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且每個人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和復原能力也各不相同,因而很難規定一個固定、普遍適用、絕對準確的標準。
正確理解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應重視以下7個方面:
1
智力正常
智力是心理功能的重要組織部分。尤其對學生而言,這是維持學習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
心理學中通常用“智商(IQ)”來表示智力水平。智商低于70或低于普通人群智商平均值 2 個或2個以上標準差,則會被診斷為智力發育障礙。
智力發育障礙又分為四級:輕度,智商為50—69;中度,智商為35—49;重度,智商為20—34;極重度,智商為20以下。
2
良好的情緒狀態
無論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都不分絕對的好壞。正常的情緒狀態應符合:
1.穩定而樂觀的情緒居多,消極情緒相對較少,二者比例大約為3:1。
2.情緒產生是由具體事件或適當原因引起的,且當事人可以覺知到該原因。
3.情緒反應的強度和情境或刺激強度相適應,而非過于夸大。
4.當引起情緒的因素消失之后,心理反應會視情況而逐漸平復。
5.不一味地壓抑或胡亂發泄情緒,而是合理地宣泄情緒。
此外,對于學生而言,樂于學習也是情緒良好的表現之一,至少不能出現強烈的厭學情緒或在學習中有高度的焦慮等情緒。
如果學生出現以下情況,則需警惕情緒適應不良:
1)過于強烈的情緒反應;
2)持久性的消極情緒;
3)不分時間、地點、場合,對引起自己不快的對象大發雷霆,甚至出現攻擊行為。
3
正確認識并接納自我
正確認識并接納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自我認識包括自我感覺、自我概念、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等多個方面。
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學生對自我的評價相對比較客觀,能同時認識到自身性格的優點和缺點,而且能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優勢與不足。
接納則是指他們能在全面認識自己的基礎上,有勇氣也愿意通過努力不斷克服自身的缺點,進而提升自己;同時,也能夠接受“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差距,通過“揚長避短”來發展自己。
總體上,他們能夠形成自信、自尊等積極的自我體驗,既不過分自信,也不過分自卑。
4
人格完整統一
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它包括許多成分,包括氣質、性格、認知風格、自我調控系統等。
人格的完整與統一,首先是指內部構成成分的協調一致,如認知與情感的統一,意志、動機與行為的統一,沒有過于劇烈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
其次,是行為與環境相協調,即自身的人格能夠良好地適應周圍環境,特別是社會環境。如果人格與社會環境嚴重不適應,則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最后,是人格的相對穩定性。一個人的人格特征形成以后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一般來說沒有重大變故或特定環境的長期影響,是不易改變的,如果一反常態地出現人格變化,則要考慮其人格是否出現了異常。
5
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際交往、尤其是同伴交往,是中學生必不可少的社交活動。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學生能平等對待、尊重他人,在與他人相處時,能關注到對方的感受,理解、寬容和接納別人,也能贏得身邊大多數同伴的信任、尊重和接納,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相反,總是與周圍矛盾沖突過多的人,或者是過于孤僻的人,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的表現。
6
積極的生活態度
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學生,大多時候都對生活持有積極的期待,并能夠從生活中發現和體驗到樂趣。
他們不僅能夠從休閑娛樂中獲得放松和快樂,也能夠在完成必需的學習或生活任務時,從中體驗到并享受其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相反,對生活悲觀、消沉、退縮、絕望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7
心理及行為特點與年齡階段相符
人的心理在一生中不斷發展變化,在不同年齡階段會表現出該階段特有的、并且是該階段同齡人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因此,在衡量心理健康問題時必須參照年齡因素。
例如,青少年的情緒大多具有反應強烈、易沖動的特點,而且他們的自我評價也不穩定。這些是這個年齡階段普遍存在的心理特點,是發展過程中必經的過渡階段。因此,只要不過于極端,處于多數同齡人的一般水平,就屬于正常現象。
在和青少年相處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應重視以上7個方面,并結合心理健康水平的等級對其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初步識別。
大體上,心理健康水平可分為3個等級:
一般常態心理
表現為心情經常是愉快的或平靜的、適應能力強、善于與別人相處,能較好地完成與該年齡階段心理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活動,具有調節情緒的能力。
輕度失調心理
表現出不具有同齡人應有的愉快,與他人相處略感困難,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經主動調節或通過專業人員幫助后可恢復常態。
嚴重病態心理
表現為嚴重的適應失調,不能維持正常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時治療可能惡化成精神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