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 獨一無二的你
9
九月
星期六
There may be a great fire in our hearts,
yet no one ever comes to warm himself at it,
and the passers-by see only a wisp of smoke.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團火,
但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Vincent van Gogh 文森特·梵高
我們似乎總是不愿意承認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
不少人為自己的“內向”而苦惱,其中很多人問如何才能變得更“外向”一些,有的人則為自己在社交場合的格格不入感到困惑和挫敗感,并將其歸為“我太內向了”。
的確,這個世界看起來是由外向者主導的。我們總覺得,比如“靈活”、“口才好”、“會交際”都是屬于外向者的,這些似乎都是成功人士必備的特點?;顫婇_朗已經成為評價一個人性格好的標準,而內向就意味著古怪、孤僻、社交障礙……
不過,事實上并非如此,有大量內向者正占據領導地位,明星Lady Gaga、Emma Watson也都被評估為內向型人格。
內向
introvert
卡爾·榮格在1921年的《心理類型學》中正式提出了外向(Extrovert)和內向(Introvert)的概念,隨后,這一概念逐漸為大眾所知和運用。他認為,這兩種特質的區別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
外向的人能量指向外部,因此他們更活潑健談,喜愛社交,喜歡待在一大群人中間;內向的人能量指向內部,因此他們對內心世界更感興趣,更安靜,喜歡獨處,喜歡閱讀、寫作,自省和思考。
在生理層面,內/外向的人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存在差異。這些差異與生俱來,早在嬰兒時期就已顯現,并會在一生中保持相對穩定的風格,難以被真正改變。
內向者對刺激更為敏感。當置身于刺激中,內向者感受到的喚醒更為迅速和強烈,這可以解讀為什么內向者會更傾向于獨處,因為他們更容易被刺激干擾而分心。
外向者喚醒水平更低,更容易無聊,所以才會向外尋求更多刺激。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一定完全符合其中一種,很正常。因為幾乎沒有人是完全內向或者外向的,只能說有的人更偏外向,或者更偏內向,以及某一方面更極端一些或者二者更平均一些。
上世紀40年代,第三種性格——中間性格(Ambivet)被提了出來。具有中間性格的人兼有外向和內向的特質,但二者都不占主導,他們在慷慨陳詞和認真聆聽之間的切換更加輕松自如,情緒方面也更有適應性。
對于內向者,常見的有8個誤解:
1. 內向 = 社交焦慮/害羞
社交焦慮者之中的很多人,內心是渴求與他人接觸的,只是對外部評價(尤其是負面評價)的過分關注和擔憂,對犯錯誤的恐懼和尷尬,阻擋了他們與人交往。
與之相比,內向的人并不害怕社交活動,不參與活動其實是他們的自主選擇。多數情況下,獨處讓他們感覺很舒適。
2. 內向的人自卑
其實他們中很多人的內心都是堅定而強大的。
3. 內向者不善言辭,不喜歡與人打交道
內向者并不是喜愛沉默,也不是討厭與人打交道。他們只是不喜歡無意義的閑聊。比起一大群人出去high,內向者更適合并擅長于一對一的談話或和少數幾個人的交流,并偏愛有內容和深度的談話。
簡單說來,內向者的寡言、獨處等行為,并不是因為他們“不能”,而是“不想”。
4. 內向者不如外向者那么快樂。
人格特質其實與快樂無關。內向者并不是不快樂,他們只是喜歡享受另一種類型的快樂,比如沉浸在無人打擾的平靜中,讀一本書。
5. 內向者的情感不夠豐富。
雖然他們的表情、言談、舉止不是那么夸張,但這并不代表他們的內心沒有豐富的感情。內向者往往善于控制、內化自己的感情表露。
6. 內向者不愛與外界接觸。
這一點大錯特錯。雖然他們不喜歡一些在自己看來是無意義的社交場合,但卻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樂于結識新的人,去新的地方,接觸新鮮事物。
7.內向者缺乏幽默感。
就像很多內向者是天生的演說家一樣,他們當中也有許多人是幽默大師。通常他們施展幽默的方式可能是冷靜、克制的,但也許他們更能夠觸及幽默的核心。
8. 內向的人不適合做領導者。
事實上,在各行各業的領導者中都有內向者的身影,只是旁人可能看不出他們是內向的人。
內向者非常適合做領導,因為選擇自主性更強的、有獨處機會的工作,可能會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長處。在領導者崗位上的內向者是更好的傾聽者,往往更能捕捉被他人忽略的細節、更擅長收集信息,對于決策更慎重。
但是,內向者在社交中的確會遇到一些特定的障礙:
1.內向者更難從社交中真正感到滿足。
2. 內向者不容易因為眼前的快樂失去理智。
3. 內向者更敏感,因此在社交環境中容易受到干擾。
.
4.內向者不太愿意談論個人成就
對于內向者來說,談論自己的優點和成就會非常困難。因為他們會認為,如果主動談起自己的成就,而不是由他人自己來發現這些成就,就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5. 內向者想要深度的溝通,因此他們不喜歡、也不善于應付社交中的表面寒暄。
在日常社交中,寒暄(Small talk)對于很多內向者來說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有時,當他們在大街上遇到認識的人時,他們寧愿躲起來,裝作沒看見,也不愿意和對方打招呼。
相比較而言,他們更喜歡和人進行實質的對話、深度的交流,談論他們真正在意的話題,而不僅僅是無意義的閑聊;他們也希望能與人建立深度的關系,而不是泛泛地“認識”很多人。
那么作為一個內向者,應該如何社交?
1. 運用口頭表達以外的交流方法,比如文字。
2. 你可以不用談論自己,而是找到共同的話題。
內向者往往會覺得,和陌生人談論關于自己的事情很不適。但你可以試著和對方在交談的一開始就找到一個共同的領域,它可以是工作領域,也可以是你們都喜歡的某部電影,某個歌手,或者是最近的某個話題事件。
3. 即便是在很多人的場合,也可以把自己放到和少數人的溝通語境里。
你可以嘗試在大型聚會中,進入和少數人的溝通環境,比如和兩三個人就你擅長的話題進行談論。
4. 把談論自己的成就變成很自然的事。
如果你是內向者,你需要克服這個心理障礙,試著把談論自己的成就變成很自然的事;因為關于你自己的事情,只有你自己才能最真實地將他們描述出來。不要指望你不表達出來,別人就會自己注意到它們。而這需要忍受著羞怯去反復練習,可以從和你熟悉的人開始。
內向并不是一種性格缺陷,它只是與外向相對應的另一種特質傾向。
世界是多樣的,人也是復雜而獨特的,對人的劃分與描述只是為了讓我們更了解自己,而并不意味著這些分類有“好”和“不好”之分。
最后,祝每個人都能活得更像自己。
主筆、排版:徐露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