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范恩實 | 唐羈縻州制度是一體而治的重要一環
userphoto

2022.05.09 遼寧省

關注


作者簡介

范恩實,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唐朝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中蔚為大觀的輝煌篇章,也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時期。唐朝開創的羈縻州制度是傳統政治文明的一大創造,是貫徹一體而治政治主張的重要實踐。但是迄今為止,學界對此問題仍存在明顯的認識偏差。比如個別學者鼓吹“羈縻州不必在政治上效忠唐朝”;甚或通過否定羈縻州制度,把唐朝說成殖民式的“世界帝國”。這些言論,表面上是不熟悉羈縻州制度,將其與一般的羈縻政策混為一談,本質上則是要遮蔽唐朝對羈縻州所保有的行政管理屬性,解構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疆域。對此,不能不引起重視。


“柔遠能邇”的羈縻思想

唐代羈縻州,是羈縻思想與地方治理有機結合的產物。在古代中國,雖然“夏”“夷”族群結構長期存在,但邊地政治整合及其帶動下的族群交往、交流、交融卻是必然趨勢,其中羈縻思想與大一統思想共同發揮了導向性作用。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即形成以“五服”為代表的“中心—周邊”關系理念——以天子為核心,根據距離和親疏劃分出五個同心圓,天子直接治理的地區為甸服,環繞天子建立起來的列國為侯服,侯服之外為綏服或賓服,其外依次是要服和荒服。這種對不同圈層施以不同治理策略的理念,是羈縻政策思想的濫觴。
    西周實行分封制,是踐行“五服”理念的表征。其中,對邊遠地區的異族采取懷柔政策是關鍵。金文中反復出現“柔遠能邇”一詞,意思是說“安撫遠方國族,使其柔順,與中央王朝友好相處”。雖然當時冊封與“柔遠”尚未結合,但是已提供了充分的制度選項。
    秦律中出現了“臣邦”“外臣邦”“屬邦”三種與少數民族有關的詞。從“云夢秦簡”使用這三種詞匯的情況看,“臣邦”應是降服于秦的少數民族之國,其首領放棄了王的稱號,由秦中央賜予爵位,其民眾要交租稅、服徭役;“外臣邦”是秦的附庸國,其首領仍稱王;“屬邦”可能是對“臣邦”“外臣邦”等臣屬國的統稱。秦朝通過差異化管理,把少數民族與六國舊民一道作為“新秦人”編入國家治理體制中,實現了《春秋》所倡導的理想:“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為以外內之辭言之。言自近者始也。”
    漢承秦制,在沿邊地區設立新郡,部分郡下設都尉,加強軍事管理。郡(都尉)下設縣(道),授予土著酋長王、侯、邑君、邑長等爵號,接受郡(都尉)、縣(道)管理。此外,還有“外臣”,如南越、朝鮮、匈奴、夫余、倭等。南越、朝鮮在漢武帝時轉變為郡縣;匈奴內亂,南匈奴降漢內遷,漢置“五屬國”管理,屬國亦置都尉。不管是新郡、分部都尉還是屬國都尉,都是在郡縣管理之下。到東漢,有的屬國變為郡。隨著疆域拓展,漢朝還在西域綠洲地區設立西域都護、戊己校尉;為管理內遷的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又設立護烏桓校尉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板蕩,各少數民族相繼建立政權。雖然統一進程略顯遲緩,但羈縻政策卻得到長足發展。一是對邊疆各族政權采取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二是南北競爭之下,更加重視對邊疆各族政權的冊封。這一時期,南北兩朝與周邊各族政權之間形成的朝貢冊封關系,與秦漢時期相比較,既不同于郡縣之下的封爵,也不同于關系松散的外臣,而是有一系列制度保障的“君臣”關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起用內附蕃族的軍事力量,對蕃族首領封以將軍號與軍職。例如西晉授予匈奴劉淵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封爵漢光鄉侯。
    其二,與秦漢僅授外臣王號不同,而將授予內臣的散號、官職、封爵等授予外臣。例如東晉除授予鮮卑慕容廆大單于稱號之外,還授爵銜(昌黎國公、遼東國公等)、雜號將軍(冠軍將軍、龍驤將軍等)、重號將軍(安北將軍、車騎將軍等)等。
    其三,推此及彼,冊封圈進一步擴大,海東三國、倭國均予以冊封。例如東晉封百濟王余句為鎮東將軍、樂浪太守,封高句麗王使持節、都督營州諸軍事、征東將軍、高句麗王、樂浪公;南朝劉宋封倭王為使持節,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王等。盡管這些封號,特別是職事官并不具有實際職掌,但是封號中增加的職事官名號,仍然具有“代天子牧民”的政治號召力,因此被受封者重視。
    其四,北方各政治勢力積極融入“華夷一家”的政治體系。例如鮮卑慕容廆稱:“吾先公以來世奉中國,且華裔理殊,強弱固別,豈能與晉競乎?何為不和以害吾百姓邪!”氐族苻堅稱,“今四海事曠,兆庶未寧,黎元應撫,夷狄應和,方將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
    隨著隋唐統一王朝的建立,大一統時代再次到來。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華夷之辨”觀念發生轉變,逐漸形成“日月所照,風雨所沾,孰非我臣”的新天下觀。隋雖短祚,但是開拓邊郡,對外討伐不臣,“威振殊俗,過于秦、漢遠矣”。唐朝繼承了隋朝的統一局面,并創造性地發展了羈縻州制度,改變了秦漢以來非華夏族群內附即設正州(郡)正縣、朝貢則止于冊封的二分法,通過設立羈縻州縣,將中原地區的州(郡)縣制度,以一定的變化形態推及邊緣地區,使對這些地方的治理向“一體化”邁出重要一步。


