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運六氣理論是以陰陽、五行、干支等為綱目,融合自然、生命多領域知識形成的中醫理論,用以闡釋自然、生命與疾病的時空規律。它借助陰陽合歷的天干、地支為推演工具,建構了以年,日.甲子60年為基本單元,以主客加臨為理論特色的五運六氣格局系統.“主”突出穩定性,主體性,“客”突出變化性、客體性,而主客之分具有相對性,天人變化可依據五行相生或太少陰陽相遞的次第,在十二經絡及原穴、五輸穴的氣血流行中也存在相似的流注次序,其臨床意義可參考主客之別。針灸治療總以補虛、瀉實、疏滯為法,近年有學者在經絡生物電測量研究中發現,井、原等穴位的電阻測量值變化與五運六氣理論推導相符,為臨床診療,研究提供新思路,可依據五運六氣理論分析病人的體質特征、病臟特點、經絡信息,再依臟腑強弱確立補瀉治則和針灸處方,為提高中醫臨床診療精確性提供了參考.
五運六氣,臟腑,針灸,五輸穴,原穴五運六氣理論是以陰陽、五行、干支等為綱目,融合自然、生命多領域知識形成的中醫理論,以中運、主客運、主客氣、司天在泉等描述,用以闡釋自然、生命與疾病的時空規律,體現了天人相應整體觀念、三因制宜辨證論治思想。五運六氣理論的系統闡述首見于唐代王冰次注《素問》補入的運氣七篇,自此它成為中醫理論的經典內容之一,在中醫學術發展中承擔著重要角色,對針灸臨床診療具有理論指導作用。
【 一】,五運六氣理論揭示時空規律中醫強調:五運所加,六氣所臨,遷移有位,應期變化;順天察運,因變以,求氣;五氣更立,各有所失,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知常而達變;順天之變,病之可期;亢則害,承乃制;勝者復之,郁極乃發。換言之,自然、生命、疾病在時間軸向上具有可被認知的規律性,此規律呈現波動變化和自穩調節,違背規律易發生災害或疾病,順應規律可促進健康或治療疾病。五運為木運、火運、土運、金運、水運的總稱,明代張三錫《醫學六要暑、濕、燥、寒?!薄额惤浤骓樝鄠髦晾Ф馈纷ⅲ骸吧w天地之氣,以六為節,皆有主客之分;運、氣相諧,為五運六氣,乃造化之玄機、中醫之門徑?,F代普遍認為,五運六氣理論是中醫學的重要內容,由古代多學科知識積累而逐漸形成,反映了自然界氣候變化規律及其對生命、疾病的影響,闡述了自然科學規律,可作為養生、預防及治療疾病的依據,是較有難度的中醫研究領域。五運六氣理論建立在中國傳統的時空一體、四時主客等認識基礎之上,以特定星辰的空間方位及其移動等天文現象描述時間,以回顧思考和細致觀察挖掘時空的周期性規律,以常、變、異特征進行現象描述,運用層析分解和歸納綜合的方法,將不同時間周期內天、地、人多維度的規律表現升華為開放包容的時空理論模型。通過四時之氣程度上的太過、不及、平氣,性質上的寒涼、溫熱、平,運動趨向上的升降、浮沉、樞機,時間位點的先期、后期、當期,變化自穩調節的勝則復、郁乃發,以及運氣加臨、主客加臨等,對人體功能變化及疾病、疫病的發生發展規律進行理論提升,借助陰陽合歷的天干、地支為推演工具,建構了以年、日、甲子60年為基本單元,以主客加臨為理論特色的五運六氣格局系統。
【二】、經絡、腧穴氣血流行的時空規律經絡、腧穴系統貫通上下、溝通內外,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溝通于臟腑與體表之間,將人體聯絡成一個整體,借以運行氣血、營運陰陽、濡養周身、抗御外邪、協調并平衡人體功能活動。十二經脈氣血按一定循行走向運行,《靈樞逆順肥瘦》云:“手之三陰從臟注次序為:手太陰肺經一手陽明大腸經一足陽明胃經一足太陰脾經一手少陰心經一手太陽小腸經一足太陽膀胱經一足少陰腎經一手厥陰心包經一手少陽三焦經一足少陽膽經一足厥陰肝經(一手太陰肺經),屬于太少陰陽次第(太陰、少陰、厥陰,太陽、少陽、陽明)。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特定腧穴也存在經氣生發及循行旺衰的時空規律,其中較為重要的就是原穴和五輸穴。