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端午專題|趙洪娟:從端午競渡節俗探祆教習俗與中原文化的互動

作者簡介

趙洪娟,博士,教授。青島市拔尖人才,山東省青創人才引育計劃團隊負責人,青島科技大學文會學者。近年來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等國家和省部級課題多項;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敦煌研究》《民俗研究》《民族文學研究》《文化遺產》等刊物發表CSSCI收錄論文多篇。前期成果獲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獎、山東省高等學校社科優秀成果獎、青島市社科優秀成果獎多項。

從端午競渡節俗探祆教習俗與中原文化的互動

摘要:六朝及之前時期大量信奉祆教的波斯、粟特人進入蜀地經商、寓居,自此蜀地多有祆教流行,二郎神便極可能來源于祆教。祆教蒂爾甘節具有和中國端午節同樣的禳災驅惡儀式,同樣的佩戴彩色繩索習俗,以及類似的紀念某些人物的傳說故事。對于二者在多方面的相似之處,究其原因,概為兩種異文化的節日碰撞在一起時,因某些共性的存在極易相互影響。通過對端午競渡節俗的考證,可探究祆教習俗文化在中原的留存以及外來宗教文化與中土文化之間的互動交融。

關鍵詞: 端午  競渡  祆教  中原文化

祆教是波斯瑣羅亞斯德教的中國稱呼,瑣羅亞斯德教是阿契美尼德時期、薩珊王朝時期的波斯國教,崇尚日月光水火,尤其尚火。祆教主要由入華的波斯、粟特商人帶入中土,其中以粟特人為主體。20世紀末,國內發現了多座入華粟特人墓葬,由此可知當時西域之人與中土交往之頻繁。由于祆教沒有流傳于中土的被譯成中文的經典教義,加之其不傳教的特征,因此并沒有從意識形態上像佛教那樣對中古中國產生重要影響。但因為大批祆教徒聚居中土、大量祆教聚落的存在,使其與中原民眾的生活產生了互動和交融,一方面祆教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不斷華化,另一方面因其獨特性、“靈驗性”、娛樂性的特征又對中原民眾生活產生一定影響。祆教對節日習俗的影響較為明顯,如節日慶典中的百戲、幻術表演等,極大地豐富了當時民眾的節慶生活,諸多歲時文獻對此均有記載。本文將以魏晉時期出現的端午競渡習俗為例,探討祆教習俗文化在中原的留存及其與中土文化的互動,從而探究西南絲綢之路在中古時期文化傳播中的意義。

一、端午競渡習俗概述

競渡習俗歷史悠久,學界對其起源多有爭論。競渡與端午產生聯系最早見于《荊楚歲時記》,即“是日,競渡,采雜藥” 。關于競渡習俗為何突然出現于中古時期的端午節慶活動中,學者們討論熱烈,認為其與龍圖騰崇拜、驅旱求雨、制邪厭勝等意義有所關聯。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而賽龍舟是祭祀儀式中半宗教、半社會性的娛樂節目,意即這是龍圖騰的一種表現 ;江紹原認為所謂競渡,其前身是公眾禳災儀的一個節目,后來才逐漸成為真正的“競渡” ;向柏松認為,作為一種發端于南方稻作文化土壤的習俗,它原是稻作地區祈求龍神及時降雨的一種巫術活動:農歷五月,正是水稻生產需要雨水的季節,人們用龍舟競渡的形式,模擬龍的出現,顯現龍的神威,希望它保佑一方土地風調雨順、稻谷繁茂。

但實際上,最初的端午競渡僅為“競渡”,并非是“龍舟競渡”。龍舟競渡與競渡二者意義有所差異,起源時間亦不相同。蔡堂根指出龍舟是一種船,競渡是一種水上運動,龍舟競渡是一種以龍舟為競渡工具的水上活動,龍舟與競渡并無必然的聯系。

競渡不同于龍舟競渡,那端午這一習俗究竟為何意?據李道和考證,端午競渡儀式是在驅龍除災的背景中產生的,是月令陰陽觀與蛟龍覆舟噬人的信仰結合的產物:人們使用競渡儀式或游戲來模仿陰陽紛爭的情形,并采取斬殺或競斗方式,對蛟龍實施厭勝巫術,以達到除災去惡的目的,端午競渡習俗的由來與之前很多學者考證的龍圖騰并無多大關系。

