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陽膽經
(1)、本經在十大天干中,以"甲"字代之。
(2)、五行中屬陽木,起:瞳子髎穴,終:足竅陰穴。
(3)、多氣少血,子時(當地時間晚上11時到次日早上1時),氣血注此。
(4)凡四十四穴,左右共八十八穴。
足少陽膽經
傳統醫學的主治病癥:
是動病(偏重氣分病)
1.口苦
2.善太息
3.心脅痛不能轉側
4.面微有塵
5.體無膏澤
6.足外反熱
所生病(偏重血分病)
1.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 腫痛
2.腋下腫馬刀俠癭
3.汗出振寒
4.胸、脅、肋、脾、膝外至 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 皆痛
5.小指次指不用
現代醫學觀點:
根據膽經的循行,依〞經之所過,病之所治〞的原則,以現代的醫學觀點言,可主治下列病
1.偏頭痛(頭角痛):因膽經循行抵頭角,經過頭的側面。
2.耳朵疾患:如耳鳴、耳聾、聽力減退、中耳炎、耳分泌物 因膽的循行有經過耳前(聽會
3.肝膽疾患;如膽囊炎、膽結石、肝炎等。
4.陰部疾患:如濕疹、痛經、陽痿、早洩及膀胱炎等。
5.側面近大轉子處之疾患:如坐骨神經痛、大轉子處之挫 傷、股骨骨折及髖關節置換手
6.外側之疼痛<;>如坐骨神經痛引起之小腿外側疼痛。
7.踝疾患:腱扭傷、拉傷等,以前距腓韌帶受傷最為常見。
8.四趾之疾患:坐骨神經痛所引起之疼痛、酸麻或痛風、類 風濕性關節炎所引起之紅腫
聽會
取穴法:仰臥或正,張口有凹陷,在耳前小瓣之下,當聽宮之直下方。口閉時當下頷骨之后緣。
穴性:疏通氣機閉塞,清除肝膽濕火,祛風邪,開耳竅。
主治:耳鳴耳聾,齲齒,腮腫,中耳炎。
應用:本穴為治療耳鳴耳聾之特效穴,常配合迎香、翳風等穴。
上關(客主人)
取穴法:正坐,當顴骨弓上側,下關穴之直上,距耳 廓前緣約一寸。張口有空是穴,按之痠脹。
穴性:通經活絡,開竅益聰。
主治:牙痛,口歪眼斜,耳鳴。
應用:牙痛:配下關、頰車、合谷;口歪眼斜:配頰車、地倉、人中、絲竹空、合谷。本穴不宜深
率谷
取穴法:上耳根正中,上入髮際一寸五分,曲鬢之斜上,如齒嚼物,此處自能鼓動處是穴。
穴性:偏頭痛,咳嗽,目疾。
應用:1.治偏頭痛:配風、池太陽(經外奇穴)、合谷或單配絲竹空。
2.此處宜用沿皮刺較安全。
陽白
取穴法:正坐直視,從眉之中部直上 一寸取之,下與瞳子直對。
穴性:祛風泄火,宣氣明目。
主治:頭痛,目痛,夜盲,嘔吐。
應用:1.本穴在視力、目疾、顏面神經麻痺方面為常用穴。
2.宜以沿皮刺,可透攢竹、絲竹空。
臨泣
取穴法:正坐,目正視,陽白直上,入髮際五分,直對瞳子,當曲差與本神之正中間,亦即神庭與頭
主治:目眩、目翳、目眥痛。
應用:本穴為眼科要穴,善治療多淚,宜用沿皮刺。
風池
取穴法:正坐俯首,耳后高骨之后(顳顠乳突),髮際之上,項大肌(僧帽肌)之外廉,凹陷處是穴。與
穴性:祛風解表,疏邪清熱,清頭開竅,明目益聰,通經活絡,調和氣血。
主治:鼻淵,鼽衄,頸項強痛,目赤痛,感冒,耳聾耳鳴,中風不語,腰背痛,偏正頭痛,失眠。
應用:1.風池穴為三焦經、膽經、陽維脈、陽蹻脈之會穴,舉凡 「諸風掉眩」之癥,皆有效。
2.從疏風作用,可用于預防中風,及預防小兒麻痺,及流行 性感冒。
3.本穴亦為治眼科病證要穴,可先針大腸經的合谷穴,再針 本穴,再配它穴。
肩井
