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EE
班級:商務經濟 學號:19010380 摘要:莊園制在歐洲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至今地歐洲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莊園制的形成重要因素是農奴制的發展,沒有農奴制度的加持,莊園制很難形成。莊園制度形成于歐洲的中世紀早期,盛行于中世紀。中世紀的歐洲戰火繚亂,社會治安極其混亂,國家內戰不斷,百姓名不聊生,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莊園制雖然只是一種經濟制度單位,但在歐洲確定封建制度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莊園制不僅是當時歐洲的一種農業組織結構,也是當時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社會組成結構。因為當時的歐洲政治結構并不完整,所以對于莊園制的出現,不僅在經濟上有重要意義,在政治上影響也很大。
關鍵詞:封建制度、莊園制、奴隸制、農村公社
一、莊園制的定義
莊園制度的形成是中世紀歐洲戰爭不斷與政治紊亂的結果。對莊園制度定義與意義的探索與研究,是對于中世紀歐洲(西歐)社會歷史理解的關鍵。莊園制度只是一種經濟組織形式單位,主要發揮經濟作用,但是越來越多莊園的形成,成為中世紀歐洲獨有的社會結構。莊園制度是在剝削之上的一種經濟壓迫,農奴在莊園內給莊園主工作,莊園主為其提供衣食住行和勞動工具。【1】這里的農奴是自由的,沒有買賣性質。
莊園制開始形成于8、9世紀,到12、13世紀達到鼎盛,最后在16世紀最終瓦解。封建莊園是歐洲中世紀隨著封建制度的確定而建立起來的一種經濟組織,它不僅是中世紀農業生產的基本單位,還是最基層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莊園的形成主要因素是農奴制的產生以及發展,所以農奴制的興衰決定了莊園制度的興衰。莊園制是政治范圍內組織的一種經濟形式單位,在中世紀歐洲占重要的經濟地位。伴隨著整個歐洲的封建統治,在中世紀后期,莊園制度的發展,也催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莊園制這種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雖然是一種經濟倒退的表現,但是在哪個時期,對于人民休養生息,社會的發展是很有重要性的。
封建莊園形成的基礎是土地,中世紀早期戰亂嚴重,人口下降,地廣人稀。莊園主圈地形成莊園,招納居民進入莊園內,強制要求莊園內的居民提供勞動力。莊園主在莊園內充當統治者的地位,有行使經濟權、政治權、司法權等政治權利。
在莊園內,莊園主嚴格控制莊園內的剝削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組織形式。 二、莊園制度的形成
美國歷史學家湯普遜在一書中認為:“中世紀莊園的起源是中世紀制度中的一個最難解決的問題。”【2】在這一問題上,西方學者有羅馬派和日耳曼派之爭,前者認為中世紀西歐莊園制是古代羅馬田莊制的延續,后者認為西歐莊園制是由日耳曼人的農村公社制發展而來【3】。莊園制是羅馬帝國“農奴制”和日耳曼帝國“農村公社”的結合體,綜合了兩者的特點,莊園制才在當時的社會流行開來。
在羅馬帝國后期,有兩個重要的變化:一是擁有土地財產的奴隸主或者莊園主開始采用租聘的方式將土地承包給包租人;二是為了提高勞動者積極性,羅馬帝國釋放了大量的奴隸,奴隸開始向隸農轉化,隸農開始以家庭為單位為莊園主提供勞動力。例外,莊園制得以形成還有重要的一點。限制自由民自由遷徙,以保證稅收。雖然到伽羅林時代,這個限制令已經消失,但是莊園主對隸農的絕對控制以及莊園主對隸農實行庇護的義務,加上歐洲的政治環境混亂。使得隸農長期在莊園內活動,若沒有士兵的保護,沒有人會感到安全。在法國,一些由羅馬時期的殖民地居民所耕種過的大規模種植園幸存下來,進入中世紀時在新領主的管轄之下。經國王授權,許多村民受基督教會的封建主支配,即受修道院或者大教堂教會的支配。
