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6日是第25個全國“愛眼日”,眼健康是國民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全年齡段人群的全生命周期。我國是世界上盲和視覺損傷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防盲協會等提出“視覺2020,享有看見的權利”這一全球行動倡議,旨在消除可避免盲。對此我國作出莊嚴承諾,并以此為目標推動相關工作。
在我給《手術兩百年》撰寫文本的時候,在器官移植的部分,我寫到了角膜移植,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所有的器官移植手術中,角膜移植似乎是最常見諸媒體的,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顯微手術技術的飛躍發展和眼庫保存技術的不斷提高,加上角膜本身沒有血管,免疫學上處于相對的“赦免狀態”,故此角膜移植乃是目前器官移植中成功率最高的一種。
這樣在邏輯上就可以進一步討論為何后期實體器官移植的開展會困難重重,因為有免疫機制導致的排斥反應。
除了這個明面上的理由而外,我還暗暗夾帶了私心,因為談到角膜移植,就不得不談我國第一例實施角膜移植手術的人,而這個人,是一位哈爾濱的醫生。
不過遺憾的是,這部分內容在后來的拍攝中沒有選用,今天是全國「愛眼日」,我們來談談他的故事。
石增榮(1897-1976),字欣叔,遼寧省遼陽縣人。幼時家貧,4歲即喪父,靠母親納鞋底維持生活。
根據哈爾濱市志人物傳略中記載「后因其母患青光眼雙目失明,促使他決心學醫攻讀眼科學,1915年石增榮考入南滿醫學堂預科,后轉本科」,這讓我不禁產生疑問,這么窮苦的家庭,是怎么有機會學醫的呢?
原來他小學只讀了幾年即輟學,誰知否極泰來,他本是為生計才不得不為日本鐵路職員當下人、帶孩子,結果由于他聰慧過人勤奮好學,一位日本人覺得他將來會有出息就把他送到日本就讀。
1914年回國后,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奉天南滿醫學堂公費生,1920年畢業留校。
這座學校由日本關東都督府于1911年6月15日開始籌建,1922年5月,南滿醫學堂升格為滿洲醫科大學,學制7年。時人稱該校為關東醫科大學,因其為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學術、醫療水平最高的醫科大學。當年,這所學校在日本也是排在前五名的醫科大學。
1923年,石增榮留學日本,于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專攻眼科,這個選擇倒是有可能跟其母有關,醫學史上因為親人生病之故而決定研究方向的故事俯拾皆是。
他的導師為市川清教授,留學4年間先后發表了《正常人水晶體的理化研究》等14篇論文(一說為12篇)。
1926年獲日本文部省醫學博士學位,并成為日本眼科學會會員。
1927年,回國后的石增榮任南滿醫學堂附屬醫院眼科醫師、吉長鐵路醫院院長兼眼科主任等職。1928年攜眷來哈,任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哈醫大前身,伍連徳創辦)眼科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為抗議日本人的統治,石增榮毅然辭去公職,多次拒絕公立醫院日本人的高薪聘請,于1931年創建了明明眼科診所,同時成立哈爾濱眼科研究會——這是中國最早的地方眼科學會,早于當時的北平眼科學會(畢華德創立于1932年)和上海眼科學會(周成虎創立于1932年)的建立。同年,主持發刊 《啟明眼科雜志》。
在開業行醫中,他竭力為平民醫治眼病,對一些無力就醫的孤寡老人,或減免醫療費用,或施以救濟,有一無家的葉某,治愈眼疾后被他留在診所工作,并幫助他建立起家庭。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他還多次派助手到小城鎮和農村施診。
1945年哈爾濱解放后,石增榮參加了革命,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哈爾濱衛戍病院特約醫師,后改任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眼科主任,他自此停辦了明明眼科診所,并把多年珍藏的日本眼科手術器一套獻給醫院。
1948 年,他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于國內首次成功地實施角膜移植手術(國際上首例成功的人角膜移植術完成于1905年,術者是捷克眼科專家Zirm),為推廣該技術,他多次去外院示范手術,到 1952 年 , 中國角膜移植術后成功率已高達到 58.7%。
1953年國內拍成「角膜移植」科教片,在全國放映。
1964年,廣州中山醫學院眼科醫院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眼庫,從此角膜移植在中國逐漸成熟。
抗美援朝時石增榮捐獻大炮 1 門(計人民幣 7 萬元),1958 年他將個人房產和藥廠交公。
他積極倡導向農村開展防盲、治盲工作,并開辦各種形式的防盲講習班,成效卓著,1958年中央衛生部為推廣黑龍江省防盲治盲、防治沙眼的經驗,在哈爾濱召開了全國防治沙眼現場會議。
1959年,黑龍江省沙眼防治所成立(黑龍江省眼病防治研究所的前身),石兼任所長,此為建國后我國最早建立的眼病防治機構。
由于石增榮多年的倡導和努力,到國慶十周年前夕,全省各級防盲醫療隊在各地累計治療盲人70萬,半數復明,全省沙眼患病率逐年下降。
1964年受全國學會的委托,他編寫了《中國眼科全書》的預防眼科篇。
1965年 7月17日,由哈爾濱醫科大學的醫務人員組成的一支農村巡回醫療隊到慶安縣各公社進行巡回醫療。這是眼科教授石增榮(右)正在慶安縣新勝公社醫務所為社員治病。盡管他曾為數十萬人帶來光明,但仍躲不過十年黑暗期間所遭受的種種政治迫害和身心摧殘,以至于其健康情況迅速惡化 。
但即使環境如此險惡,他仍念念不忘防盲工作 ,他和同事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乘馬車、騎自行車走遍了全省農場、林區、廠礦、學校、村屯…開展眼病流調、普查,編寫《防盲手冊》,發表科研論文,培訓縣、鄉、村眼病防治醫生,為各縣培訓了一大批眼科醫生,加強了基層防盲治盲的技術力量 。
1972年,石增榮不顧健康狀況的惡化和76歲的高齡,帶領防盲醫療隊到尚志縣開展工作,并為重建和恢復省眼病防治所而多方奔走 。
文革后期黨組織返還6萬元巨款,他分文不受,上繳黨費 3 萬元,資助眼病防治所 3 萬元購置設備,直到1976 年他逝世前四天,還表示要再為防盲事業奮斗十年 ,并叮囑他的學生一定要把這一工作堅持到底。
石增榮對我國眼科界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是中國防盲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他曾為數十萬人的世界帶來光明,死神的黑暗亦不能吞噬其煌煌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