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是美的開始,人民瓷壇與您一起品瓷賞畫、識人知物
宜興窯紫砂描金堆繪山水人物紋大筆筒
宜興窯紫砂描金堆繪山水人物紋大筆筒 兩面
宜興窯紫砂描金堆繪山水人物紋大筆筒 局部
宜興窯紫砂描金堆繪山水人物紋大筆筒 局部
宜興窯紫砂描金堆繪山水人物紋大筆筒,清雍正,高16cm,口徑19cm,底徑19cm。
筆筒圓形,口底相若,寬圈足。口沿為髹黑漆地描金回紋,底髹黑漆。附描金紅漆座,云頭形三足。黃色砂泥。外壁描金堆繪山水人物圖。畫面展示了江南渡口的生活場景,江水遼闊,微起波瀾,船老大正奮力駕馭一葉坐滿船客的扁舟向岸邊靠近。岸邊渡口有人在等候渡船的到來,通往渡口的途中一騎驢的高士正匆忙趕路,家仆肩挑行囊緊隨其后,他們的前方有人推著裝滿行李的獨輪車,有人輕裝荷傘急步前行。兩岸草木蔥蘢,風光綺麗。
作者如同紙上作畫,利用大面積的留白表現(xiàn)水天一色的江面。人物的畫法無比精妙,小如米粒的眾多船客姿態(tài)不同,表情各異。畫面具有雍正宮廷繪畫清疏雅致的特色。
爐鈞釉鋪首耳壺
爐鈞釉鋪首耳壺 底部
爐鈞釉鋪首耳壺,清雍正,高23.5cm,口徑9.5cm,足徑10cm。
壺仿青銅器造型。撇口,束頸,豐肩,腹下漸收斂,高圈足外撇。肩部置對稱象耳銜環(huán),俗稱“鋪首”。口、肩、腹、脛部凸起弦紋。通體施爐鈞釉,釉質(zhì)凝厚,釉色以深藍與淺藍為主色融熔于一體,流動自然,形成長短不一的垂流條紋,色彩斑駁。外底陰刻篆書“雍正年制”雙行四字款。此壺造型古樸,釉色素雅,其肩部以象耳裝飾,寓意太平吉祥。
爐鈞釉是清代雍正時期景德鎮(zhèn)御窯廠創(chuàng)燒的一種瓷器顏色釉,盛行于乾隆時期。因史籍中有“爐鈞一種,乃爐中所燒”的記載,故稱“爐鈞釉”。其工藝是先以高溫燒成瓷胎,掛釉后于低溫彩爐中二次焙燒成器,釉面呈現(xiàn)紫紅、月白、蔥綠等色,因釉面流動,多種釉色融熔于一體,有的藍中帶紅色斑點,有的青藍色中閃現(xiàn)點點藍斑,頗顯華美。
五彩人物紋碗
五彩人物紋碗 底部
五彩人物紋碗,清雍正,高4.6cm,口徑9.6cm,足徑3.6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內(nèi)外施白釉,外壁五彩裝飾。通景繪王羲之愛鵝故事圖:王羲之垂手凝視河中雙鵝,書童背負畫卷跟隨其后。水面漣漪,岸邊蘆葦叢生。圈足內(nèi)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外圍青花單線圈。
此碗人物繪畫生動,筆觸細膩,逼真?zhèn)魃瘢脷v史故事作為陶瓷裝飾,高雅別致。
釉里紅花蝶紋筆筒
釉里紅花蝶紋筆筒 底部
釉里紅花蝶紋筆筒,清雍正,高15.6cm,口徑18.3cm,底徑18.3cm。
筆筒呈圓筒形,直壁,玉璧形底。內(nèi)施白釉。外壁釉里紅裝飾。主題圖案有兩組,一組繪洞石、菊花、牡丹以及飛舞的3只蝴蝶;另外一組繪喜鵲登梅。圈足內(nèi)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此筆筒胎堅、釉潤。釉里紅的發(fā)色稍微不足,但正是這種缺陷所形成的層次,為畫面平添幾分情趣。筆筒上兩幅畫面的喻意是“探花及第”和“喜上眉梢”。用這種圖案裝飾筆筒,可謂恰到好處。
宜興窯紫砂暗刻蘭花詩句三角花盆
宜興窯紫砂暗刻蘭花詩句三角花盆,清雍正,高13cm,邊長35cm。
花盆呈三角形,折沿,平底,底中心有一孔,下承三直角足。淺褐色砂泥,泥質(zhì)極佳,粗中有細。花盆一面陰刻一叢蘭花,刀法豪放。另二面刻篆書七言詩句:“乞巧紅樓秋思渴,抱琴夜佇餐涼雪。”
此花盆泥色獨特,赭中泛灰,俗稱“灰鼠皮”。這種泥色古樸耐看,雍正時創(chuàng)制,乾隆以后消失。
宜興窯紫砂桃式硯滴
宜興窯紫砂桃式硯滴 另面
宜興窯紫砂桃式硯滴 頂部
宜興窯紫砂桃式硯滴,清雍正,直徑7.2cm,口徑1.3cm。
硯滴為連枝帶葉桃實式,以黃白砂泥為胎。頂端進水孔有粉紅色小桃花覆蓋,莖端為出水孔。口與蓋作卡口,將蓋稍做旋轉(zhuǎn)便會牢牢卡住,即使晃動和倒懸也不致脫落。硯滴表面于黃白之上點染褐紅色斑點,周圍浸染一片淺粉色,好似熟透了的鮮桃。
清雍正時期的御用文玩中不少是宜興制作的紫砂器,如此精美的紫砂硯滴卻并不多見。
窯變釉弦紋撇口瓶
窯變釉弦紋撇口瓶 底部
窯變釉弦紋撇口瓶,清雍正,高20.1cm,口徑8.1cm,足徑9.5cm。
瓶撇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外撇。頸、腹部各飾三道凸弦紋。通體施窯變釉。足內(nèi)施醬釉,陰刻“雍正年制”雙行四字篆書款。
窯變釉是雍正時期在仿宋鈞釉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品種,釉色比鈞釉更加絢麗多彩,變幻萬千。此種窯變釉一直延續(xù)燒制至晚清。這件窯變釉瓷器將銅紅釉與月白釉緊密結合而形成了自然流淌的鈞釉效果,長期以來被視為仿鈞佳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