二、競渡習俗與祆教文化

(一)李冰斬蛟與祆教雨神傳說

李冰斬蛟龍,可謂費勁周折。李冰變身牛形入水與蛟龍征戰,敗北之后,立馬補給兵力再戰,取得勝利,遏制了當時為害蜀地的蛟龍。唐代之時,洪水驚潰,李冰又化作龍形再次與蛟龍戰于灌口,取得勝利,確保西蜀無害。而祆教雨神與旱魃的爭斗,其情節結構與此大同小異。據《阿維斯塔》之《蒂爾·亞什特》記載,雨神在每個月的上中下旬將三次變形,分別變為十五歲少年、金犄角的牛和白駿馬。他與禁錮雨水的旱魃誓死抗爭到底,雨神只有戰勝了旱魃、取得勝利,當地的降雨才能有所保障。伊朗地處中亞,氣候干旱缺水,旱災是造成人們恐慌的主要原因。然而雨神的敵人——旱魃阿普沙,卻竭力阻止雨神的一切降雨行為。旱魃阿普沙的形象是:一匹禿耳朵、禿頸、禿尾巴的黑禿馬、一匹猙獰恐怖的黑禿馬,元文琪認為這個形象比喻十分貼切,形象地表現出了伊朗高原夏季熾熱、干旱少雨、草木稀疏、土地龜裂的情形;同時,雨神與旱魃的戰爭反映了伊朗人民渴望水源充足、水草茂盛、生活美滿幸福的夙愿。李冰斬蛟和雨神戰旱魃的故事除了斗爭對象不同之外,兩者的故事結構基本相同,都是主人公化作不同的動物與邪惡戰斗,且均有首次敗北、二次再戰的情節。

在李冰斬蛟的故事中,李冰分別化作牛、龍與蛟龍戰斗。這種人變動物與敵人戰斗的傳說故事在之前的中國古代文獻中并無太多記載。相比于西方神話傳說常有的人變動物的情節,中國傳統的故事多是動物變人。為數不多的人變動物故事多記載于志怪小說之中,如《搜神記》就有“馬皮蠶女”女化為蠶的故事記載。魏晉時期,外來文化不斷進入中土,佛教因其傳教原因,很多佛經譯本故事、動物故事亦被改編記錄下來。而祆教因為不傳教,沒有文本記錄,但其口頭敘事故事不免成為當時志怪小說的資料來源。以人變驢的故事為例,中國古代人變驢及還復人形的故事,不僅來源于古希臘羅馬,而且融匯了波斯與印度文化。王青指出,西域文化的進入對中國小說最大的影響在于開創或者說強化了表演性的口頭敘事方式,形成了一個表演性的口頭傳統。海力波通過對“金液”與“蘇摩”的考證,亦發現唐代志怪小說中具有印度和伊朗文明的元素。由此說明自魏晉開始,隨著中西交流興盛,域外與中土不但有著豐富的物質文化交流,精神文化之間也當有著密切頻繁的溝通、互動。

據田野調查知,四川省鹽亭縣現存有一種抗旱、祈雨、保豐收、盼平安的民間儀式活動,名為“趕旱魃”,又為“耍水龍”或“舞水龍”。此儀式未有明確的起源時間記載,民間流傳其起源于大禹治水之前。此說雖不可信,但也體現了這一儀式活動傳承之久遠。在鹽亭縣的民間儀式當中,“趕旱魃”的隊伍由數十人至數百人組成,其中9人負責舞水龍,1人扮“旱魃”。“旱魃”作為傳說中導致旱災的一種鬼怪,其裝扮形象亦極為特殊。扮演者身穿火紅色的背心和短褲,光頭,赤腳。其臉龐被畫成惡鬼的模樣:紅眉、綠眼、血盆大口,且嘴上帶棕絲做成的“炸”式胡須。舞水龍的9人,各自頭包天藍色頭巾,額前系成烏云結式,身穿天藍色古便裝衣褲,腰系天藍色絲帶,腳穿火麻草鞋。此外,儀式參與群體還有樂器組7人,以及高唱“趕旱魃”的群眾若干。在儀式過程中,凡水龍經過的地方,人們都要預先準備好裝滿水的水桶、水盆、水缸,噴水專用的竹水槍,潑水用的水瓢等工具。當水龍趕著旱魃經過時,百姓便用裝有水的竹水槍和水瓢向著旱魃猛烈地噴水、潑水,并和耍水龍隨行的人們共同高唱“趕旱魃、趕旱魃、趕走旱魃把雨下……”。當舞水龍的隊伍按預定的路線行完之后,“旱魃”最終被水龍追逼跳入水中,儀式至此結束。此種“趕旱魃”儀式有如李冰鎮蛟傳說、雨神戰旱魃故事的現實表現版本,而此儀式的興盛之地——鹽亭,則為古代螺祖故鄉、絲綢之路重要據點,這一儀式起源應該與古代絲路文化具有一定關聯。

