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歷史的終結和最后的人:關于即將發生的未來

未來呼嘯而來

“Tomorrow is another day”——《飄》

從今天到未來幾十年,其中的某一天。這一天與任何一天都沒什么區別,人們起床,洗漱,吃飯,出門。孩子們要去上學,大人們則要工作,人來人往,行色匆匆。

但這一天其實是人類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天,因為就在這一天,人工智能達到了人類的智能水平,機器和人一樣聰明了。美國學者雷-庫茲韋爾將這一天稱為“奇點”(讀音是奇怪的奇)。奇點在物理學中被視為大爆炸的起始點,整個宇宙就是由這個小點爆炸形成的,可見奇點爆發的力量。

庫茲韋爾把人工智能分為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和超級人工智能。阿爾法狗是典型的弱人工智能,就是在某一個領域非常厲害,下圍棋無敵,但出了這個圈它就完全不行了,包括自動駕駛也是典型的弱人工智能。人類將很快創造出很多種弱人工智能,而在此基礎上,強人工智能可能也就不遠了。

強人工智能簡單說就是和人一樣的智能,具有和人類一樣的智慧。但與人類不一樣的是,強人工智能具有不可思議的自我發展能力。在它出現后的一個小時之內,AI立刻推導出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及其他作為人類認知基礎的各種理論;而在這之后一個半小時,這個強人工智能變成了超級人工智能,智能瞬間達到了普通人類的17萬倍。這個時刻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奇點”。

庫茲韋爾在他2005年出版的《奇點臨近》一書中,預測奇點到來的時間是在2045年。他依據的理論是技術的加速回歸趨勢,也就是站在新技術的基礎上,人們實現技術升級的時間越來越短。摩爾定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芯片的計算速度每三年翻一倍,最終就會越來越接近強人工智能所需的計算能力。

有很多人不相信庫茲韋爾的奇點理論,甚至說他是個騙子。反對者的主要論據是科技發展有極限,近年來摩爾定律已經開始失效就是明證。也有很多庫茲韋爾的擁護者,比如另一位技術極客,暢銷書《富足》的作者彼得-戴曼迪斯,他去年新出版了一本《未來呼嘯而來》,就是繼續強調奇點必然來臨的觀點,以及在此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趨勢。

個別領域發展速度的減慢并不意味著科技的受限。比如摩爾定律確實在放緩,這主要是物理限制,目前集成電路上晶體管之間的距離已經減少到大約5納米,這種尺度下電子開始到處跳躍,破壞了它們的計算能力。但庫茲韋爾已經指出,晶體管集成電路技術只是提高運算速度的一個模式而已,當它達到極限的時候,就會有另一項技術取而代之,目前至少有6種方法可以替代摩爾定律,其中最具前景和誘惑力的,就是量子計算。

《未來呼嘯而來》介紹了目前正在飛速發展的9大指數型技術,分別是: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網絡、機器人、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機器人、區塊鏈、材料科學和納米技術、生物技術。

什么叫“指數型技術”呢,這種技術都會經歷六個階段。

(1)數字化:一旦一種技術可以用計算機語言(二進制)來表述,它就會遵循摩爾定律,呈指數級增長;

(2)欺騙性:指數型技術早期發展還沒那么快,但會被炒作的很厲害,比如區塊鏈,它真正的威力還沒有到來,但作為區塊鏈應用的比特幣被炒作的非常厲害,容易讓人對區塊鏈技術產生質疑。

(3)顛覆性:指數型技術真正發威的時候,就會顛覆現有的產品和市場,比如3D打印,它真正成熟的時候就會改變整個制造業的面貌。中國尤其要關注3D打印,中國作為當今制造業第一強國的看家本領就是供應鏈網絡,而3D打印直接摧毀的就是供應鏈網絡,這種效果就像數碼相機出現后消滅了整個膠卷產業。

