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人一言難盡的原生家庭,是她的原罪嗎?】
李父是個葡萄牙人,但和李嘉欣一樣,都生于香港長于香港。
在香港淪陷期間,李父曾被日軍所俘,后來又被送往日本礦場做工,直到日本投降,二戰結束,才遣返香港。
在那個還流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跨國婚姻更是不多見,他們生下的混血兒往往也備受歧視,所以李嘉欣母親選擇和外國人相戀,家中長輩是堅決不認可的,但長輩的不認可,阻擋不了一個女人想嫁的決心。
李媽媽也是個魅力十足的美人兒。年輕時,邵氏還找過她當明星,只是她對表演事業沒興趣而已。
婚后,李母陸續生下兩個女兒,姐姐李嘉明和妹妹李嘉欣。
李嘉欣坦言自己的出生,不在父母的計劃中。
要強的李母還是堅持為了孩子,放棄會計的好工作,當起了家庭主婦。
可看丈夫臉色生活,煎熬難耐,李母把孩子們都帶到可以讀小學的年紀,重返職場。
李父在外面有了其他女人,最后干脆離家出走,沒給發妻和兩個女兒一分贍養費。
李嘉欣和姐姐早就看穿了這個家庭的風雨飄搖,越是眼見母親的艱辛不易,越是怨恨父親的不負責任。
她成名了,失聯多年的父親終于打來電話,連基本的寒暄都沒有,直接就找她要錢。
她和姐姐就讀的學校,是香港排名數一數二的頂尖女校:瑪利諾修院學校,梁詠琪、關之琳、萱萱、章小蕙都在這個學校畢業。
從小學到高中,李嘉欣在瑪利諾修院學校讀了整整11年。
頂尖學府的學費自然不菲。父親走了,要強的母親自己打兩份工,也要堅持供孩子們繼續讀名校。
李嘉欣3歲時,就拍了第一個廣告。但李媽媽認為她小小年紀,就該好好讀書。賺錢,是長大了以后,才做的事。
她甚至從不在女兒面前提及“美貌”二字,給女兒的穿著打扮,也都是樸素且平常的,但要求得體整潔。
一直等到有很多男生追求李嘉欣,走在街上,經常被星探攔住,她才慢慢意識到了自己的美。她日后的恃靚行兇,一定和她從來沒得到過“美”的科學教育有關。
被父親遺棄后,媽女三個住在棚戶區的天臺。下雨天,尤其是刮臺風的時候,晚上根本無法入睡,只能去接屋里的漏雨,媽媽還要小心屋頂別被臺風吹跑了。
酒在異常艱難的時刻,媽媽還想買個生日蛋糕給她慶祝。李嘉欣也很懂事體貼,她說太奢侈了,還提議買西瓜來代替,媽媽還西瓜上插了一根根生日蠟燭。多年后,李嘉欣在說起這件事時,依然滿臉都是笑意。
年少時期的李嘉欣,要強且自卑。
要強是因為不想讓母親失望;自卑是因為她在學校幾乎沒有朋友,原因不是她成績足夠優秀,而是她的樣貌異常出眾。
特殊的成長經歷,讓她比同齡人更渴望穩定。人嘛,越沒得到什么,就越想擁有什么,最終變成一種難以釋懷的執念。一旦變成執念,就比常人更易深陷泥沼。
成為港姐以前,她已經進入黃霑旗下的廣告公司,還因此結識了她的初戀倪震。
越來越多人驚訝于她的美貌,都建議她參選香港小姐比賽。她沒信心,姐姐李嘉明用“李嘉欣”幫她報名,那個一開始認為自己不夠資格,會成為陪跑的小姑娘,奪得了1988年的香港小姐冠軍,緊接著提名參加國際華裔小姐,又是冠軍。一年內,她連拿兩個選美比賽桂冠,
李嘉欣很聰明,絕對不是花瓶,她只是格局沒有那么大而已。
這也是這么多年,除了美貌和桃色新聞以外,我們幾乎看不到李嘉欣在哪方面有特別建樹的原因。
當年,李嘉欣以2A7B的會考成績畢業(坊間一直傳言李嘉欣拿了4個A,其實她在《魯豫有約》中更正過她只有英文和圣經拿了A),
但最終也只讀了個高中,她自己的解釋是家里經濟有負擔,再加上她也出來工作了,就沒有選擇繼續深造。
香港娛樂圈里多的是賺了錢以后,賣房賣車,暫時退圈去國外讀書的女明星,比如徐子珊、佘詩曼。李嘉欣做這樣的選擇,只能說她對不那么感興趣的事,沒有執念。
她對演戲的興趣也寥寥。
她的美貌給她帶了相當多的好資源,一出道就是和各大知名導演、知名演員合作,但由于那個年代的好演員太多,隨便遇到什么雙女主的戲,李嘉欣都會輕易被其他女星搶走風頭。
再加上亦舒那句“美則美矣,毫無靈魂”的刻板印象,讓她演了很多戲,都沒能太出彩。
采訪李嘉欣的魯豫,一下就get到了本質,她說:“你看張曼玉堅持了很多年,終于讓觀眾認可她并非只是個花瓶,她也是有演技的好演員。”
李嘉欣笑笑:“是啊,這方面我確實不夠努力,正想要努力的時候,就會被其他事給耽誤。”
其實,李嘉欣不是不夠努力,她只是和她媽媽一樣,對當演員,不那么感興趣罷了,而且她也有其他選擇,不靠自己赤手空拳,也能打拼出她想要的未來。
要說李嘉欣的原生家庭,的確是有點一言難盡,但我越發認為:決定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并不是她所處的環境如何,而是她對環境的自我理解,以及我們無論經歷過什么,都不能成為傷害他人的借口和理由。
#心晴計劃# #人生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