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向領導匯報工作的時候,與人溝通討論的時候,能夠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讓溝通更順暢,讓匯報更高效。那么,如何才能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最近在李忠秋老師的《結構思考力》微課程里受到啟發。
有三個原因:
開頭沒結論,細節沒分類,話語之間沒聯系。
我們常常一股腦的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對方,這樣給對方造成的印象就是混亂沒頭緒,對方不知道我們到底要說什么。當別人不知道我們想說什么,雙方就無法達成共識,事情就很難按照我們的期待順利進展。
讓別人聽懂,讓自己表達清晰,是有套路的。這個套路就是結構化。
結構化思維就是面對問題的時候,能夠用某種結構把它拆解成能夠解決的小的部分。在用語言表達觀點時,就是三個層次:
第一層,先說結論。
一開始就讓對方知道我們最核心的觀點,不啰嗦,不廢話,對方更容易理解,溝通效率會更高。
第二層,分級論證。
按一定的規律將內容歸類,再分別進行論證。分級論證的好處是將大問題拆解成小問題,容易找到突破點。同時,也容易發現漏洞,從而在分析問題時能考慮更全面。
第三層,強化結論。
當分析論證完以后,再次強調結論,能讓表達的重點更突出,讓對方印象更深刻。
【論、證、類、比】四個原則是清晰表達的關鍵。
【論】即結論先行,在說話開頭就提出自己的結論。
【證】即以上統下,也就是金字塔結構,每一層都是它下一層的總結。
【類】即歸類分組,相同范疇的要點放在一組。
【比】即邏輯遞進,把每個要點按一定的邏輯順序排列。
當匯報或溝通時間只有1分鐘,就先說結論。當時間有10分鐘,可以說完結論,接著講論證。當時間有30分鐘,可以說全套,即結論、論證、用事實和數據再強調結論。
我們講話,可以按照上面四個原則進行,讓別人快速聽懂我們想說的內容。那么,如果別人講話不按這個套路,一鍋粥式的倒給我們,我們要怎么辦?
通過提問不斷確認對方每一層的結論。抽絲剝繭,讓對方的觀點在我們的腦里呈現出金字塔結構。
根據對方的表述,將對方所說的各種原因、理由、觀點進行歸類,相同范疇的歸為一類,就能快速抓出幾個大類,清楚知道對方的論據覆蓋了哪幾個方面。
在確認對方的論點和論據之后,還需要了解每個要點之間的邏輯關系。邏輯理順,結論才會有效。在分析邏輯關系的時候,也能檢查論據是否有漏洞,結論是否準確。
結構化思維是學習和工作的重要能力。結構化表達的要點就是:先說結論,層層論證,再強化結論。當我們掌握了結構化思維,就能更清晰的表達自己,也能更準確的了解別人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