(4)非貨幣化:指數型技術會把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壓至極低,甚至免費。比如數碼相機出現之后,曾經昂貴的攝影就變得十分廉價。如果太陽能發電材料和儲能技術實現突破(包括其他清潔能源技術),能源將變得近乎免費;

(5)非物質化:智能手機出現后,很多東西逐漸從我們身邊消失了,照相機、立體音響、游戲機、電視、計算器……搜索引擎取代了字典和百科全書,各種音樂app消滅了實體音樂商店。

(6)大眾化:指數型技術和產品一開始可能會比較貴,但很快就會普及,成為大眾化的標配。

戴曼迪斯2014年的暢銷書《富足》就是基于指數型技術這六個特征寫的,涉及我們衣食住行各個領域都有指數型技術,它們發展飛快,未來將為全體人類提供全新的產品和服務,最重要的,這些產品和服務都是非貨幣化的——免費!而且非常方便使用——非物質化!這就是書名的意思,到那個時候,人類不就實現富足了嗎。

在新書《未來呼嘯而來》里,戴曼迪斯不僅再次強調了指數型技術的重要性,并提出一個新的觀點,即上述9大指數型技術都已達到了階段性成果,它們之間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就可能推動各大技術更快的發展。這種例子很多,比如飛行汽車現在已經有了實質性進展,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實現商用,這就得益于材料科技、5G網絡技術、自動駕駛技術、電池技術等近年相繼出現突破。再比如有一種利用耳神經與大腦的聯系,讓盲人能“看到”東西的技術,這種技術2000年左右就出現了,但一直沒能商用,就是因為限于算力,盲人去哪兒都得背著一個十公斤的電腦,直到2018年,集成電路的發展終于把儀器變成了一個遙控器大小,現在更是能放進眼鏡腿里了,盲人這個概念未來有可能會消失了。

戴曼迪斯不僅是奇點理論的擁躉,更比庫茲韋爾還要樂觀,他認為奇點最快還有十幾年就會來臨。在他這個技術樂觀派看來,奇點越快到來越好,人類就將進入一個富足、美好的極樂世界。

真的是這樣嗎?

人類準備好了嗎

狂暴的歡愉,必將有狂暴的結局——《羅密歐與朱麗葉》

我很欣賞戴曼迪斯這樣的人,他們樂觀、積極、精力充沛,是推動科技發展的主力。但遺憾的是,這種純技術角度的樂觀是片面的,一廂情愿的。如果我們沒有從制度上做好充分的準備,奇點來臨時人類的命運可難說的很。

以下的討論都是建立在人類可以控制AI,或者AI對人類是友善的前提上的。如果反之,那也沒什么好討論了,人類也就滅絕了唄。

技術可以實現物質的豐裕,但物質的分配是要依靠制度的。當技術發展令物質資料極大豐富,人類脫離了物質生產,那個時候社會權力如何分配?物質資料如何分配?經濟是怎么運行的?這些問題不解決,是要出亂子的。

今天世界主流的經濟運行機制是市場機制,市場機制以貨幣為交換媒介,作為個人來說貨幣從哪來來呢,一是通過勞動獲取報酬,二是從資本獲利,就是股息、利息、資本增值。那么奇點來臨后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物質資料不靠人類來生產了,那就沒有勞動所得了,與此同時企業運作和金融體系也會發生巨大變化,資本利得還有沒有也不好說。沒有了收入,用什么來交換生活資料呢?

類似的問題早有人想到過。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個科幻故事,大概意思是說主人公來到一個城市,這個城市整齊美觀,燈火通明,工廠機器轟鳴,商店琳瑯滿目,但卻看不到一個人。后來找到了一個小孩,是這個城市的擁有者,他說他父親曾是這個城市的市長,也是最大的工廠主,他狂熱的研發機器,最終實現了所有東西都能用機器生產,可是市民都失業了,沒有錢買他生產的東西,都被迫離開了,留下了這個空蕩蕩的“繁華”的城市。