由上述討論可知,李冰斬蛟龍這一傳說與祆教雨神戰旱魃故事卻極為相似,且鹽亭仍有“趕旱魃”儀式留存至今。想必這一傳說記載與西域口頭敘事在中土的流行有一定關聯,與祆教具有一定淵源。若如此,那這祆教故事是如何翻越千山萬嶺進入中土,而后變異成中土的志怪小說的呢?這估計得從蜀地祆教徒及祆教聚落的存在說起。

(二)蜀地之祆神信仰

南北朝時期,隨著絲綢之路河南道的興盛,蜀地與西域各國貿易頻繁,劉宋時期“遠方商人多至蜀土資貨,或有直數百萬者” 。西域波斯、粟特、花剌子模等國均極為信奉祆教,祆教多由入華經商的波斯、粟特商人和東西交通使者帶入中土及西南之地。對此,《隋書》有記:“何妥字棲鳳,西域人也。父細胡,通商入蜀,遂家郫縣,事梁武陵王紀,主知金帛,因致巨富,號為西州大賈。”  五代十國前后時期,蜀國王室極其信奉祆教,由此使得祆教在蜀地非常流行。如《十國春秋》有記:“帝被金甲,冠珠帽,執戈矢而行,旌旗戈甲,連亙百余里不絕,百姓望之謂為灌口祆神” ,此“帝”指王衍,其裝扮好似灌口祆神,可見當時祆神受崇敬之狀況。

姚崇新認為中古時期有粟特人進入西南一帶并定居下來。榮新江指出南方粟特人主要是由北方地區間接到達的,其中尤其以從西域到蜀地和從關中到襄陽這兩條道路的作用最為突出,進入成都平原的粟特人應當為數不少,可能存在著粟特聚落;這些粟特人促進了西域與蜀漢、長江流域的商業貿易,也把粟特文化和技藝帶到了中國南方。以隴南地區七夕節為例,因“隴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蜀地和西域交流的咽喉通道”,所以“在宋代以前,隴南地區的七夕風俗就已經通過粟特人受到波斯文化的影響”。

侯會、黎國韜、劉宗迪等學者認為二郎神為波斯祆神,川渝一帶有祆神信仰存在。李冰與二郎神之關系非常密切,一說李冰就是二郎神,又說二郎神是李冰的二兒子,不管其二者關系如何,若二郎神具有祆教淵源,那李冰斬蛟和雨神戰旱魃的故事想必也有一定關聯。祆教的流行、祆教聚落的建立勢必會促進西域口頭敘事故事在中土的傳播,而李冰斬蛟與雨神傳說還具有相似的情節和結構,故二者之關聯必不可隨意否認。

此外,蔡鴻生曾提出火祆教到開封后有沒有繼續傳播,祆教從湖北進入湖南,又是怎樣的一個傳播史等問題。對于這一問題近來有學者開始撥開迷霧。據李梅田考證,湖北襄陽出土的墓磚和湖南長沙銅官窯瓷器上均有胡旋舞形象。他指出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發現襄陽的士族中有一個粟特人后裔群體,而長沙銅官窯壺罐類器物模印的胡人樂舞裝飾主要與粟特文化有關,由此可以看到粟特人沿漢江向長江中游遷徙的史實 。由上述考證可知,祆教信仰習俗極有可能遠傳到荊楚之地。即便其未涉及荊楚,但因祆教信仰流行的蜀地與最早有競渡習俗存在的荊楚地區相毗鄰,風俗習慣相同或相近,祆教習俗及祆教中的口頭敘事故事在荊楚及周邊地區也一定較為流行。

一種域外文化在本地的長久存在,必會在一定程度上與本地文化產生某些關聯。接下來本文將對競渡內涵與雨神的功能進行對比,進一步探究端午競渡與祆教習俗文化之間是否有所關聯。

