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泰戈爾則是印度史詩級哲學家和詩人,那么當兩人相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1930年7月14日,愛因斯坦在他位于柏林郊區(qū)的家中迎接了泰戈爾,兩人隨后進行了歷史上最激動人心、最引人入勝的對話之一,深刻地探討了科學、意識和哲學。
一開始,愛因斯坦問泰戈爾:“你相信獨立于這個世界的神性嗎?”
泰戈爾回答道,不是孤立的,沒有任何事物不能被歸于人類的個性,這證明了宇宙的真理就是人類的真理。
隨即,愛因斯坦對宇宙本質(zhì)進行了解釋:世界是一個依賴于人類的統(tǒng)一體;世界是作為獨立于人的因素之外的現(xiàn)實。
泰戈爾表示:“當我們的宇宙與永恒的人類和諧相處時,我們知道它是真理,它是美。”
愛因斯坦不是很認同這一點,他說道:“我同意美的概念,但不同意真理的概念。”
泰戈爾辯稱:“為什么不呢?真理是通過人來實現(xiàn)的,它存在于宇宙心靈的完美理解中。我們每個人都是通過意識來接近真理,否則我們怎么能知道真理呢?”
愛因斯坦不緊不慢地說道:“我不能科學地證明真理獨立于人類,但我堅信這一點。無論如何,如果有一個獨立于人的實在,也有一個相對于這個實在的真理。”
接下來,愛因斯坦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沒有人在屋子里,桌子也會一樣存在。
泰戈爾則針鋒相對地說:“科學已經(jīng)證明,桌子作為一個物體是一種外觀,因此如果人腦認為桌子是虛無的,桌子就不會存在。同時必須承認,物理實在不過是電力的多個獨立的旋轉(zhuǎn)中心,也屬于人類的思想。”
兩人最終沒能達成一致,愛因斯坦只好說:“我比你虔誠。”
事實上,愛因斯坦和泰戈爾的分歧來自于唯物和唯心,即物質(zhì)是否獨立于意識而存在,這一點即便放在當今科學界也頗有爭議,比如有科學家認為,宇宙的存在是由觀察者決定的,沒有觀察者,宇宙也就毫無意義。
無論如何,愛因斯坦和泰戈爾的對話非常深刻,在各自領(lǐng)域洞悉了存在的意義,仿佛開啟了“上帝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