有人可能說:那就平均分配唄。這確實是個思路,原先實驗過的平均分配失敗了,那是因為建立在物質不充裕的基礎上,今后物質完全充裕,那就給大家平分唄。但也沒那么簡單,如果有人想要的多,想要的特殊怎么辦?他(她)的理由可能是比別人胖,比別人高,也可能有更多特殊的原因。答應還是不答應?這就涉及到物資分配規則問題,甚或是社會權力分配規則問題,因為物資分配的規則無非或以貢獻,或以權力。(特殊群體通過慈善渠道的分配這里不討論,因為那是任何社會形態下都會有的)如果多數人對分配規則不滿意,就很容易出現社會動亂。

也有人會說: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模式變了,分配模式自然會隨之改變,不用瞎操心。這確實是歷史的經驗,但卻不適用于奇點來臨后的社會。過去的人類歷史是緩慢發展的,從漁獵采集到農業社會發展了幾千年,技術進步讓歷史的節奏加快了,但工業革命從發生到成熟也經歷了一兩百年,在這樣的時間跨度下,上層建筑確實可以慢慢的摸索、試錯,最終越來越符合物質生產方式。但不要忘了,奇點來臨后,科技發展是以小時計算的,物質生產方式的改變是突變而不是漸進,人類根本沒有時間去摸索和試錯。

所以在熱情擁抱技術的同時,一個極為緊迫的任務是研究后科技時代的制度,包括社會、經濟、法律等等,要設想各種可能,為各種可能的技術狀態配置相應的制度。這聽上去很難,但我們無法回避。

所以即便在未來的科技時代,文科生也還是有價值滴。

歷史的終結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歷史的創造者——毛澤東

這一節我們再做另一個維度的思想實驗。假設奇點到來了,人類也做好了制度上的準備,有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分配方案,那么這時候應該算是極樂世界了吧。

或許那真的是一個極樂世界,但我心中還是會有一絲落寞,因為人類的歷史很可能就此終結了。

美國歷史學家弗朗西斯-福山在冷戰走向終結的1989年出版了名著《歷史的終結和最后的人》,斷言人類歷史已經停止發展了,停止于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其后的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令福山的學術聲譽達到頂點,歷史終結似乎已成定論。但2001年的911事件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福山的老師薩繆爾-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成為學術界新的權威,再往后,中國的崛起進一步挑戰了歷史終結論,今天,這一理論已經沒有什么影響力了。

但奇點理論的提出給了歷史終結論一個重生的機會,而且這次這次終結是真正意義上的終結。福山發表他的理論時,人們很疑惑:人類歷史不還在繼續嗎,各種新聞事件天天發生,怎么說歷史終結了呢?福山的回答是:人類的社會制度終結于資本主義,不會再發展了,但人類的生產生活還在繼續,普通意義上的人類歷史不會終結。

奇點來臨后,會有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人類不再從事生產了,這是影響歷史的一件大事。

馬克思主義持群眾史觀,這是我非常認同的。讀歷史有兩種視角,一種是王侯將相的視角,一種是深入歷史細節的視角。王侯將相的視角就是英雄史觀,歷史是關鍵人物在關鍵時刻創造的,這樣的歷史很簡單,現在有些書叫“半小時讀完某某史”之類,就是這種視角。

但英雄人物真的能決定歷史嗎?歷史有偶然性,英雄或許與偶然性是相關的,但決定歷史的是必然性,英雄的行為都受到歷史規律的決定。如果把歷史看做一個劇場,英雄人物就是戲臺上的演員,他們是焦點是核心,但他們不是歷史,歷史是由臺下的觀眾、后臺的樂隊、服務人員與演員共同演繹的。梅蘭芳盛極一時,但他決定唱什么戲、用什么唱腔、改變什么動作,依據是什么呢?是臺下觀眾的喜好。