(三)競渡內涵與雨神功能之對比

我們解釋節日風俗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功能主義的方式,另一種是象征主義的方式。譬如清明節三月踏青,這是功能意義的體現;但在清明吃雞蛋,則是象征主義的行為,寓意繁育、生子。又以端午節為例,端午祈雨是功能主義的表現,但端午節賽龍舟祈雨則是象征主義的體現。因為人們相信龍和雨是有關系的,這是一種象征主義的思維。接下來,本文就將端午競渡之功能內涵與祆教雨神功能展開對比,以探究二者之關聯。

1,端午競渡驅魔鎮妖

《荊楚歲時記》較為詳細地記載了端午節競渡之緣由。“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士人悉臨水而觀之。” 該文獻認為五月五日競渡風俗與屈原相關:屈原投江自殺,人們對他的死去極度悲傷,所以均用船只去搭救他,試圖消除災禍,保其平安。屈原死后被民眾奉為水神,水神在保護一方水土平安的同時也極其容易被水下其他邪惡勢力侵害,故人們多用舟楫競渡的方式來消滅、驅逐惡魔,從而拯救、紀念屈原。相比于為水神投擲祭品,這是另一形式的水神祭祀方式。而競渡之所以具有這種禳災功能,主要源于端午節的性質。五月俗稱惡月,五日則為惡日。惡月惡日之時,蟲害霍亂、疫病流行,多要采用各種禳災方式以保安健。在古人看來,普通蟲疫之害可用桃印符、艾人艾虎等驅除,但蛟龍之害除五色線之外,只有競渡才是制服蛟龍的最有效方法。

五月五日,荃纏。昔高辛氏子乘船渡海,急逢暴風,五月五日沒海中。其靈成水神,令漂失船。或人五月五日,以五色絲荃纏投海中。荃纏變化成五色鯁龍,海神惶隱。敢不成害。后世相傳。

此記述說明荃纏可以變成五色鯁龍,五色鯁龍便可震懾為害百姓的“水神”。而端午所用競渡之舟,最初之時雖未明確是龍形船或船的外體上畫著龍,但因舟船兩邊尖而翹起,好似龍形。諸多舟楫相互競賽的場面猶如諸多鯁龍游浮在水面,必會令海神惶恐懼怕。同時這則記載也說明后來競渡之船多采用龍船的原因——海神害怕五色鯁龍。

中國端午競渡可驅魔鎮妖、拯救生靈,祆教雨神亦具有同樣功能。雨神戰勝旱魃,相當于競渡戰勝蛟龍,保護了眾生。同時雨神亦具有除病去災、斬殺各種妖魔之功能,《阿維斯塔》對此記載:

滌蕩污穢、祛除病災的河水,一旦從法拉赫·卡爾特河流出,強而有力的蒂什塔爾便將[河水]恩賜各個國家。……洪水和瘟疫也不會在這片國土流行泛濫。蒂什塔爾擊敗[眾女妖],將其遠遠地逐出法拉赫·卡爾特河。于是,風起云涌,雨水從天而降,預示著好年景。 

從驅魔禳災的功能上分析,端午競渡和雨神功能意義相同。

2,端午競渡祈福送災

端午競渡除驅魔鎮妖功能外,還具有祈福、安撫之作用。關于競渡除災的史料依據,江紹原的《端午競渡本意考》一文中已詳盡列出,此處僅補充部分祈福功能的史料記載。如《三山志》曰:“福湖蜀北里,民歲競渡,以祈豐年。” 又《宋詩記事補遺100卷》“通江令元祐中朝散郎知撫州:奉親兩載,為民祈蠶,作競渡于此。” 起初,史料并未記載競渡所用船只形狀,到后來時,競渡的船只主要為龍船,而龍為先民祈祭對象,因而其祈福之意便更加明顯,對此各地方志中多有記載。如《浙江通志》曰:“端午各鄉俱操龍舟競渡,祈年賽愿。” 《常昭合志稿》:“五月五日或賽龍舟以祈年。” 因此,競渡習俗之所以可以傳承久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認為它可以帶來祈盼的福祉,同時驅除不詳,安撫民眾內心,滿足民眾的精神需求。

祈福、安撫之功能,祆教雨神亦具有。《阿維斯塔》曰:

我們贊美威嚴的蒂什塔爾。它以波濤洶涌的水流,滌蕩被造物心中的恐懼和不安。假如強有力的蒂什塔爾受到尊敬和稱贊,并因深受歡迎而感到喜悅,那它就將給予回報,使世人免遭災難。 

綜上可知,端午競渡的意義功能與祆教雨神的功能極為匹合,李冰所在蜀地祆教信仰非常流行,那波斯祆教和中國端午節到底有什么關聯呢?殊不知,在遙遠的波斯的確有一個與中國端午節習俗類似的節日——蒂爾甘節。

(四)波斯“端午節”——蒂爾甘節(Tirgan Feast)

蒂爾甘節是祆教徒極為重要的一個節日,蒂爾甘節的時間是蒂爾月(四月)的蒂爾日,蒂爾月是波斯歷法中夏季的第一個月。蒂爾甘節這一天是歷法中日月名稱相重合的一天。在波斯、粟特歷法中,每年有十二個月(閏月除外)、每月有三十天,每月每天均有自己的名字,十二個月份的名字包含在三十天的名字當中,日月名字相重之日,便為節日。四月十三日的蒂爾甘節則是根據祆教雨神蒂什塔爾的名字來命名的。蒂什塔爾是十二月中四月的守護神,同時也是第十三日的守護神。日月名稱相重合即為節日,故四月十三日便是蒂爾甘節。在瑣羅亞斯德教中,大約在阿契美尼德王朝后期,蒂什塔爾被認為等同于星體神蒂爾(Tiri),即薩珊天文學中的水星。  關于蒂什塔爾與蒂爾的關系,約書亞·馬克(Joshua J. Mark)認為蒂什塔爾為雨神和收獲之神,有時蒂什塔爾又被賦予一個雙胞胎兄弟,即農業之神蒂爾。  關于二者的關系目前還未有確切論證,蒂爾可能是蒂什塔爾另一個名字,也可能是某個早期的神祇后來與蒂什塔爾結合。 

集體性慶祝活動是最能體現宗教信仰特質的儀式實踐。古波斯人極度重視蒂爾甘節,在阿拉伯攻占波斯,波斯帝國滅亡了四個世紀之后,著名學者比魯尼曾在其《古代民族編年史》一書中提到過這個節日,特別指出這個節日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紀念雨神蒂什塔爾。同時,他還講述了關于此節日的兩個故事,其中一則是:

圖蘭國國王阿弗拉西阿卜將波斯國王曼努切赫爾圍困在塔巴里斯坦,問他有什么愿望,曼努切赫爾說請給他一箭之地。阿弗拉西阿卜同意由波斯弓箭手射出的里程作為波斯國土,由此來確定兩國邊界。這時,土地之神出現,他指導曼努切赫爾制作了一把特殊的弓和一支特殊的箭,并讓阿雷什當弓箭手。阿雷什接過弓箭,說:“王啊,看看我的身體,強壯無比。我知道當箭射出的時候我將粉身碎骨,我的生命也將終止,但是我愿意為王獻出我的生命。”然后他借助神力全力將箭射出,此時他自己卻分崩離析。奉上帝的旨意,風神帶著弓箭飛馳,最后箭射到了一棵胡桃樹上,箭最終射出的距離是1000法爾薩赫(古波斯的計量單位,大約1500麥),自此國界線就確定下來了。人們將這一天當作節日來紀念。 

波斯人在這日有一個習俗,就是用大麥粒和不熟的水果來做飯,以銘記在被阿弗拉西阿卜囚禁下的悲慘生活。在阿弗拉西阿卜的奴隸統治下,人們沒有機會將大麥碾碎成粉然后烤成面包來吃,只好和不熟的水果混在一起碾碎來吃,這一習俗從此延續下去。 

