述這些法案在推動政務改革上的效果到底起到了多大作用,學者和媒體始終有爭議。有些法案在落實上一直有很大阻力,比如美國司法部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12年有高達60%的聯邦機構在執行“信息自由法案”時仍存在不達標準的狀況。而盡管“日落法則”的原意是提高立法和行政效率,但是后來也被用來作為立法時對立黨派間討價還價的一個條件。一些阻力比較大的法案在加上有效期后,會被認為是提出法案一方的讓步,往往會更容易得到反對黨派的支持。
但是總的來說,無論是“日落法 則”還是“陽光法案”,對精簡美國政府機構、提高效率、加強民眾監督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正因為這些法案的存在,今天所有地方政府的任何會議都向公眾完全開放,普通人可以查閱聯邦機構的會議記錄、電子郵件和各種備忘錄,包括總統奧巴馬、副總統拜登在內的華盛頓高官的家庭收入、開支、慈善捐贈、繳稅情況等等,也可以輕易在網上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