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一共分為六章,有50多篇文。一路看下來,這本書可以說又接地氣,又高大上。之所以說這本書很接地氣,是因為作者會從一些家長里短,周遭環境,身邊的朋友同事同學親戚尋找寫作的素材來源。說它高大上,卻是因為作者總能從這些看似雞毛蒜皮和家長里短里發掘并提煉出一些人生哲理和認知突破的點,讓人醍醐灌頂。
這是一本很好讀的書,同時這又是一本很難讀的書。好讀,是因為這本書文字真誠平實,文中的故事我們身邊幾乎都有;難讀卻是因為蘊藏在文字里的深意會如當頭一棒的力度,你未必能承受。
網上對這本書的評價是這樣的:“你的焦慮、迷惘、糾結、孤獨的表象是沒天賦、沒顏值、沒實力,實際上是缺少見識、不夠堅持。本書不是靈雞湯,不負責愛護你,而更像是一杯醒酒湯,隔空打醒每一個讀者!幫你認清這個功利的世界和充滿欲望的自己,讓你更加從容和有底氣。”的確如是。
01
優秀是一種習慣
王小波寫過一段話:“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后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么也錘不了我。”
如今我也算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生活,創業,婚姻,孩子的教育等等各種壓力和問題一并涌來,沒有體會到王小波說的挨捶是不可能的。也正是因為深切地體會過“挨捶”,才對這本書產生共鳴。
我一直告誡自己:你要對自己狠一點。因為你對自己狠,選擇權在你自己手里。如果你不對自己狠,總有一天會生活一定會對你下狠手,到那時候你別無選擇,只能被動接受。
當你習慣了對自己狠,你也會慢慢習慣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進而優秀會成為你的一種習慣。就像這本書里作者提到抖森(Tom Hiddleston)的例子。
“翻開抖森的履歷,只說三條,就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會七國語言,英、法、西、俄、意、拉丁和希臘語。放棄牛津去讀劍橋是因為和父母吵架,想離他們遠一點。
《雷神》試鏡時,為了得到雷神一角,抖森特意增重20斤。結果試鏡之后,被告知要演洛基,他又默默地減掉了這20斤。每一句輕描淡寫的描述,都是很多人一生都可能無法達到的高度。”
優秀是一種習慣。當你擁有了這種習慣,你會發現越來越寬闊的道路徐徐在你面前展開!
02
原諒才能讓你成長
“生活里出現討厭的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猝不及防,一種是長期困擾。前者考驗的是一個人處理情緒的速度,后者考驗的是一個人骨子里的抗挫力。”
作者說,后者就是那種會長期折磨人的類型。三觀不合,話不投機,但是這樣的人就偏偏在你的生活里存在著,甚至是抬頭不見低頭見。
這個類型的可怕之處就在于持續不斷地挑戰你的情緒底線。對于這樣的人,作者說“要么忍耐,要么離開”。
提到這一類人,我就想到了那個千古難題——婆媳關系。婆媳原本沒有任何關系,但是因為她們愛著同一個男人,才因此有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瓜葛。
我身邊有好幾個朋友,婆媳關系都不算好。其中一個,夫妻兩都是醫生,婆婆來幫忙帶孩子。婆媳兩隨著住在一起的時間越久,矛盾就越深。矛盾集中爆發是有一次婆婆嚷著要回去老家,朋友私心又想要孩子留下。但是孩子留下,婆婆要走,孩子又沒人帶。最后婆婆竟然在家里隨便找到一瓶藥,整瓶吞了下去。吞完之后才給自己的老伴打電話,老伴在老家。老伴焦急萬分,給兒子兒媳打電話就是一頓劈頭蓋臉地責罵。兒子兒媳趕緊回家帶婆婆去洗胃。從那以后,兒子兒媳也變得跟陌生人一樣,三天兩頭鬧離婚。
身邊的朋友都勸說,要不分開住,婆媳兩別住在一起了。畢竟兩代人三觀不合,作息時間,很多看人看事的方式也都不一樣,有太多容易導致矛盾的點。最后好不容易分開住了,時間一久,婆媳又慢慢地好起來了。畢竟原本就是一家人。
在這本書里,作者說“原諒才能讓你成長”!
生活原本就不會一帆風順,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傷痕,破碎,痛苦和不完滿在生活的。有一些關于恨意和憤怒的黑色團塊始終在心口某一個位置硬硬的存在著,不敢觸碰。
一旦觸碰,傷口便會裂開,,血肉模糊,疼痛難當。時間越久,我們越來越害怕觸碰到它,以至于要用厚厚的矛做武器保護好它。
可是終究,它依然在那里。終究,我們也要學著與它井水不犯河水地相處下去。
如果足夠努力,我們也能慢慢地原諒它存在的原因,原諒它的存在,慢慢地與自己和解,最終用溫暖觸及它的內核,慢慢治愈它,讓自己得以解脫,得以成長!
03
你的善良,也須有點情商
作者在書里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做《善良要以別人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這一篇非常打動我。
“很多關系里都存在這樣一種危險,以自己的視角,以愛的名義給予對方,但卻不知道自己所認為的關心與愛,是別人承受不了的。”
作者的爸爸永遠給她買最好的衣服,帶她吃最貴的餐廳,且總會跟她說不要太努力,太辛苦,錢夠花就好,就算不夠了,爸爸的錢也夠她花一輩子。
而理性的媽媽此時卻會站出來反駁爸爸,告訴Jenny 要學會為自己努力。因為有一天父母會離開,所有愛她的人都會離開,但是她自己要想想,到那時候該怎么辦。
乍一聽,Jenny 媽媽的話確實有點冷漠和殘酷,但確是充滿智慧的,相反爸爸給予的愛卻會不小心折斷她的翅膀。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呢?我們作為父母,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物質條件,送他們上最好的補習班,但是我們真的了解孩子的內心嗎?我們的孩子快樂嗎?我們給予孩子的愛正是孩子所需要的嗎?
孩子更多的不過是希望爸爸媽媽能多陪伴自己,僅此而已。
再比如,很多男人都覺得自己只要在外面事業有成,賺足夠多的錢讓老婆孩子花就是盡到了丈夫和父親的責任了。同時,他們還認為,自己的妻子就該待在家里帶好孩子,打理好家里一切。畢竟“不就是帶個孩子么?”“不就是洗個衣服,做個飯,掃個地么?”是很多男人的口頭禪。
當他們信誓旦旦地認為自己牛得就差呼風喚雨時,妻子們卻變得越來越苦大仇深,抱怨連連。妻子放棄了自己的事業,自己成功的可能,自己與外界聯系的通道,正常的作息,光鮮亮麗的形象,甘愿忍受平庸,忍受挨餓,忍受孩子的哭鬧和屎尿屁,換來的卻是丈夫的不理解和輕視!問題很簡單,因為丈夫給予妻子的,根本不是她需要的!
“善良,永遠不是單向行動,不是僅僅做一件好事這么簡單。真正的善良,是以別人能接受的方式對他好。不帶侵略,不讓他難受,更不讓他沉溺。不要在別人不需要的時候出手相助,更不要跟著他沉浸在痛苦里,而是當他需要你的時候,你在這里。”
但愿我們都能做一個善良的人,用對的方式去愛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