新疆尉犁縣克亞克庫都克烽燧


羈縻州是唐朝地方行政機構

《新唐書·地理志·羈縻州》開篇即概括了唐代羈縻州制度的四個基本特征:一是以內屬部落列置州縣;二是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三是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四是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于令式。其中,都督、刺史世襲,貢賦版籍不上戶部等內容,常被鼓吹“羈縻州不屬中原王朝管轄”者津津樂道,將其作為唐朝地方行政不及羈縻州的“歷史證據”。事實上,學界發現唐朝對羈縻州在政治、軍事、經濟、文教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管理制度。
    首先,從政治關系看,羈縻州絕非處在唐朝地方治理體系之外。盡管羈縻州長官大多世襲,但都須經過唐朝封授,只有在被授予印契、告身后才算正式任職,其合法性才會得到確認。例如渤海國第三代王大欽茂立,“有詔嗣王及所領,欽茂因是赦境內”。羈縻州都督、刺史除本官外,還有散階、加官以及勛、爵,這些官號都會隨著勞考而敘進。如鐵勒仆固部的仆固乙突,襲父金微州都督,策勛敘績,授右武衛郎將,封林中縣開國子,后又升任左武衛大將軍、右驍衛大將軍等。
    對羈縻州以及都護府所管羈縻州,除都督、刺史外,朝廷還會進一步給予州內各級官員告身。如“據諸姓降者,準其部落大小,位望高下,授刺史以下官”。羈縻州酋首子弟除繼任羈縻州官位外,也有相當一部分通過一般入仕渠道(如資蔭、勛庸等),進入唐朝流官體系。如粟末靺鞨人、燕州都督突地稽之子李謹行,以門蔭入仕,起家左武衛翊衛校尉,冊封五原縣男。對于羈縻州前來朝貢的王子、使臣等,朝廷也授予各類散、職官號,此類官號雖不具有實際職掌,但是其所代表的身份、地位卻可以推動唐朝政治體系在羈縻州內延伸。
    部分羈縻州還有“華官”參治。所謂“華官”,只重流官身份,不重族屬。具體包括以下兩種情況:一是以流官擔任羈縻州都督、刺史、縣令,例如關內道六胡州,“以唐人為刺史”;二是派遣“華官”擔任羈縻州內的佐官和吏員。“華官”參治的作用有二:一是“華官”在羈縻州內發揮穩定唐朝管轄的作用;二是將羈縻州納入唐朝行政體系,加強制度管理、文書行政。
    其次,軍事管理是唐朝對羈縻州管理最主要的方面。所謂軍事管理,除以唐朝鎮戍軍隊押領外,還包括對羈縻州軍事力量的征調。唐朝在部分羈縻州設立軍府,如吐火羅道置州縣,同時又置軍府。有關唐朝調動羈縻州軍事力量參與軍事行動的記載比比皆是,甚至部分羈縻州的設立,就是為了整合軍事力量。如龍朔三年(663),為聯合新羅共同應對百濟及日本,唐朝以新羅為雞林州大都督府,以新羅王金法敏為雞林州大都督;開元十三年(725),為牽制渤海,唐朝在黑水靺鞨置黑水軍,次年又設立黑水都督府。羈縻州出兵協助唐朝征戰,是被羈縻部族的職責。
    再次,唐朝對羈縻州的戶口、財政進行管理。版籍與賦稅常常被作為對地方實施有效管轄的標志。而有關羈縻州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的記載,與實際情況并不相符。根據兩《唐書·地理志》的記載,相當數量的羈縻州是有戶口統計的。至于賦稅,除交通往來極為不便的少數地區外,大多數羈縻州都要向邊州都督和都護交納賦稅,并承擔徭役。近年來,學界根據新疆庫車出土的大谷8074 號文書判斷,唐代龜茲地區存在著與中原大致相同的差役制度,且胡漢同被征發服役。唐王朝通過安西都護府,在龜茲建立都督府、州、城、村、坊等各級地方行政建制,設置孔目司、宴設、掏拓所、關津、館驛等各類管理機構,推行頗具特色的賦役制度。這些政策無不體現以中原唐制為主體、同時又與地方民族實際情況相結合的特色。即便是以游牧部落為對象設置的安北都護府,其下轄諸羈縻州也要“歲貢貂皮以充租賦”。當然,唐朝對羈縻州征收的賦稅大多是象征性的,更多的是通過回賜、賑給等方式給予羈縻州大量物資援助。
最后談一下“聲教所暨”。在唐代,無論是降高句麗、百濟、突厥、薛延陀后于其部落或其屬國、屬部內設置的羈縻州,還是在西南、嶺南秦漢舊疆內重新實現管理或進一步開拓而于夷僚內設置的羈縻州,與正州均屬“化內”。“化內”,意味著是唐朝政令、法律所及之地。中央向羈縻州頒正朔、在羈縻州實施監察制度,羈縻州則須定期朝覲、參與朝集等。甚至,在全國諸州置寺、觀的政令也在河北道、隴右道、劍南道的部分羈縻州內施行。
    顯而易見,羈縻州是唐朝地方一級的特殊行政機構。雖然唐朝因時因地制宜,采取差序化管理方式,但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較前代更凸顯“一體化”趨勢。各羈縻州族群奉大唐正朔,自愿融入唐朝政治體系和文化圈,展現出族群整合、民族融合的歷史軌跡。