另一則故事則記述了蒂爾甘節是波斯文人對水星和文書的紀念之日。比魯尼指出人們紀念這一天的意義主要是為了紀念書寫,因為人們認為書寫對于記錄十分必要,讀書之人在這一日之所以能得到文士之服,主要原因是為了進一步激勵其學習之熱情,鼓勵他們更加努力的讀書識字。  根據比魯尼的記載,在這一天,還有水邊祓除習俗。蒂爾甘節的故事起源大多與水有關,這主要是源于對雨神的崇敬。此節日的儀式慶典目前在伊朗的很多地方仍有保留,現在被稱為伊朗的仲夏節。蒂爾甘節的儀式習俗眾多,主要包括清掃房屋、潑水、舞蹈、朗誦詩歌、食用傳統美食等。其中最主要的一個習俗就是人們在節日期間一定要在手腕上或衣服扣子上系帶七種顏色編成的絲帶,俗稱七色繩。佩帶時間為十天,在這期間不能摘下。十天后將七色繩丟在小溪中讓溪水沖走,或到屋頂上將其丟入空中,任其隨風吹走,就像阿雷什的箭一樣將這些絲帶帶到遠處。人們相信,只有照此行事,愿望就能實現。

在上述習俗中,七色繩代表彩虹和雨,是對雨神的崇敬和紀念;而將七色繩丟入空中,讓其隨風飄到遠處則是對弓箭手阿雷什的紀念。蒂爾甘節佩戴七色繩的儀式與端午節的五色索習俗相同,五色索亦需在端午節慶后的第一個雨天丟入雨中,意為好運會隨之來臨。這兩種繩索的意義大致相同,七色繩代表彩虹,是雨神的象征,而五色索是蛟龍所憚之物,即可降服、震懾蛟龍之物,二者可謂意義一致。

如今,蒂爾甘節在伊朗的一些地方一般都要慶祝十天。根據舊的波斯歷法,從4月13日起到22日截止。13日是雨神日,22日是風神日,當地傳說是因為在風神的幫助下弓箭才可以射到那么遙遠的地方,所以為了同時表示對風神的紀念,節日儀式持續10天。

由上可知,蒂爾甘節在節日日期、習俗和意義上與中國的端午節極其相似。其中蒂爾甘節的一個重大意義就是對某些人物和神祇的紀念。同樣,中國的端午節也有諸多人物紀念的傳說故事。那二者的紀念有何共同之處呢,接下來本文將對此問題加以討論。

(五)蒂爾甘雨神、風神紀念與端午屈原祭祀

蒂爾甘節主要是關乎雨神蒂什塔爾的一個節日,蒂什塔爾具有管理水資源,給人們帶來降水、促進農業豐收的功能,因此極受崇敬。同時這個節日中的很多習俗、傳說都與水有密切關聯,所以這個節日是紀念雨神的一個節日。此外,在上述關于蒂爾甘節的第一個傳說中,神箭手阿雷什為了國家疆土面積,焚身碎骨,英勇為國捐軀,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情懷”。關于阿雷什的壯舉,《阿維斯塔》中亦有所記載。  因此,蒂爾甘節也是一個紀念阿雷什的節日。此外,蒂爾甘節在節日之際要還為文人發送文士之服,以鼓勵文人多讀書識字,同時紀念書寫之官,表達對文官的重視和紀念。

再看中國端午節,端午夏至時節驅邪避惡之俗自上古有之,至魏晉時期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傳說被附會到端午節之上,其中以屈原傳說最為主要,影響最大,流傳至今。屈原故事為何會被與端午連接在一起學者多有爭論,關于端午節屈原起源說之不合理已無太多爭議,但為何屈原故事會被附會到端午節上則觀點不一。若將蒂爾甘節的三大紀念要素加入考慮的話,屈原故事則無一不適合。首先,屈原投江溺亡,民眾多將屈原以水神待之,投擲祭品于水中,希望其可以保護一方平安,這一功能相當于祆教雨神;其次,屈原身懷大義、為國犧牲的品格恰好等同于神箭手阿雷什的高尚品德;再次,屈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開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新篇章,著有《離騷》《天問》《九歌》等多部作品流傳后世,極受世人敬重,所以端午之日紀念屈原與蒂爾甘節紀念書寫意義相同。

此外,根據意大利學者康馬泰考證,粟特撒馬爾罕古城大使廳北墻的壁畫描繪了武則天時中國的端午節情形。如下圖所示:

