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木杰現象”和“黎明現象”很多糖尿病朋友可能都聽說過,它們就像兩個孿生弟兄,但又有著本質的區別,需要仔細辨別。
我們了解的經典的“五駕馬車”糖尿病治療方法中,其中之一就是糖尿病知識的學習。而且很多人一旦發現糖尿病之后,不僅自己在關注糖尿病知識,周邊的親戚朋友也會帶來很多糖尿病知識,所以就會有很多關于糖尿病的知識迎面而來。這其中,就有幾個有趣的名詞,包括“蘇木杰現象”和“黎明現象”等,可是好多人從字面不能理解是什么意思,我們一起看一看。
蘇木杰現象也叫“蘇木杰反應”,是指由于降糖藥(尤其是胰島素)用量過大或過度饑餓而引起短暫低血糖,隨后出現血糖反跳性增高的一種反應。常常表現在患者夜間低血糖,早餐前高血糖的現象。
就如同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一樣,我們的身體也是在不斷的進行自我調整中,比如手被釘子扎一下,就會自覺的縮回來,這是一種深經發射。血糖調節也是如此,如果過高的時候,機體想辦法讓它下降,如果血糖過低的時候,機體就會想辦法讓它升高,這也是一種發射,不過這種反射是基于身體分泌各種激素自我調節等等完成。
“蘇木杰反應”實際上就是人體對血糖平衡的一種自我調節。
當人體由于各種原因,比如胰島素用量不當,或用藥后沒有按時加餐,或病情控制較好時體力活動增加等等,引起低血糖后,這時機體內的胰升糖素、生長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及腎上腺素均顯著分泌增加,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促進糖原轉化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幫助機體糾正低血糖。也正是因為有這種反應才使體內血糖不至于過低而發生危險。
但是,由于糖尿病患者本來就自身胰島素分泌或者應用出現障礙,所以在自身調節血糖時,就容易造成血糖繼續升高。
這種血糖的波動,會造成身體的損害,這時患者經常會慢性低血糖反應,出現心慌、出汗、饑餓感等,還會出現頭痛、惡心及嘔吐,病人會逐漸消瘦,不但24小時尿糖增加,而且有低血糖反應,甚至低血糖昏迷。
出現這種情況,如何去做?
所以說,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現以上癥狀,尤其是血糖平時白天的血糖控制得都很好,就是在早上血糖高,那就需要測一下夜間的血糖,比如凌晨2點測一次血糖。如果發現低血糖,而早晨又出現高血糖,就可以確定是蘇木杰現象。
這種情況多數是胰島素或者藥物用量不合適引起,比如降低一下晚餐前胰島素的用量,可以糾正這個情況。
“黎明現象”跟“蘇木杰現象”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前者不會出現夜間低血糖,而僅僅表現在黎明時血糖的升高上。
通俗來說,就是我們會覺得夜間不吃飯,血糖應該越來越低,但是事實恰巧相反,不僅早上血糖不低,反而還會升高。
這是由于人體到了下半夜以后生長激素以及其他升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多,為了對抗血液中胰島素拮抗激素的增多,需要分泌較多的胰島素才能將血糖維持在正常范圍,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島素缺乏,因而無法使血糖保持在正常水平,從而造成空腹血糖升高。
黎明現象的根本原因還是夜間胰島素量或者降糖藥物不足,所以需要在夜間增加藥物用量。
而如果判斷這兩個現象,需要的不僅僅是測量晨起空腹血糖,還需要測量夜間凌晨血糖,尤其在出現夜間低血糖反應時,應該懷疑低血糖的可能,再加上晨起血糖增高,應該考慮“蘇木杰反應”可能。
如果夜間凌晨血糖不低,而僅僅黎明時血糖很高。那就考慮黎明現象可能。
針對不同的現象,就需要找一下各自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