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臣是俄羅斯聯邦的一個自治共和國,位于北高加索地區,面積約1.8萬平方公里,人口127.9萬人。這里既是俄羅斯的石油產地之一,又是連接俄羅斯與中亞各地的油氣管道和鐵路運輸的樞紐。現在的車臣地區是普京總統通過“第二次車臣戰爭”所平定的,而在普京上臺前的那段時間,車臣地區一直在謀求獨立。
1991年底,隨著前蘇聯政府正式解體,克林姆林宮上的國旗被換成了俄羅斯聯邦的三色旗,并由葉利欽開始履行俄羅斯總統職務。不過,在蘇聯解體時,一位名叫杜達耶夫的蘇聯空軍少將推翻了蘇聯在車臣的政權,并組建了車臣新政府。他不僅拒絕歸屬俄羅斯,還將車臣境內的俄羅斯人斬盡殺絕,公然和俄羅斯聯邦對抗。
為了平息事態,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一開始還致函杜達耶夫:只要車臣取消獨立的地位,俄羅斯可以允許車臣自治。可是杜達耶夫表面上接受葉利欽的建議,背地里卻在不斷加強車臣軍備。為了謀求獨立,他私下和西方國家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陽奉陰違的態度最終激怒了葉利欽,導致了車臣戰爭的爆發。
1994年11月29日,已經不耐煩的葉利欽向杜達耶夫下達了最后通牒,警告他立即回歸中央政府,否則將承擔一切后果!結果這回遭到了杜達耶夫的直接拒絕。到了12月初,葉利欽立即命令俄軍向車臣推進,想要一舉平定車臣地區,這就是“第一次車臣戰爭”的由來。
這場戰爭耗時2年多,最終以俄軍失敗而告終,不僅未能完成預期目標,還陷入車臣戰爭的泥潭中。直到數年后普京上臺,才解決了車臣的問題。據統計,俄軍在“第一次車臣戰爭”中陣亡3826人,傷17892人,失蹤1906人,損失各類飛機13架,坦克、裝甲車500余輛,并導致10萬平民在戰爭中死去,這個結果猶如給了俄羅斯當頭一棒。微不足道的車臣武裝竟然讓龐大的俄羅斯軍團兵敗如山,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是俄政府方面的原因。以葉利欽為首的俄政府對杜達耶夫領導的車臣武裝實力估計不足、出兵過于倉促。早在出兵之前,俄羅斯內部對于這次戰爭的分歧就很大,有3名國防部副部長辭職,另有11名將軍為戰術問題爭論不休。
其次,車臣領導人杜達耶夫原是蘇聯的空軍少將出身,他對蘇軍的作戰方式十分熟悉。俄軍本身就是繼承蘇聯衣缽的軍隊,他們善于利用裝甲群優勢在平原進行突擊,卻沒有在城市中與散兵游勇進行周旋的經驗,而狡猾的車臣武裝卻往往利用城市掩體和反坦克武器伏擊俄軍裝甲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