所以毛主席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世界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為什么有這么大的能量?因為他們是生產者,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有人說二十四史不就是王侯將相的歷史嗎?確實是,但仍然能從中找到細節,細節就是英雄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樣的房子,出門用什么交通工具,文人怎么寫字,武將如何打仗,等等。結合史料和考古,這些都有出處。二十四史確實沒寫張三李四王二麻子,但這些東西不都是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創造的嗎?沒有他們,也就沒有了歷史。

英雄是靠人民活著的,并依靠人民創造了歷史。

但是,當人民不再從事生產,人類歷史就遇到了一個全新的課題。或許從形式上看歷史沒有終結,甚至可能更詳細,后科技時代,這個世界每個角落的每一秒鐘估計都會留下影像資料。但是,如果這個社會的生產已經與人類脫離了,那么它的歷史還能叫人類的歷史嗎?

物質資料的生產由AI接手了,這個大家估計沒有異議。有人說人工智能消滅了一些工作,但會創造更多的工作。這個在弱人工智能階段是適用的,因為弱人工智能還沒能力接手一切生產,到了超級人工智能時代,所有人類能做的事AI都能做,而且比人類做的好千萬倍,你覺得還有必要添亂嗎?

還有人說人工智能接手了物質生產,人類正好騰出精力搞創意。創意啥呢?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經能譜寫出巴赫風格的樂曲,研究巴赫的專家也分辨不出是不是原作。人工智能寫的小說已經參加了世界級的文學大賽,并且獲獎(評委并不知道作者不是人類)。現在我們看到的電影宣傳片已經有很多是AI剪輯的。以上這些,麻煩你試試?如果再過兩年,我估計列出的例子會更加駭人聽聞。

人們幻想著:在衣食無憂的狀態下可以發揮更好的創意。這真的是高估了自己。生計之憂至少能治好我們的拖延癥。更不要說“國家不幸詩家幸”,偉大的藝術創作往往都是悲劇,你見過幾部喜劇成為經典?不管是文學、戲劇、電影……在后科技時代,豐衣足食,欲滿志得,最多來兩句無病呻吟,請你想想,怎么可能創作出偉大的作品?

所以,即便在最理想的狀態下(人工智能沒有消滅人類、奴役人類,仍然忠心耿耿的服務于人類),人類的歷史很可能也就終結了。

最后的人

做人真的是很難的——《天水圍的日與夜》

人類的歷史終結了,邏輯在于從事生產的人民消失了,而不再從事生產的人類還是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人類?

比較集中的意見是,那時的人類不僅不再從事生產,而且實現了永生。未來的人類有很多辦法保持健康,基因編輯,納米機器人定期做最徹底檢查,器官定期更換,等等。這些都已經是研發中的技術,未來全部實現,人類很可能就永生了。

永生,不事生產。這不就是神仙嗎?更嚴格說,是仙。神還是要從事創造的,比如玉皇大帝要管轄仙界,如來佛祖還得考慮弘法的事。而像福祿壽、八仙、赤腳大仙這些仙人,你印象中他們干什么正經事了嗎?其實就是活著,每過一千年去參加一次蟠桃宴,吃顆蟠桃,又能活一千年,如此而已。他們肯定也挺無聊的,所以才有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趕緊過快點,吃下一顆蟠桃吧。

人生在世是不容易的,所以人們幻想脫離塵世。“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但是弄扁舟之后如何呢?當人們擺脫了生存的壓力,過上了沒有煩惱,只有快樂的生活,就真的實現了人生價值了嗎?

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里就討論過這個問題。人的一生要面對很多情感,痛苦、悔恨、內疚、嫉妒等等是重,喜悅、愉快、開心等等是輕,重的感情容易記住,輕的感情容易淡忘。面對肉身之重,我們可以選擇面對,也可以選擇逃避。承受了重,我們的肉身和靈魂一同被緊緊壓在塵世,要面對沉重的生活,體驗痛苦和煩惱。選擇了逃避,我們不再承受痛苦,靈魂得到了解脫,輕飄飄的向空中飛升,但俯視塵世的時候,發現我們的肉身在塵世中無目的的行走,我們失去了人生的悲歡離合,沒有了讓我們沉重起來的情感,人生的目的和價值何在?這種輕反而成了不能承受的東西。

