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07年的春秋時期,宋國和鄭國之間爆發了戰爭。宋國大將華元旗開得勝,為了犒賞將士,他下令殺羊開慶功宴。在那個物質不豐富的年代,能夠吃上一頓羊肉是非常享受的。華元很慷慨,給底下的士卒每人都分到了肉,肉少一點的就多分點湯。但他偏偏沒有給自己的車夫羊斟分一塊,哪怕只是一碗肉湯。手下將士以為他是忘記了,便提醒他是不是應該給羊斟分一下。
?豈料華元并沒有忘記羊斟,他這是故意不分給他的。華元的理由也很簡單:他一個駕車的,我打勝仗又不靠他,他有什么資格吃羊肉!因為春秋時期的戰爭,主力四匹馬拉的車,稱為“乘”。所謂“萬乘之國”便是形容戰車很多、軍力很強的國家。一輛戰車上一般有三個人,一個車夫專門駕車、一個戰士手持長矛、一個弓箭手專門射箭。在沒有騎兵出現的春秋時期,戰車就是戰場上的霸主。
第二天兩軍繼續開打,懷恨在心的羊斟拉著華元就往敵軍大營里沖。羊斟不是帶著他殺敵,而是去當俘虜。華元一看情況不對勁,立馬問羊斟這是為何,羊斟便說了一句被載入史冊的名言:“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御,我為政!”說完便揮鞭驅車直奔鄭營。一個將軍再強,沒了底下的小兵也就是個光桿司令,沒多久華元和羊斟兩人就雙雙被生擒了。
這件因為得罪“吃貨”而被報復的事,在《左傳·宣公二年》和《史記·宋世家》、《史記·鄭世家》均有記載。至于這一戰的結局,自然不必多說,主將都被生擒活捉了自然是宋國打輸了。史載:“馳入 鄭師,宋遂敗。”后人時不時的還會在詩中提起羊斟,比如唐人鄭薰在《贈鞏疇》中寫道:“淡薄貴無味,羊斟慚大羹。” 金人王琢則在《同漕使對雪》寫道:“躍馬共思追兔跡,抱戈誰與置羊斟”。
至于羊斟后來的下場如何,史書并沒有給出答案,畢竟他只是一個小人物。他之所以這么大動肝火,并非是為了那一塊羊肉,而是為了自己的尊嚴。所謂“士可殺,不可辱”,這里的“士”屬于春秋時期的貴族階級,他們都有著極高的道德追求。比如刺客豫讓,就喊出了那句人盡皆知的“士為知己者死”的名言。他們寧可失去生命,也要捍衛自己的尊嚴。春秋時代殉節而死的人,不在少數。
羊斟喊出的那句:“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御,我為政”便是成語“各自為政”的出處。現如今,這個成語通常表示各自按自己的主張辦事,不互相配合,這是團隊中的大忌。這個故事同樣告訴了我們一定不能忽視小人物,特別是可能會左右自己生死的小人物。后來的張飛為了替關羽報仇,不就是因為把兩個小人物逼急了,在睡夢中被二人所害么?
中國人為什么聰明?因為歷史教會我們的太多太多了。歷史不能告訴我們未來應當如何去選擇,但能讓我們知道怎樣去面對未來,即便初次面對也不至于驚慌失措。
參考資料:《左傳》、《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