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一變為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和大地為五行,主宰著天地萬物,因此才有了《黃帝內經》里的那句經典名言――夫陰陽五行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陰陽五行為中醫的基礎理論,學中醫一定要先弄懂陰陽五行,很多人不認可中醫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不認可陰陽五行。不認可陰陽五行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陰陽五行是怎么一回事,他們不知道你說的陰陽五行是從哪里冒出來的,感覺很空洞不靠譜。其實五行就是春夏秋冬和大地而不是我們生活中看到的金木水火土。只是為了便于生活運用才用簡便的金木水火土來代表它們。
春夏秋冬和大地是天地萬物的根本所在,如果沒有了春夏秋冬和大地這個世界上還會有生命存在嗎?絕對沒有!
春夏秋冬和大地孕育了萬物,這五個可以說是天地的五臟,這五臟各有各的功能,春天主管生,夏天主管長,秋天主管收,冬天主管藏,大地主管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生長化收藏的由來。這五臟缺一不可,當然多一個好像也沒用也不需要。這五臟組合在一起讓天地正常的運轉,萬物生生化化,天長地久。
當然了說到了五行,不能不說一下五行的生克,中醫治病用的就是五行的生克理論。
《黃帝內經》云:所謂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為什么呢?
春天萬物生發需要水和溫度,長夏氣候濕熱,春天能吸收長夏的濕和熱,所以春勝長夏。
長夏氣候濕熱,而冬天寒冷干燥,長夏的濕熱正好能抵抗冬天的燥寒,所以長夏勝冬。
冬天寒冷,夏天炎熱,寒能勝熱,所以冬勝夏。
秋天涼爽,夏天的熱能干掉秋天的涼,所以夏勝秋。
春天溫暖主生發,秋天涼爽主肅殺,正好相反,所以秋勝春。
我們前面說了春天五行屬木,夏天屬火,秋天屬金,冬天屬水,而夏秋之間有一個長夏,此時地上面熱,地下面涼,形成火在水上之象,火在水下則生氣,火上水上則生濕,所以長夏氣候濕熱。而濕為土之性,所以長夏屬土。因此五行的相克關系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相克就是四時的相勝,那么五行的相生就更容易理解了,因為春天之后是夏天,也就是春天生夏天,同樣的道理,夏天生長夏,長夏生秋,秋生冬,冬生春,春又生夏,循環往復,生生不息。所以五行的相生關系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以上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由來。五行的生克理論是中醫治病的大法,因為五行對應五臟,五行的生克就是五臟的生克。健康的人五臟調和處于平衡狀態,人生病就是因為五臟不平衡了,為了讓其恢復平衡就要用五行生克的理論,不足的就生扶,太過的就克制。那么五臟為什么和五行相對應呢?
我們前面說過人秉天地之氣生,與天地相參相應,是一個小的天地,因此人和天地一樣也有五臟,而且人的五臟和天地的五臟一樣,一個主管生,一個主管長,一個主管收,一個主管藏,一個主管化,它們是人體內的春夏秋冬和大地,主管著人體的生長化收藏。
天地有一個臟主管著萬物的生發就是春天,人秉天地之氣生,秉天地的春之氣在人體生了一個主管生發和春天相應的臟就是肝。肝是人體內的春天,五行屬木,稱為肝木。具有春天的特性,主管著人體內的生發,具有疏泄的作用。
同樣的道理,人體內也有一個主管長養和夏天相應的臟就是心。心就是人體的夏天,五行屬火,稱為心火。具有夏天的特性,陽氣旺,不停的跳動著,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具有宣通之性。
人體內也有一個主管收降和秋天相應的臟就是肺。肺就是人體的秋天,五行屬金,稱為肺金。具有秋天的特性,能夠收斂人體的氣機,使氣往下降。如果肺不能使氣往下收降就會產生咳喘的病癥,一般咳喘都和肺有關。
人體內也有一個主管封藏和冬天相應的臟就是腎。腎就是人體的冬天,五行屬水,稱為腎水。具有冬天的特性,能把人體內的能量封藏起來,是人體的小金庫,也是人體能量的源泉,主管生殖發育,為先天之本,腎好身體才棒,腎一虛整個人也就無力了。
人體內也有一個主管消化和大地相應的臟就是脾。脾是人體的大地,五行屬土,稱為脾土,具有大地的特性,大地能把埋在其中的不論好與壞的物品都能消化掉轉化成有機物供地上的生物生長。脾和大地一樣能把吃進肚子內的食物消化掉轉化成身體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
天地有春夏秋冬和大地這五臟生育了萬物,人為天地所生,具有天地的遺傳基因,因此人體內也就有了春夏秋冬和大地這五臟。我們重新給它們起了新的名字就是――肝心肺腎脾。
這就是五臟的由來。
我們人的五臟與春夏秋冬和大地相應,我們的肝與春天相應為少陽,心與夏天相應為太陽,肺與秋天相應為太陰,腎與冬天相應為少陰。
我們的肝和春天相應主生發疏泄,如果逆了它的生發之氣,我們的肝就像一顆種子一樣因為不能發芽造成種子內部發生病變,所以《黃帝內經》云: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我們的心和夏天相應主長旺,如果逆了它的長養之氣,我們的心氣就旺不起來,心氣很虛少顯的很空洞,所以《黃帝內經》云: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我們的肺和秋天相應主收降,如果逆了它的收降之性,陽熱之氣降不下去,在上面就會傷了肺。肺被陽熱所傷就像被火烤了一樣,所以《黃帝內經》云: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我們的腎和冬天相應主封藏,如果逆了它的封藏之性,經過肺降下來的陽熱之氣藏不到腎里面,腎里沒有陽氣的溫煦上升之力就會寒而下沉,所以《黃帝內經》云: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由此可見我們的肝心肺腎和春夏秋冬是相應的。我們正常的生活就應該順著春夏秋冬的規律去作息。這樣我們的肝心肺腎才能正常的運轉。比如《黃帝內經》里面說春三月要晚睡早起;夏三月也要晚睡早起;秋三月要與雞俱興,早睡早起;只有冬三月要早睡晚起。
因為春夏屬陽主生長,要想生長的好就要順著陽氣的生發而早起,為了生長的足夠久長還要晚睡。秋冬陽氣開始收藏,為了順應陽氣的收藏所以我們在秋冬季節也要早點收,就要早睡,而冬天寒冷還要晚起(必待日光),避免被寒氣傷了陽氣。這就是順著四時之氣去生活。
《黃帝內經》云:從四時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
又云: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
圣人之言,經典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