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g dang dang 敲黑板,搬凳子,這是智遠的第九篇關于職場的筆記。昨天和朋友聊天,聽朋友講,副業剛需,似乎是每一個30歲年齡過后的青年人必備的職場生存技能。聽到這里,智遠沒有做任何的觀點評判,也沒有介入這個話題中,只是在心中多了一個問題,“年輕人,為什么要做副業”“副業焦慮是什么樣”。
對于“下班打兩份工,你為什么還越來越窮”,這樣標題的文章出現在各大自媒體平臺也越來越多,“副業真的賺錢嗎?”,還是我們“缺少賺錢的本領”,智遠今天想就這個話題,和大家一并討論:
職場中
到底要不要搞副業。
— 1 —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智遠在自己的微信好友中,針對這個話題“職場中,到底要不要搞副業”采訪了幾個伙伴,分別得到了不一樣的回答如下:
周邊調查完幾個同事的回答之后,我想作為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你也會有一定的啟發。有的時候,“身邊的人就是一面鏡子”,他會折射出自己的“影子”,難道不搞“副業”,真的沒“錢途”嗎?難道做“副業”,一定就有“未來”嗎?智遠在這個時候認為,如果你想做副業,“先把主業務做到極致”。
— 2 —
我曾經身邊有一個做新媒體運營的小姑娘,我對她的印象,她剛步入職場大概1年的時間,是我帶過的一個“新媒體新兵”。在她身上,總能出現“十萬個為什么”,遇到問題,喜歡到處問身邊的人,在工作中,我看到她每天都特別忙,她的那種忙,是“沒有頭緒的忙”,前幾天,她悄悄的和我說了一句話,我有了“副業焦慮”。
那天她給我說:
老領導,我遇到問題了
我感覺我現在有了“副業焦慮”
我到底要不要做“副業”
別人都說要做副業,我現在也不掙錢,
跳槽后,工資也不多,
也想多掙點,可是這個“副業焦慮”
一直在我的“腦中”,盤旋不去,怎么辦?
我的思考給她的回復第一個觀點大概是如下,我說,“你這個不算是副業焦慮”,你這個屬于典型的“想的多,做的少”,“猶豫不決癥”,你連“到底要不要搞副業”這個問題都能糾結半個月陷入其中,而不愿意先去執行,在從“執行中去思考”更可怕。其次,我和她講的第二個觀點是:“你缺少主觀意識”,什么是自己的主觀意識?我在這里一并分享出來,人就像一顆大樹,22歲之前處于幼苗期,需要接受的是學校給予的灌輸,22歲-30歲,這個階段屬于步入社會,這個大樹它是否長的筆直,還是分叉,取決于“內核思想”,不要被外界的干擾所影響,要有自己的主觀意識。我給她的第三個觀點是:“不建議你做副業”,原因是,你剛步入職場才1年的時間,這個時間自己處于“迷茫狀態”,還沒有找到自己的職業規劃,以及自己目前崗位的“內容”還沒有做深,做副業只會讓自己更加“茫然的忙碌”,只會讓自己“身心更累”,不妨做減法,“多聚焦”。
— 3 —
智遠也見到很多做副業沒有堅持下去的,做副業,智遠覺得比主業更“累”,那些996,007都是經常的問題。我身邊有一個做微信公眾平臺代運營的朋友,他平時下班會利用自己的公眾號接一些“活動策劃”“品牌營銷”相關的企劃,我明顯的感覺到,他自從做了副業,我約他出來吃飯都沒時間。約了很多次,終于約上了,順便采訪了下他對副業的感受,邊吃邊聊他大概說了一下幾個重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