愛德華-蒙克(《吶喊》的作者)說:我不再畫坐在室內看報的男人,或是織毛衣的女人,我要畫活著的人,他們呼吸,有感覺,經歷過痛苦,也有過愛。

我沒有信心,未來的人類是蒙克想要畫的人嗎?他們沒有經歷過痛苦,很可能也沒有經歷過愛。

不再從事生產,也沒有創作的素材,后科技時代的人每天都在干啥?最可能的場景是活在虛擬空間。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是快速發展的技術,隨著計算能力的指數級增長以及對大腦的深入了解,未來這個領域的發展是肉眼可見的。

簡單說,就是你可以在虛擬空間獲得與現實中同樣的感覺。你可以瞬間來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那里的情景、聲音、陽光、味道,與實地沒有差異。你的社交也可以在虛擬空間完成,你需要的無非是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未來的技術都可以實現,就和現實中一樣。而不一樣的是,虛擬空間中男士都是盛世美顏,女士都是傾國傾城,你們可以在任意場景中徜徉,品味全世界的美食,甚至在虛擬世界中歡愛,體驗比現實中更好。

現實的問題出現了:你不想離開虛擬世界了。回到現實,你還能接受自己的容顏和體型嗎?你還能找到像虛擬空間中那樣的情感體驗嗎?很可能的未來是:人工智能為人類設計了數不勝數的虛擬空間體驗,比如紅樓夢的世界,三國演義的世界,星球大戰的世界,金庸小說的世界……失去創造力的人類,可以在祖先創造的文明成果中做無盡的體驗。

這又帶來一個問題:沉浸在虛擬空間的人類不再繁衍后代了。你很難想象奮戰在英雄史詩中的男男女女,會回到現實中來生育孩子。人類不是已經永生了嗎,為什么還要生育下一代呢?

所以,今天活著的人類有很大概率就是人類歷史上最后的人。

想想也蠻感慨的。

另一種人

人類生在地球, 但絕不應該在這里滅亡——《星際穿越》

在后科技時代,一定有一部分人類不甘心“最后的人”的命運,他們選擇離開地球,飛向茫茫的宇宙。

不論是在征途中,還是抵達某個星球之后,人類仍將是主導者,他(她)們要做決策,要溝通,要建設,要生產,有爭論,也有妥協。他(她)們在離開地球的地方,又經歷了痛苦,有了愛。

但是,“上了岸的魚,就不再是魚了”,進入宇宙的人類也不再是人類,后科技時代的地球人類仍然是最后的人。

但人類的基因卻得以在宇宙中延續,雖然那已是別樣的文明。

如果我碰巧活到奇點來臨的那一天,爬也要爬到那個飛行器里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人工智能ETF(159819)跌1.66%,年內漲超40%,瀾起科技、韋爾股份、科大訊飛跌逾2%
如果穿越到未來,你的“嚇尿指數”是多少?
“對話”索菲亞:她是機器,還是人類?
奇點大學創始人撰文:HI將超越AI成為更高級智能,神經義肢技術是實現路徑
逆天科技!谷歌預言人類將在2029年實現“永生”,12年后死亡將終結,衰老疾病徹底消失?
從ChatGPT到永生有多遠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梁平县| 卫辉市| 西宁市| 博兴县| 房产| 濮阳县| 宜宾县| 江油市| 凌海市| 伊通| 肃南| 府谷县| 泰州市| 阿瓦提县| 烟台市| 石首市| 彩票| 七台河市| 和静县| 家居| 彰武县| 南阳市| 吐鲁番市| 敦化市| 施甸县| 探索| 峨山| 清涧县| 贡嘎县| 教育| 昌吉市| 河间市| 盐亭县| 鲁山县| 闽清县| 信宜市| 乳山市| 东乡县| 绥棱县| 云林县| 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