取穴法:正坐,肩上當嵴椎與肩端之正中點,肩部肌肉高處之凹陷中。從前面當缺盆穴之直上,鎖骨
穴性:通經活絡,豁痰開竅。
主治:眩暈,頭項強,肩背痛,臂不舉,難產,墮胎出血
應用:1.本穴為三焦經、膽經、胃經、陽維脈交會穴,常用來治療 臂痛、臂不能舉。亦常用在
2.本針孕婦禁針,以免墮胎(故臨產時可催生)
3.針本穴后,宜以足三里穴再補氣。
環跳
取穴法: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抬其足,足跟到處是穴,或并兩足而立,腰下部有凹陷處是穴。
穴性:疏散經絡風濕,宣利腰髀,強健腰腿。
主治:腰胯痛,腿膝痺痛,中風半身不遂,腳氣,水腫,坐骨神經痛。
應用:1.本穴為治坐骨神經痛之要穴,除此之外,對于腿腳,尤其是大腿部之病痛亦有較好的效果
2.本穴常與陽陵泉相配,尤其在坐骨神經痛療效極佳。
(此為馬丹陽天星十二穴穴組之一)
風市
取穴法:身軀直立,直垂兩手著腿,當中指盡處,陷中是穴。
穴性:祛風冷,散寒濕,強筋骨,調氣血。
主治:腰腿酸痛,足脛頑麻,半身不遂,腳氣,眼紅腫,頭痛,坐骨神經痛。
應用:本穴亦為下肢要穴,對于腰、腿、股、腳、風濕痺痛皆有療效,最常配環跳穴治腰腿痛。
陽陵泉
取穴法:正坐屈膝垂足,當膝下一寸,傍約二寸五分,腓骨上端隆起之微前方凹陷中。
穴性:舒筋脈,清暑熱,驅腿膝風邪,疏經絡濕滯。
主治:膽脹,脅下痛脹,口苦,膝腫痛,半身不遂,胸脅脹滿筋病。
應用:1.本穴為筋之總會,對運動系統之障礙及病變皆有效亦為治 中風不遂之大穴。
2.本經為少陽經合穴,對寒熱往來之瘧疾及口苦吞酸嘔吐之 癥亦有效。
3.靈樞: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故對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及上肢神經痛療效亦佳。
4.本穴亦為治脅肋痛之特效穴。
光明
取穴法:正坐垂足,從外踝上量五寸(除踝計),當腓骨前緣,外丘下二寸,與內踝上五寸之蠡溝穴內
穴性:調肝明目,袪風利濕
主治:痿痺不仁,癲疾,眼癢眼痛。
應用:1.本穴為膽經絡穴,為治療眼疾之穴,可加配太沖(足厥陰肝經)。
2.治乳房發脹配足臨泣。
3.治療狂犬病,速灸傷口,,并灸光明。
懸鐘
取穴法:正坐垂足,從足外踝直上量三寸(去踝計),摸到尖骨端,穴在其前凹陷中,即腓骨之前緣。
穴性:泄膽火,清髓熱,驅經絡濕。
主治:胸腹脹滿,胃熱,鼻衄,頸項強,咳逆,痔血,膝脛痛,腳氣,腰痛,筋骨攣痛,四肢不舉
應用:1.本穴又名絕骨,為足三陽之大絡,又係八會穴之『髓會絕骨』,因此對運動系統方面的疾
2.治療踝痛,外踝配崑崙,內踝可配太溪。
3.治療落枕,配天柱,后溪。
丘墟
取穴法:沿第四趾直上,外踝骨前橫紋陷中,將足抬起則橫紋出現,穴在橫紋上。此穴與解谿旁隔一
穴性:袪半表半裡之邪,清肝膽,化濕熱,疏厥氣。
主治:兩脅痛,腳筋痠痛,瘧疾,腳氣,咳逆氣急,足跟腫痛,腸疝痛
應用:穴,舒筋活絡,理氣導滯作用極強,可治療足踝與足背痛。
足臨泣
取穴法:臥坐或正坐垂足,在第四、第五蹠骨接合部之前陷中,丘墟下三寸,地五會后五分,俠谿上
穴性:清風熄火,明目聰耳,疏肝氣滯,化痰熱阻遏。
主治:胸滿,氣喘,腋下腫,頭痛目眩,顱頂痛。
應用:本穴為膽經俞穴,治療膽經循行所過之各種疾變,作為牽引針,可加強療效。又本穴為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