在另一方面,日耳曼帝國在公元9世紀經過內亂戰爭之后,趨于瓦解。在一些地方,以個人領袖為代表,建立起了鄉村。鄉村中的農民從屬于這個領袖,為領袖服務。受日耳曼農村公社制度的影響,莊園主不得不在莊園當地人中選拔有威望者、技術熟練者擔任莊頭等管理職務,利用其威望和技術來協助管家組織莊園生產。這樣,莊園出現了由管家、莊頭組成的管理隊伍,他們以村莊為基礎組織莊園的農業生產。
受羅馬和日耳曼兩者的影響,恰好構成了這個結構簡單地經濟組織結構—莊園制。莊園作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是當時社會條件的必然產物,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在莊園制度中,莊園習俗作為基礎性制度被視為神圣的法規,在這種習俗內發展起來的契約安排即為制度安排。在莊園內,農奴對于習俗的信仰是堅不可摧的,莊園主利用習俗的力量,限制農奴搬遷活動,樹立自己的威嚴和權力。莊園制在中世紀社會穩定起著重要作用,當然,它誕生時所帶的缺點也是莊園制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
三、莊園制的發展
10世紀初,經過戰火的洗禮之后,人口數量下降,歐洲呈現地廣人稀的社會狀態,莊園與莊園之間少有經濟、技術等方面的溝通,各自獨立,導致莊園與莊園之間經濟體系高度相似,加上農奴的村莊主要就在莊園內少有移動,新的經濟市場產生受到妨礙。
中世紀歐洲莊園的發展,和歐洲人口數量的多少有著很大的關系。起初,人口稀少,勞動力缺乏,勞動力價值凸顯。因此,莊園主之間對于勞動力的競爭,使得勞動力市場初步形成。莊園主為了挽留住勞動力,勞動關系發生改變。新的勞役契約形成,莊園主利用勞役分成來招納勞動力,這也是最低成本的契約安排。一方面,莊園主減少了對于勞動力的投入成本,抑制了討價還價的惡性競爭。另一方面,勞動者獲得以慣例價格取得的勞動報酬。莊園主與農奴之間的關系發生改變,也是莊園制作為經濟形式為了生存下去的改變。而這種改變是有限制性的,人口的變化,經濟發展完全依賴土地耕種等因素,莊園制度要想再生存下去,勢必要在其他方面做改變。
隨著時間的發展,百姓安居樂業,人口數量劇增,莊園土地擴張和新莊園的形成,使得莊園與莊園之間開始交接重合。土地和人口關系發生改變,地少人口的狀況,也促使勞動者的報酬降低。莊園主為使經濟不受人口劇增影響,加上莊園與莊園之間自然環境的不同,產物不同。莊園之間的貿易開始產生,貿易的發展使得人們開始使用貨幣,莊園主在貿易中獲得收益,同時還對貿易的貨物進行收稅。【4】莊園間貿易逐漸擴大,貿易交易的場所逐漸發展為城市。莊園主在貿易中獲得很大的收益,貿易市場越做越大,政府開始對貿易區開始統治和管轄。有了政府的支持,貿易市場的潛在利益被激發,交易環境受到保護,因此交易成本降低,市場得到擴張。在這樣的條件下,商品市場的發展改變了基本的經濟條件,莊園主與勞動者之間的契約關系開始受到質疑和動搖。傳統的按勞分配已經不能夠滿足勞動者的需求,隨著人口數量的持續上升,商品市場的發展,土地資源稀缺,莊園主為了避免與勞動者之間的沖突,勞動契約關系在一次改變,勞役稅分成形式消失。12世紀,新的勞動關系建立,勞役稅轉向固定租金和固定貨幣收益,每年的勞役稅改為固定支付,莊園主將部分土地出租,習慣價格漸漸作為習俗被固定下來,反過來要修改它也是很困難的。這個時候,莊園主的收入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收取土地租金;而是莊園主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報酬。
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攀升,土地資源極度稀缺,人民可耕作的土地有限,勞動者卻很多。人民通過貨品變賣來獲得收益,但無力買貨品,這也導致13世