原穴為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六陽經單獨存在,列于輸穴之后,六陰經以輸為原,十二原穴分別為太淵肺、大陵心包、太沖肝、太白脾、太溪腎、神門心、陽池三焦、京骨膀胱、丘墟膽、沖陽胃、合谷大腸、腕骨小腸,《難經》云:“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笔浢}分布于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俞、經、合穴,稱為“五輸穴”,分別為據田合祿先生考證,日、月、地、星各自軌跡平面及運行周期不同,以地為宇宙中心的視運動記錄逐漸形成二儀、四象、五行、六氣、大衍之數等傳統觀念,屬于以天文歷法之數為推算邏輯系統的自然科學。天(日、月、五星)右旋,地左旋,按逆時針方向運行的周年黃道視運動稱為“天氣右行”,按順時針方向運行的周日黃道視運動稱“地氣左行”。主運、主氣為日地關系的反映,為地球傾角和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的移動規律;客運、客氣為月、星與地關系的反映;由立竿所測日影的長短軌跡得到陰陽太極之圖,夏至日出點為天門,冬至日出點在五運六氣理論中,“主”突出穩定性、主體性,“客”突出變化性、客體性,而主客之分具有相對性,如五運為主,六氣為客;主氣、主運為主,客氣、客運為客;四時之常為主,四時之變與異為客;人體為主,天地之氣變化為客:臟腑為主。經絡為客;臟腑自身變化為主,疾病影響為客等。主氣依厥陰風木一少陰君火一少陽相火一太陰濕土一陽明燥金一太陽寒水一(厥陰風木)變化,五運依木運一火運一土運一金運一水運一(木運)變化,均屬于五行相生的次第;客氣65依厥陰風木一少陰君火一太陰濕土一少陽相火一陽明燥金一太陽寒水一(厥陰風木)變化,屬于太少陰陽相遞。同理,在十二經絡及原穴、五輸穴的氣血流注中,也存在五行相生、太少陰陽相遞的兩種流注次序,其臨床意義可參考主客之別。
【 三】、五運六氣理論指導下的針灸診療舉要 《靈樞經別》說:“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法,治療部位除近取經氣滯澀的病位外,多遠取經氣流動旺盛之處、當最佳時間予以刺激治療以提高療效,其中,利用經氣流行的變化規律配合腧穴開闔,逐步發展成為子午流注、靈龜八法等按干支推演的按時取穴針灸法。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對按時取穴針灸法的研究促進了五運六氣理論的探討,但由于該研究難度較大,還缺乏有力的實證證據,加之對腧穴開闔時間的推演模式有不同理解,因此,子午流注等按時取穴針灸法同五運六氣理論一樣引起了學術爭議。近年有學者在經絡生物電測量研究中發現,井、原等穴位的電阻測量值具有一定的時間變化規律,并與五運六氣理論推導相符合,可為臨床診療與研究提供參考。如美國紐約的毛小妹等《醫易時空醫學》中,以五運六氣理論解釋經絡測量儀的井穴、原穴量化信息,提高了臨床診斷和治療的精確性。田合祿先生在《針灸真原》里歸納了運用五運六氣理論的針灸方法,并以五運為本,通過出生日中運的太過或不及,推演五臟的強、弱及受累情況,確立針灸補瀉法則和選穴處方,提出“五運六氣田氏三角針灸法”,重視依據五運六氣理論分析病人的體質特征與病臟特點,根據臟腑強弱確立補瀉治則,如木運太過之年病人,臟腑特點為肝輸木穴臨泣,補脾經土穴太白、胃經原穴沖陽、土穴足三里。總之,以經絡、腧穴、臟腑功能的時空變化規律為研究對象,已成為針灸診療實踐的臨床熱點之一,而如何更好地在五運六氣理論指導下,進行嚴謹的科研設計、科學實驗與信息分析,揭示機理、提高療效,必將成為未來針灸研究的熱門領域。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與分享:弘揚中醫 從你我做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