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思維/溝通/認知升級
莊子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文章開始前先提個問題,“如果你是一家企業的管理者,在用人時,是選擇自己熟悉的人,還是知人善任?”今天案例主人公在職場中的遭遇,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希望大志給出的解讀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我在一家IT公司上班,公司里80%以上的人以前互相認識,有的是前同事,有的是曾經的合作伙伴,這些人形成了一個“士族階級”(某種情況下擁有特權的階級),剩下寥寥無幾“出身寒門”的人形成了“平民階級”。而我來自“沒有背景的家庭”,又屬于相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那一類,這樣的背景也使得我在剛進公司的那會兒就遇到很多“不爽體驗”。
剛到公司時,我發現個問題,相同一件事,如果部門另一位同事去老板那里申請很順利,而我去卻總要遭到領導的一連串質問。如此幾次,我非常不理解,于是直接問領導:“BOSS,我感覺這件事情如果是張三提出要做,您可能不是這種態度?”
BOSS:“嗯,因為我相信張三,以前他在大公司做過。”
后來慢慢了解,張三跟這個領導是前同事關系。但,這能成為他工作能力強的理由嗎?
時間長了,我發現還有一種現象。有一個部門的領導,雖然資歷和職位都比較高,但是“出身”差了點,下面的員工都不配合他的工作。這位領導沒有辦法,于是也想盡辦法去拉自己原來團隊的人馬,從而壯大自己在公司的勢力。
“出身不好”的人,在這個公司里舉步維艱,而且在好多事情上都會莫明其妙遭遇紅燈。“派系”多了,就存在競爭,有時需要注意細節,學會察顏觀色,復雜的人際關系足以讓你撓頭。我待了一年多,發現有的派系勢力瓦解,完全是因為所在派系的老大走人了,下面的員工也差不多要陸續走人(陸續被清洗)……
有時,人事接到來自招聘網站的電話,最常說的一句拒絕的話是“我們都是習慣招圈內的人,一般不走招聘網站”。這樣做是能降低員工的招聘和培訓成本,但在圈內挖來挖去,存在太多弊端。就像一潭死水,很難有新鮮的東西,而且近親繁殖容易出怪胎。再就是圈內的人多了,在公司里就會造成派系之爭,人際關系復雜,經常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失勢滿門抄斬”。而且這種圈里跳來跳去的人,一般流動性都很大,很難形成企業的凝聚力。
我認為應該唯才是舉,是我錯了嗎?
“圈內的人”,一般有兩種概念:
1、熟悉業務本身的人,當然所有公司都樂于接納這類人。
2、彼此熟悉的人,“圈”其實不是業務,而是人脈關系。現如今的社會,只要有熟人,辦事總是很容易。
本質上,“圈”的維系體系是一種信任的感情,信任一個曾經取得輝煌業績的人,信任一個曾經和你共過患難的人。但人是不斷在變的,世界也一樣,理智的人會去清晰的把握這種圈,而不是被圈限制住。建立高質量的“圈子”,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做,我有幾點經驗分享給你。
老板如果容忍這種“圈”,要么他是需要平衡公司內部各種勢力,要么是覺得這樣的事情無傷大雅。而對個人來說,“圈”沒有好壞之分,關鍵看你如何把握。躲避圈?進入圈?掌握圈?創造圈?你可以自己選擇。
其實用“圈內人”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從企業本身來講,培養一個新人的成本太高了,而培養成功后人才的流失又成為企業擔心的問題,于是“拿來主義”比比皆是。至于企業內的“派系”,我認為更是不可避免,古往今來一直都沒有間斷過。
既然不可避免,我們也不必擔心惡性循環。盡管圈里跳來跳去的現象很多,但如果企業有很強的凝聚力,我相信誰也不愿意總跳槽。這件事的關鍵還是在于企業本身的作法,例如對處于不同階段的員工給予不同的福利待遇等措施,真的做到 “以人為本”,相信誰也不會傻到一直跳來跳去。
“圈子”是現實存在的,不存在好或者壞。圈子不僅僅代表大家之間的熟絡,也代表某種專業人士的集合。“專業人干專業的事”,本身沒什么不好。更何況“圈子里的人”,并不代表大家一定很熟悉或者沾點親帶點故。而且我相信,沒有哪個老板會為了成全所謂圈子而讓自己的公司成為死水,那也太不值了。
再說說辦公室中“斗爭”的話題,如果我遇到這種情況,一般會選擇緘默,因為你無法知道誰對誰錯。
記得剛工作時,我覺得自己需要做好的就是手邊的事情,那些所謂的職場里的爭斗跟我沒關系,我只要做到與世無爭就成。但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樣簡單,即便有的時候無心應戰,依然會被卷入“戰爭”。犧牲或者勝利,各占50%。有人的地方就有斗爭,到哪都擺脫不了,至于你如何選擇,一半是智慧,一半是運氣。
如果“圈內人”指派系,那么其實一家公司只有一派,就是“老板派”,非此派中人都會很快離開,很多公司的派系斗爭都是老板在幕后一手挑起的。如果“圈內人”指的是已經被實踐認可的同行業人士,如果他能不斷地refresh自己,那我認為不妨一用。可以快速上手的同時,有效解決問題,有何不可呢!
另:本期案例老板們仍然拒絕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