撒馬爾罕大使廳北墻壁畫:武則天乘龍舟

北墻左側壁畫主要描繪了唐朝皇后張開左手,可能正在向水中投擲粽子。在水中有游動的魚群,龍舟下有浮塵的怪獸,一群打著旋而的游魚正圍著皇后在水中喋喋吃食。尾隨皇后的第二條小船上有三個男侍從,第四人正涉水而來,將要登舟。畫面下方還有兩位赤身裹著圍腰布、發髻綰起,正半身浸在水里的人。前一位手持小棍正在水中搜尋,后一位牽著兩匹馬涉水朝向皇后龍舟方向。男侍從乘坐的小船,船頭不是龍的形象,據推測只是為皇后運送隨從的舟船而已。兩個圍腰布的侍從搜尋水面,大概是為了讓鳧水的馬匹不受水中生物驚擾。有個隨從努力扛著包裹、右腳用力,那是皇后跟班,正在為端午節慶典準備物品。也許龍舟上并沒有攜帶輜重,因為船艙空間淺窄。大使廳北墻呈現了端午節在盛唐時的情景。康馬泰指出這幅是畫家根據唐代記載創作的,南墻和西墻上描繪的是波斯新年,整個大廳四墻的壁畫描繪的是波斯新年扶呼縵接受各國使臣來賀的情景。康馬泰推斷壁畫之所以將中國端午節與波斯新年壁畫同時呈現,是因為在當時端午節與波斯新年的日期重合。但筆者認為,除節期原因外,端午某些習俗與波斯某些節日習俗在形式、功能、內涵等方面的重合則是二者同時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中土之風吹拂撒馬爾罕的同時,西域之俗亦不免進入中土,二者產生互動,相互交融。

三、結語

波斯的蒂爾甘節實可謂是西域的中國端午節。第一,從日期上看,蒂爾甘的日期是蒂爾月的蒂爾日,日月同名,而中國的端午節是在五月五日,亦是日月同名。蒂爾甘節是波斯的仲夏節,可謂夏至,而在節日節氣分離之前,中國的端午節與夏至同為時人所重,如《歲時廣記》引《風土記》曰:“仲夏端午俗重此日,與夏至同。” 所以,端午節和蒂爾甘節在名稱與時節意義上十分吻合。第二,從傳說故事上看,蒂爾甘節相關傳說表現了對書寫、對文人的敬重和紀念,而端午節祭祀屈原也表現了中國民眾對文人志士的重視和紀念。第三,二者節俗及其意義極為相似,如清掃祓除,佩戴五色索、七色繩等。因此,從李冰斬蛟傳說與祆教雨神戰旱魃傳說一脈相承的故事淵源,從祆教聚落在西南一帶的建立、大量祆教徒在當地的寓居,均可推知祆教信仰習俗在蜀地的流行,此為祆俗在中土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充足條件。

在外來風俗進入中土,出現華化現象的同時,域外之風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原民眾的生活有所影響,外來文化中有趣、有用的部分多有被借鑒過來的可能。有學者在探討敦煌節慶游藝文化時便指出,游藝文化的發展既遵循傳統規律,又受到中西文化交流的輻射。波斯蒂爾甘節在節期、故事傳說、習俗形式和內涵等方面與中古端午競渡儀式的高度吻合,使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兩個原本在同一時間段、有類似節俗的節日,當它們碰撞在一起的時候,極易產生交融和互動。因此,在我們進一步考證撒馬爾罕古城大使廳北墻壁畫的意義,從而探究中原文化對域外習俗的影響與意義之時,祆教傳說故事、節慶習俗進入中土并與某些中國傳統節俗所產生的互動現象亦值得深入探究。蜀地所在西南絲綢之路的繁盛不僅促使了西域各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同時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與異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動。

文章來源:《世界宗教文化》2021年第4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突厥與火
解密“二郎神”:他的主要原型之一竟是波斯雨神!
端午節話數字“五”的文化寓意與節日習俗禁忌
[趙洪娟]冀魯豫火神節之淵源考 · 中國民俗學網
源自古波斯的祆教神樓,在36年前被24個千斤頂抬高地基1.5米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知多少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信县| 名山县| 华池县| 宁安市| 南投市| 剑河县| 寿光市| 朝阳区| 远安县| 沙湾县| 普陀区| 邵东县| 巩留县| 苏州市| 武功县| 北宁市| 禹州市| 泸西县| 黎城县| 安义县| 武宣县| 皋兰县| 交口县| 延寿县| 会昌县| 黑山县| 临城县| 桦川县| 阜城县| 杭锦旗| 金平| 舒兰市| 永济市| 黑山县| 呼伦贝尔市| 武隆县| 宜州市| 绥江县| 忻城县| 汶上县| 凤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