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和詞的區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闡述:
源流、體裁句式、題材、文學的審美特質
一、源流的區別
(一)詩的源流
1.詩最初始的源流,來自原始歌謠。人們在日常生活、勞動中發出的用來表達感情的簡單語句,就是詩歌的雛形。
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詩歌來自《吳越春秋》,只有八個字: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短短八個字,描繪了一個狩獵的情景,用字簡潔,押韻,具備了詩歌的特點。
2.詩發展至先秦,出現了《詩經》、《楚辭》兩部詩歌集。
《詩經》以賦、比、興手法反映社會生活,奠定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基礎;《楚辭》則是在楚國民歌基礎上發展的新詩體,想象豐富、風格絢麗,富于浪漫主義色彩。
3.兩漢時期,漢樂府是詩歌的代表,主要出自廣人民的創作,以反映社會生活為主。文人詩亦于此時出現。
4.魏晉是五言詩蓬勃發展的時期,代表的流派和建安文學、正始文學和兩晉文學。
5.南北朝則是民歌發展的新時期,南朝民歌多寫愛情,風格艷麗;北朝民歌題材則廣泛,風格剛健。
這一時期的文人詩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格律方面為唐代的近體詩奠定了基礎。
6.到了唐代,詩歌發展進入全盛階段,近體詩成熟,此后體裁再無大的變化,影響直到今天,唐詩成了古詩的代名詞。
(二)詞的源流
詞的興起,離不開燕樂。
燕樂起源于隋唐,是在宴會和娛樂場所演奏的樂曲,這些樂曲就是詞調的起源。樂曲分大曲和小曲,大曲用于大型歌舞,小曲多用于民間雜唱,詞牌大多從小曲轉化而來。
唐代有教坊,就是教習歌舞表演的機構。教坊將各類雜曲小調進行了整理,并且自身也創制了許多新曲,于是成為了詞調的重要來源。社會上各種娛樂場所的興起,使教坊曲子得到了廣泛傳播,人們開始為曲子配上辭,用來演唱。于是詞的雛形出現。
初期的歌辭作者大多來自民間,文字較為俚俗。后來,文人士大夫也加入了寫作歌辭的行列,如溫庭筠、韋莊等,詞體開始發展,并成熟定型。再經過五代和兩宋眾多文人作者的推動,最終成為與唐詩并列的兩座文學高峰之一。
二、體裁和句式的區別
從句子字數看,詩主要有四言、五言、七言;從體裁看,則有古體、近體,古體詩不受平仄格律的束縛,而近體詩則須嚴守格律。按體制分有律詩、絕句。絕句有四句。律詩有八句,中間兩聯須對仗。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排律。
詞一般按字數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清代毛先舒在《填詞名解》中認為:“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雖然這種分類法被質疑太過死板,但一直被人沿用。
詞的句式和詩相比,豐富得多,從一個字到九個字都有。斷句的方法也不規則,一句一斷至五句一斷等都有。詩則多為兩句一斷。
三、題材的區別
詩言志,詞言情是個傳統。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每個方面,政治戰爭、民生疾苦、山川風物、日常生活、親情愛情友情等,無所不包。
詞由于其源流的局限性,最初的題材僅限于吟風弄月,描寫愛情。五代時南唐后主李煜將家國感情融入了詞里,使詞的眼界得以擴大。北宋初期,柳永進一步擴大詞的題材,發展了長調,抒寫了大量羈旅行役方面的題材。
蘇東坡為詞題材發展的作出了巨大貢獻。他以詩入詞,使詞的題材進一步擴大到社會的每一個方面,詞從此徹底脫離了鶯歌燕舞兒女私情的范疇。
所以在今天來看,詩與詞在題材方面實際上已沒什么區別。
四、文學的審美特質的區別
我認為這才是詩與詞的文學性的本質區別。
詩的傳統是言志,這個志,含有倫理教化的意思。許多詩評論國家政治、社會時事、人民生活,往往包含了作者的理想抱負、人生態度,相對于詞,語言比較正統,符合傳統道德倫理,表達的手法較為直接,具有直接的感發力量。這就是所謂的“詩莊詞媚”。
詞的表現手法較為婉曲,通過曲折含蘊的寫法來表達作者的感情。造成詞這種美感特質的原因是:
1.詞長短不一的句式更適合曲折的表達。
2.詞最初的題材(美女和愛情)導致其適合婉約含蘊的表達手法。
所以即使詞的題材在蘇軾之后得以擴大,能夠表達豪放的題材,但其佳者,仍然是符合曲折含蘊的特點。如辛棄疾的許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