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錄文:男兒何不帶吳勾,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說明:附蕭平鑒定證書、林散之之子林筱之鑒定證書。
林散之草書“男兒何不帶吳鉤”有數(shù)幅傳世。此幅模披創(chuàng)作于1976年,正是林老草書藝術所處的鼎盛時期。所錄詩作者李賀為唐代著名詩人,其詩想象豐富、立意新奇、構思精巧,用辭瑰麗,詩多含憂國憂民的情懷與生不逢時的感慨。李賀《南園》詩共十三首,是作者鄉(xiāng)居時的即興之作。這首“男兒何不帶吳鉤”是第五首。表現(xiàn)李賀愿棄文就武,為國效力的抱負。與其一貫抑郁傷感的詩作不同,此詩辭意明快,情懷激越,代表了李賀詩的另一種風格。“吳鉤”,泛指寶刀。“五十州”,指當時被軍閥割據(jù)的州郡。“凌煙閣”,是唐太宗為表彰功臣所建的殿閣。“若個”即“哪個”。
林散之將此詩抄錄贈人,既鼓勵友人為國為民建功立業(yè),也表現(xiàn)了自己積極用世的思想。這與他五十年代出任過江蘇江浦縣副縣長,從事過政務有關。這幅草書用墨酣暢,筆勢縱健,結字揖讓有致,雖是應酬之作,但自然真率,功力盡現(xiàn)。堪為此期林老草書的代表作品之一。
此“草書鏡片雙挖”,為林散之先生七十六周歲時所作。各書自作七言絕句一首,末款為“鉅其老弟,屬題二首”,當是應酬友人之作,書家稱“老弟”,應是“晚輩”或“學生”之謂。詩中提及“拙政園”,為蘇州名園之一。“何山”位于蘇州寒山寺西楓橋鎮(zhèn)南約三華里處,登此山而望西南之獅子山,獅子逼真而景尤佳。此兩首詩憶寫詩人兼書家與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林散之雖年已古稀,但為其書藝的鼎盛時期,這幅作于1974年的草書鏡片雙挖,結構巧妙,施墨和潤,用筆多變,氣勢和暢,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以及研究詩人兼書家的林老的思想情感與性格的珍貴史料價值。
《樂山紀游》賞析
錄文:萬水千山只等閑。
說明:附蕭平鑒定證書、林散之之子林筱之鑒定證書。
高明的畫家大都能在有限的空間里,營造無垠的意境。看了林散之的《萬水千山》,就更回相信著一點。畫題雖然很大,但是只取少許,以代全局便可。我們經常引用的成語“一葉知秋”的道理,也正在這里。畫中的筆觸,看似漫不經心,其實正是深厚功底的自然體現(xiàn)。那一只只帆船,何等的簡要,但是又是何等的生動,誰會懷疑“真?zhèn)巍保慨嫾宜}的“舟去人遠”四字,更是可以深化主題,給畫面賦予了全新的含義。畫家是借山水來寄托對遠行人的眷念和情感:此刻雖然扁舟在目,頃刻間就會消失,那么明日、后日就會天涯走遠。這樣一來“萬水千山”的所指,就是不言而喻的了。寄情于山水間,會增添畫面的厚度,并使之立體化,如果說其做到情景相融,那也就完全在于情理之中了。
說明:附蕭平鑒定證書、林散之之子林筱之鑒定證書。
1966年林散之的夫人去世后,他悲慟萬分,頓時雙耳失聰,幾乎“一個人無法生活”,乃隨女兒遷居到揚州暫住,開始了七年的流浪生涯。文革的到來,將林散之藏于烏江和南京的大量書籍、字畫抄毀,對林散之又是一個更大的打擊,此時的林散之天天吟詩作畫寄托哀思和對國家的期待,他的心境已經處于人生的最低谷。這件設色的《風正一帆懸》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此作雖是小品,卻是小品中的精品。畫面描繪的江南的小景,構圖雖簡而意深遠,變化皴出的遠處群山起伏,表現(xiàn)出畫家對筆墨技巧運用熟稔的能力;平靜如鏡的水面一望無邊,與天連接成一體,并將兩岸的聳蔥樹木分而處之,江上點點帆影成為點睛之筆;近景,寥寥數(shù)筆就將小橋構勒而成,自然成為接系兩岸景物的紐帶,顯示出林散之深厚書畫結合的深厚功底。尤其是“風正一帆懸”的落款,更是點出了畫家創(chuàng)作此幅的心境。整幅畫面意境深遠,繁簡結合,筆墨變化豐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小品。