紀嚴重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使得土地租金和土地收益嚴重不平衡,貨幣價值也開始下降,莊園主的收入下降。12世紀之前的勞役稅再次流行,但是勞動者的報酬卻大不如前。莊園主為了減少損失,在適當的時候,開始對土地開始收回,并且直接拒絕將土地稅收收取轉向勞動力換取。因為在通貨膨脹這樣的經濟環境下,再去改變勞動關系的成本過高。由此可以看出,對于經濟沖擊,莊園制度的承受能力幾乎是沒有的,面對這樣的情況急救措施也沒有,莊園制度這種自給自足的經濟組織形式的缺陷開始顯現。
四、莊園制的滅亡
作為一種相對封閉的經濟組織,莊園制也有一定的消極作用。在封建環境之下,并不利于農業文明的傳播和發展。莊園和外界的聯系甚少,彼此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傳遞,使得社會經濟發展處于較慢的水平。長此以往,莊園內部管理方式以及經營方式沒有發生變化,一成不變,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同時也限制了人們的創造力,使人們安于現狀,固守著之前的傳統,從而與社會前進的大步伐脫軌,最后不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走向衰落。
在14世紀早期,因為人口膨脹土地短缺,西歐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饑荒,接著是瘟疫,經過這兩個災難之后,西歐的人口急劇的減少,土地和勞動力比例提高。雖然莊園之間的貿易仍在繼續,但是經過黑死病之后,西歐的物價水平經過一個漫長的緩慢下降過程,因此農民和莊園主的部分財產一直處于閑置狀態。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之下,之前制定的勞務契約需要再次的調整。終生租約的誕生意味著奴化的消失,莊園制開始走向滅亡。【6】在15世紀晚期和16世紀早期,因為習俗的原因,莊園主獲得土地的繼承權,并在法律上逐漸受到認可。16世紀,勞務服務被貨幣租金支付所取代,也就意味著勞動力可以自由的選擇工作,
10 世紀起人口不斷增長引起一系列經濟變化,而 14 世紀之后又是由于人口銳減,契約安排被迫改變,最終導致莊園制的消亡。
五、總結
中世紀歐洲莊園制的產生在歐洲歷史上的重要影響是不可否認的,莊園制度是歐洲建立封建制度的基礎。農奴在莊園內,雖然遭到了勞動經濟剝削,喪失了自由身份,但是社會動蕩不安,他們在莊園內的生活更為安全,人身安全比自有更重要。莊園制是自給自足的經濟組織形式單位,勞役制是莊園主壓迫農奴的依據和手段,也是莊園制的以形成的重要因素。莊園制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公社合作的組織結構,將中世紀歐洲的經濟倒退到原始經濟,莊園與莊園之間的貿
易交易不明顯,經濟、技術、交通、醫療等交流存在嚴重的障礙,莊園制存在很大的靈活性缺陷。其經濟形式十分的封閉,生活水平也只能長期維持基本的生存。莊園制度是古板的,短期內對于社會穩定起到作用,但是長期發展,這種經濟發展是難以存活下去的。莊園制主要依賴于土地資源,但是隨著人口的上下浮動,勞動力關系雖然也隨之改變,但是經濟發展的規律顯然和莊園制這種經濟組織活動并不想符合。這也是為什么,莊園制在,中世紀后期,黑死病暢行歐洲之后,莊園制毀滅的原因。
【文獻參考】
期刊文獻:
【4】黃春高,《14-16世紀英國租地農場的歷史考察》[J],歷史研究,1998年,(3):130-143.
【3】齊思和:《西歐中世紀的莊園制度》,歷史教學,1957年第7期. 著作:
【1】湯普遜著,耿淡如譯:《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第101頁.
【2】湯普遜著:《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 【5】P.布瓦松納[法]:《歐洲中世紀的勞動與生活》,潘源來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85頁.
【6】馬克堯:《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