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大理
圖文/老理行
“大理三月好風光”,這是電影《五朵金花》插曲中的一句耳熟能詳的歌詞。
說實話,我就是在這句歌詞的引導下,于2016年3月---一個春意盎然的時節,自由行來到了大理,感受這里的“好風光”。
按照事先設計的旅行線路,古城是此次游覽的起點,然后依次是洱海、大理三塔、喜洲古鎮、風情島等大理勝景。
始建于1382年的大理古城,占地面積3平方公里,是國務院1982年公布的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此樓為古城的南城門,重建于1982年,城門上“大理”二字是郭沫若的書法。
南城門是古城東西南北四城門之首,作為古城的正門,它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標志。
既然“古城漫步”是大理十景之一,那好,此次春游大理就從南城門開始。
走進古城,也就走進了一個花的世界、花的海洋。無處不在的芬芳,令人陶醉。
來到城內,乍一看,大理古城與其它古城別無二致,街道兩旁也是商鋪林立,商業味頗濃。
但在仔細游覽和品味之后就能感到,大理古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原來在過去唐宋500多年間,這里曾是云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且古城內分布著14處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多個角度和層面顯示出古城厚重的歷史積淀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
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的“總統兵馬大元帥府”,原為云南提督衙門,也曾是清末滇西農民起義領袖杜文秀的帥府,現在是大理歷史博物館。
沒想到古城內還有駐軍。這是為慶祝建軍60周年而修建的紀念廣場,也是古城一景。
著名的大理洋人街,原名“護國路”,因民國初云南人民反對袁世凱稱帝,起兵護國而得名。
因此街保留了大量原汁原味的白族傳統建筑而備受外國人青睞,中西風味店隨之興起,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館、咖啡館吸引了眾多老外慕名而來,流連忘返,洋人街也就這樣叫開了。
古城內真正的美在于水,特別是神秘甘甜的地下井水。
上圖是全長408米的紅龍井水景街區,溪水輕輕撫過四個盤形石水槽,奔流向東,頗有江浙古街的味道。
五華樓,始建于唐代,歷經千年滄桑,多次被焚毀和重建。這里是古城的中心,也是最熱鬧地方。
據說,解放初期,古城墻曾被拆毀,現在看到的部分城墻以及城樓,許多都是后來重建的。
下面也該去洱海看看啦!
洱海門,也是大理古城的東門,從此門出去到洱海,大概有5公里左右。
洱海雖然叫“海”,但實際上是“湖”---一個高原淡水湖,它是白族人民的“母親湖”,被白族先民們稱之為“金月亮”,不僅自然風光迤邐,而且生物種類多樣,千百年來,它以自己豐富的資源滋養著麗江大地。
我先后兩次來到洱海欣賞它的秀美。這一組洱海風光照,前3張是2015年9月拍攝的,最后1張是2016年3月拍攝的。
崇圣寺三塔又稱“大理三塔”,是中國著名的佛塔之一,也是整個大理景區標志性的建筑。此景我已經在前天發的《多角度欣賞大理三塔》博文中作了專題介紹,在此也就不再贅言。
距離大理古城以北18公里處的喜洲古鎮也值得一看,這里堪稱一座白族古建筑群露天博物館。
古鎮中心四方街,是喜洲鎮政府所在地,也是小鎮居民休閑娛樂的一處街心廣場。
嚴加大院博物館是喜洲古鎮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遺憾的是當時沒有走進去看看拍拍,呵呵!
喜洲古鎮保留了上百幢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古建筑。這些古民居雕梁畫棟、斗拱重疊、翹角飛檐、巧鑿細刻,充分體現了白族人民高超的建筑藝術創造力。
上圖是南詔風情島,它是洱海中的一座小島,是我春游大理的最后一個景點。登上該島,算是對洱海的一次深度游覽。
從洱海碼頭坐輪船去風情島,可以在船上欣賞到白族民族歌舞表演。
島上有幾處人工景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高17.56米的漢白玉觀音雕像。據說,她是世界上最高的漢白玉觀音雕像,嘖嘖!
沙壹母雕像。傳說,沙壹是哀牢山下的一位漁女,她捕魚時觸沉木(龍的化身)而懷孕,生下10個兒子,分別成為云南各族的先祖,于是,沙壹也就成為受到彝、白等族人崇敬的創始祖母。
沙壹母銅雕背后是10根石柱,它們代表沙壹母的10個兒子,同時也象征人類的10種原始勞作方式。
島上的主題建筑---南詔行宮。實際上是一座集展品陳列和供游客吃住玩于一體的多功能建筑。
小島四面環水,雖說面積不大,僅有百畝,但林木茂盛,碧水藍天,風光旖旎,柔情萬種,是云南25個旅游精品項目之一。
如果你是一位土豪,我建議你最好能在南詔風情島住上幾天,實際感受感受,那可是一個休閑度假的好地方啊!
【游覽于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