詩塘上為林筱之書法——“川波系興”,生拙內斂的隸書與濕潤秀麗的畫面相映成輝,相成益彰。
古人有“鳩呼風雨鵲呼晴”的諺語。此圖描繪的正是風雨之前的山間河上景象。近處溪水旖旎,有三兩舟人正持桿勞作于河上;兩岸峰巒秀起,逶迤盤曲;樹木蔥蘢,景物優(yōu)美;遠處群峰列嶂,腵巖高峻;林壑間白云繚繞,嵐氣浮動,給人以江南雨前清新嫵媚,潤澤舒暢之感。近景以樹石為主,用濕筆作“點葉”法來體現(xiàn)樹葉在空氣中的潤澤,樹干挺拔蒼勁而雅致多姿;遠景山體的勾畫用筆干濕并用,山坳中的人居用簡筆勾勒,饒有意趣。筆法古逸,頗見蒼秀,筆墨瀟灑,敷色清雅。疏秀清潤中蘊涵蒼茫渾厚的韻味。
詩塘上為林筱之書法,生拙內斂的隸書與濕潤秀麗的畫面相映成輝,互增情趣。
古人有詩云“動人春色不宜多”,其實秋景也是如此,只要抓住要點,就無須多用筆墨。在這幅《寥廓江天萬里霜》里,畫家可謂惜墨如金,似乎漫不經心間,就表達出深遠的意境。無論是遠山,還是近樹,都是恰到好處,把特定的空間以實在的手法固定下來。在上端和右下的空白,則是巧妙地點到了題目,把江天萬里壯闊雄渾鮮活地表達出來。雖然沒有用一滴墨,但是誰也相信天和水的存在,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了。那幾只帆船,無疑是給畫面增添了無窮的活力。盎然的生機,一下子就淋漓盡致地躍然于紙上,而且很容易就能引起觀者的共鳴。至于畫題中的“霜”字,可以說通篇都在體現(xiàn),那就是意會中的事情了。尺幅之間就如此體現(xiàn)了畫家善于捕捉靈感的能力,足以令人扼腕驚嘆。
洞庭湖天下聞名,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已經有了形象的描繪,歷代文人留下的吟詠不計其數(shù)。畫家自然也不會放過這樣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地方,于是在林散之的筆下就有這樣的佳作。畫家利用橫向的視野進行拓寬,從而引發(fā)人們的想象力。我們所看到的山峰、船只、建筑等,均沒有大的起伏,集中表現(xiàn)在橫幅里,就像是一個個音符,有節(jié)奏地、歡快地跳躍著,讓我們聽到和諧、動聽的樂音。那么,如此的構思是不是會使我們產生這樣的錯覺,認為眼前展現(xiàn)的是一條河呢?不然,我們可以從帆船的體積差異來判斷彼此間的距離。近者可見艙和人物,細部可觀;而遠者,則是點到為止,有的僅僅是若隱若現(xiàn),這樣我們就可知道其間相距是何等的遙遠。縱尚如此,橫是可想而知,那么洞庭湖的遼闊就不必再說了。畫家所題的“西山不可到,一望水迢迢”,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林散之利用他的文學藝術素養(yǎng),為我們留下了這樣書畫合壁的佳作,實在是我們的福分。
此圖是林散之為其孫女所作的用心之筆。整幅畫太湖勝景,但是不落前人窠臼。沒有著意表現(xiàn)太湖之水,而是取其一角,以水邊山色烘托山邊水景。畫面構圖極簡而用意極深。近景山坡清幽,坡腳不施多余的皴法。樹法純用書法的筆法,線條簡單而變化萬千。點葉豐富而自然,分布層次分明,仿佛有風中搖曳之姿。湖畔林下有村居若干,環(huán)境幽雅,景物迷人,逸趣橫生。遠景群山清秀,峰巒攢聚中有嵐氣相繞。兩岸包夾之下,萬頃煙波不經刻意點染而已經自然的富有生意和氣勢。
名稱:林散之
名稱:林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