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總覺得手不干凈,于是反復洗手;離家后不久趕回檢查門鎖、燈是否關閉。心理學上認為,這屬于強迫性人格障礙,復合型焦慮障礙的一種,屬于一種危險的人格特質,如何理解呢?
“與自己的博弈”
在臨床上,強迫癥屬于一種常見的精神類障礙。只是近年來,社會壓力、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強迫癥患者群體在進一步擴大。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強迫癥認定為二十大負擔最重的疾病之一。
關于強迫癥的病因至今仍沒有明確的認定,醫學家和心理學家們把它歸結為與遺傳、后天環境和神經等多方面的復雜性疾病。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把強迫癥定性為“與自己的博弈”,所謂強迫現象,其實是攻擊指向于內的后果。
思維強迫和行為強迫
強迫癥一般分為思維強迫和行為強迫。思維強迫包括懷疑自己的行為、質疑自己的想法、過度譴責自己曾經做過的事。行為強迫則包括多次洗手,反復的無意義性檢查等。
強迫癥一般起于自我的思維,并無外在的命令。例如,看到某些事物后對回憶過度的聯想,隨之伴有中度焦慮。許多人甚至并不會把它當成一種病,真正引起他們注意的是焦慮感和隨之而來的緊張。
在美國科羅拉多州,雙胞胎姐妹Sara 和 Amanda Eldritch從小就患有及其嚴重的強迫癥,嚴重到已經影響到了她們的正常生活。
她們無法進行正常的工作和社交,家人都無法和她們有過多的交流,她們每天多次洗澡,甚至會用酒精進行全身消毒,她們拒絕骯臟,有嚴重的心理潔癖。
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認為,強迫癥表現大多由焦慮引起,多發于某事失敗后的過度緊張,以至于在接下來的生活中對此事耿耿于懷,每次回憶都會引出焦慮感。
出于這種感覺,而反復的進行檢查和確認來規避上次的失敗。而這種反復的行為會強化潛意識,導致你的規避行為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種原因就是對自己的高度要求,追求生活的最高品質,他們喜歡掌控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但這種掌握往往是偏激的,久而久之會影響自我的情緒和衍生出對周圍人的苛刻要求,并不適合正常的交際生活。
理論上,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強迫癥,輕微的強迫癥人群多為生活壓力較大的群體,這是一種十分正常的現象,往往通過自我積極的心理暗示就可得到大幅度改善。
例如,給自己暗示:你的想法是合理且理性的,確實會有這種可能,這并不是病態的,只是我的擔心程度過多而已。而且,心理學家們認為,輕微的強迫癥行為有利于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態度。
所以,我們要正確認識強迫癥,他并不是洪水猛獸,任何事情都有積極的一面,只要我們把控好尺度,它反而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更好的生活方式。
參考資料:
《走出強迫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