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向西有個八里橋,又叫永通橋,是明朝正統年間修建的一座石拱橋。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朝軍隊在這里和入侵的英法聯軍打過一仗,史稱八里橋之戰。
清軍打仗從來沒有什么戰術,八里橋騎兵居然選擇跑到聯軍面前射箭,而且是集中沖擊,騎兵在一戰還能算上是戰力,面對當時的滑膛步槍,騎兵完全可以沖擊敵軍的步兵陣型,戰場完全可以選擇在開闊地區散開兩頭包抄迂回作戰!你看看清朝那幫公子哥,能抱住馬脖子就不錯了,聯軍一開炮,一個個媽呀媽呀都跑了,沒長腦子居然堆橋上。
八里橋一戰,清軍騎兵的確是直接沖擊聯軍步兵,遇到了英軍的空心方陣,這是歐洲基于長期戰爭經驗而設計步兵抵御騎兵沖擊隊形-----清軍從未見過。
此外清軍騎兵是騎射兵(八旗閱武,考核內容主要是騎射和步射,以射箭中的數量來判定訓練水平),并不善于重騎兵的直接突陣,事實上八里橋一戰如果換上捻軍騎兵可能效果比黑龍江騎兵號,因為根據記載捻軍騎兵不是八旗騎射兵而是使用長矛為主要武器的突擊騎兵。
八旗騎兵面對的其實是一個絕望的局面----英軍步兵列成空心方陣,使用步槍射擊距離在200碼左右,且得到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的支持,后者射程遠,威力大,精度高,殺傷力極強,大量八旗騎兵其實是被大炮打倒的,少數沖過火炮火力范圍的騎兵,面臨的是成排的英軍使用步槍在弓箭射程外的射殺。
難怪會輸,基本是沒有戰術的瞎沖,也不懂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