新疆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遺址


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時代,政治開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對外開放包容、兼收并蓄,而這些成就的取得,以“華夷一家”為思想基礎的羈縻州制度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
    羈縻州制度充分展現了古代中華政治文明的力度與柔性。第一,羈縻州制度的最大特點,是在維護政治認同的前提下,因時因地制宜,實行差序化管理。既踐行了和諧共生的方針,也張揚了協同萬邦的理念。可以說,盛唐在疆域管轄方面實現了質的飛躍,是中國疆域形成史上的關鍵一環。
    第二,羈縻州制度為唐朝的強盛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發揮了多族群參與共同體建設的主動性、能動性。尤其是羈縻州的軍事力量,在唐朝開疆拓土、維護國防利益的過程中發揮了至為關鍵的作用。同時,諸多羈縻州蕃族子弟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唐朝官僚體系,作為一種新力量,豐富和完備了唐朝的官僚隊伍,成為盛唐文治武功的有力保障。
    第三,羈縻州制度穩固了沿邊地區政治秩序,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提供了制度參考和實踐經驗。由于羈縻州的建立,唐朝在沿邊地區實現了政令、法令統一。管理方式的劃一,既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也是構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過程。隨著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發展,中心與周邊“一體化”是必然趨勢,而羈縻州制度所實現的不僅是政治管理方式劃一,經濟、文化上的趨同表現得更加明顯,各族群人員的融合使得“夏”“夷”差異被進一步彌合。
歷來研究古代世界政體的學者,往往把唐朝的政治體制與古羅馬等歐洲帝國相類比,認為唐朝也是一個“帝國”。然而,帝國的本質是中心對邊緣的經濟掠奪,而唐代實行羈縻州制度,實際是邊緣與中心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支持并逐漸融合的制度安排,二者有根本性區別。


——摘編自《歷史評論》2022年第1期。
END

責編 | 樊志強

圖源 | 網絡(侵刪)

供圖 | 李滿園

排版 | 賈忠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唐朝的南選制度:一次重要的銓選改革,加強了對羈縻地區的管理
羈縻州
中國歷史地圖集
木芹 || 中國各民族歷史整體發展論綱
曹魏官制
從羈縻州制到土司制:從國家的視角(摘至《回歸邊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乡县| 霍山县| 会宁县| 通州区| 壤塘县| 教育| 上饶市| 林州市| 玉溪市| 景德镇市| 聂荣县| 左权县| 富平县| 巴里| 长葛市| 镇康县| 桐城市| 青海省| 启东市| 潍坊市| 潮州市| 马山县| 田东县| 清镇市| 武胜县| 西充县| 盐源县| 中宁县| 玉树县| 子长县| 高青县| 吉林省| 宁安市| 古交市| 大港区| 白水县| 宁南县| 抚松县| 澜沧| 雅安市| 响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