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身邊的謀臣,他精通經(jīng)史且善于謀略,以神機妙算和運籌帷幄聞名于世,經(jīng)常有人將其比作諸葛亮。劉伯溫一生為朱元璋出謀劃策,為明朝建立做出的貢獻數(shù)不勝數(shù)。不過,他沒有居功自傲,在朱元璋一統(tǒng)江山后,找機會離開朝廷,歸隱在民間。可惜的是,劉伯溫這種居安思危,謹小慎微的處世方針,并沒有傳給子孫后代。劉伯溫的次子劉璟見到朱棣后,因為說錯了1個字,結(jié)果被朱棣打入死牢。
劉璟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他從小就喜歡讀書,精通經(jīng)典古籍,也喜歡談?wù)摫ê筒呗浴9?381年,溫處葉丁香、吳達三起事,朝廷派兵前去平亂,期間劉璟運籌帷幄,借著這次戰(zhàn)爭展露了自己的軍事才能。負責統(tǒng)領(lǐng)這支部隊的唐勝宗,班師回朝以后,在朱元璋面前大肆贊揚了一番。當時,朱元璋非常高興的稱贊了一句:“璟,真伯溫之子也。”此后,劉璟時常奉詔入京,對明朝皇室越來越忠誠。
后來,建文帝朱允炆從祖父手中接過皇位,他擔心自己的地位被外地藩王搶走,很快就產(chǎn)生了削藩的想法。結(jié)果因為手段過激,引起了藩王朱棣的強烈反抗。原本大占優(yōu)勢的朱允炆,因為接連不斷的昏招,白白浪費戰(zhàn)機,讓朱棣的實力越來越強。南京告急時,劉璟匆忙進京,一連貢獻了16個計策,結(jié)果沒有一個被采納。隨后,劉璟奉命跟隨李景隆一起北伐,一路上又出了不少計謀,可李景隆始終不愿聽從,最終敗得一塌糊涂。
公元1400年,身患疾病的劉璟,拖著孱弱的身子進京,給朝廷獻計獻策。因為皇帝不愿聽從,劉璟憤然棄官隱居故里南田。公元1402年,大獲全勝的朱棣登基為帝,他知道劉璟是一個有能力的功臣元勛,于是派人將劉璟找來,想讓他為自己效力。劉璟在建文帝那邊盡管不受重視,可他對皇室的忠誠卻沒有降低,始終不愿意承認朱棣上位的合理性,也不愿意投靠到朱棣手下做官。
因此,朱棣幾次下詔,劉璟都沒有聽從。最終,朱棣惱羞成怒直接派人將劉璟抓進京城,準備用軟硬兼施的方式,逼迫劉璟屈服。古代的統(tǒng)治者,特別擅長用這種胡蘿卜加大棒的方式,對手下恩威并施。這個方法說起來老套,可用起來卻很犀利,趨利避害可以說是人類的本能,大部分人都不會拼死抗爭。朱棣沒有想到的是,劉璟見到自己的后,非但沒有屈服,反而連“萬歲”都不愿意喊。
除此之外,劉璟還說了一句話:“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個‘篡’字。”朱棣始終認為,自己的皇位繼承于朱元璋,根本不承認自己篡奪了建文帝的位置。為此,朱棣取得勝利后,極盡所能的破壞文獻記錄,抹除建文帝存在的痕跡。朱元璋的年號是洪武,他死于1398年,史稱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繼承皇位后,更改了一下年號。結(jié)果朱棣強行取消建文帝的年號,繼續(xù)使用“洪武”紀年,因此有了洪武三十五年的說法。
朱棣為了證明自己繼位的合法性,甚至連死去幾年的老爹都敢來出來當擋箭牌。劉璟的“篡”字,可以說是觸犯了朱棣的逆鱗。緊接著,劉璟被朱棣打入死牢。或許是知道自己沒有辦法活命,劉璟當天晚上就用自己的發(fā)辮自盡了。直到崇禎皇帝執(zhí)政時,劉璟才被追封為大理寺少卿。有人認為,劉璟堅決不向朱棣低頭,是一種堅貞不屈的氣節(jié)。也有人認為,劉璟是不識時務(wù),認不清現(xiàn)實,死有應(yīng)得。對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