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并不是因為我們的記憶力天生就差。事實上,我們的記憶力都很強,只不過大多數人都忘記了該如何發揮自己的記憶力罷了。——《多米尼克的記憶魔法書》多米尼克·奧布萊恩
在工作生活中,你也許遇有過這種感覺,明明剛剛看過的文章,讀過的句子,轉眼就變得記憶模糊。明明之前學過的知識,到了要用的時候卻又想不起來。
對比綜藝《奇葩說》里那些厲害的辯手,他們在臺上辯論時慷慨激昂,旁征博引,各類典故信手拈來,不僅讓人羨慕,也讓人自慚形穢。
如果把這種差異歸咎于他們比咱更博學,看的書更多,似乎也不對。因為這不能解釋學生時代,同樣的老師教學,同樣的學習環境,為什么有的同學學完一兩遍就能輕松記住知識點,而有的無論怎么埋頭苦學,成績總是一般,付出與收獲很難成正比。到底什么原因導致這種差異呢?
要了解產生這種差別的根本原因,得先了解一下我們大腦的記憶原理。
大腦中有“神經元”,神經元中有非常多(幾百億到幾千億)的神經細胞。我們的大腦在思考和記憶的時候,神經元就會互相傳遞信息。傳遞信息的神經元,與旁邊的神經元相連接的部分,叫作“神經突觸”。無論是短期記憶還是長期記憶,都是在神經突觸連接神經元的過程中產生的。但是短期記憶神經突觸的活動只是暫時增強,所以為了形成長期記憶,就要永久性增強神經突觸的活動。——《東大教授教我的學習法》永野裕之
我們的大腦是分了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的,短期記憶的容量有限,美國心理學家喬治米勒,在論文《神奇的數字7加減2》中提出,人的短期記憶的容量是5-9個數字。比如注冊或登陸各類APP時會發送驗證短信,一般是5到6位數字,你在看完后能夠在數秒內記住,等填寫完驗證碼,完成驗證后,用不了多久你就忘記,這就是短期記憶在起作用。
與之相對的是我們的長期記憶,長期記憶的容量是非常大的,有的經過數十年,依舊能夠保持清晰的記憶。比如兒時的唐詩和兒歌,篇幅很多,你依舊還能讀或者唱出來,對不對?
很多人在看書時僅僅是單純的閱讀,這種情況下大腦使用的不過是“短期記憶”而已。顯然,如果想要在看完書后記得里面的內容,就需要將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讓有用的信息都進入到長期記憶中。
另一個問題是為什么有的知識,在不用的時候想得起來,要用的時候卻掉鏈子,想不起來呢?
很簡單,想象一下,如果你抽屜里亂七八糟地放了很多書本文具,你想從里面找出一支短鉛筆,是不是一下也難找出來呢?這和你一時想不起來的原理也是一樣,因為你腦里的信息太多,太亂雜,大腦無法馬上檢索到它。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長時間地記住學過的知識,并且在需要的時候馬上想得起來,那不僅要讓它進入到長期記憶中,還需要方便大腦進行檢索。
雖然大腦不像肌肉那樣,可以通過鍛煉來加強,但負責學習的神經回路確實是可以強化的——具體的方法就是檢索記憶,并練習所學的東西。定期練習可以防止遺忘,強化檢索路徑,而且對于保存你想要掌握的知識來說,至關重要。——《認知天性》彼得·布朗 亨利·羅迪格三世 馬克·麥克丹尼爾
在以往關于學習一項技能或一門知識的觀點中,很多都是傾向于反復閱讀,集中練習,試圖通過機械地,快速大量地重復一些知識點,讓其烙刻在自己的記憶中。
這種方法是有一些效果,比如考試前的突擊復習,的確能拉高一些分數。但似乎也無法產生持久的記憶,用不了多久,那些知識點還是會遺忘,似乎還是沒有從短期記憶進入到長期記憶中去。
而且也無法解釋那些花了大量時間復習功課的同學,在考試時還是比不上有些只花少量時間復習,依舊能取得高分的同學的情況。正因無法解釋其中原因,很多人只能將其歸咎于成績好的同學智商更高,更有天賦,真的是這樣嗎?
還真不是!只不過他們的確有方法,在花更少時間學習的前提下,讓知識更快地進入到長期記憶中去,那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在《認知天性》一書中,作者提出如果只是進行機械式的重復,大腦能記住的東西是有限的,且效率很低。那怎樣去刻意練習才能提升學習效率呢?書中分享了三個實用的訓練方法:
1、多回想所學知識
《認知天性》中的第一個訓練方法,就是多去回想所學的知識,主動回憶學過的知識,會讓大腦進入活躍狀態,幫我們更好地記憶。而且,回記的時候越費勁,越燒腦,記憶的效果越好。
高三時我讀寄校,同桌的學習非常優異,我很奇怪他平時也不怎么復習功課,晚上早早地就回宿舍睡覺,為什么一到考試從來都是全校前十。后來我留心觀察,發現同桌在老師講完課后,都會憑著記憶畫出一張課堂內容的腦圖來。
后來我按同桌的方法去學習,前期感覺有難度,經常被卡住,回頭翻書找到答案,印象會特別深刻,堅持了一段時間后,記憶力也明顯增強了。
現在看來,課后畫腦圖就是主動回想所學知識的一種,當然也可以在學完之后用幾道簡單的小問題來考考自己,或者寫讀書心得等等,這些都可以強化記憶,鞏固所學,阻止遺忘,效果要比復習筆記或重讀文章好得多。
2、將新舊知識關聯起來
越是能把新知識和已有知識關聯起來,就越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識。新舊知識間的關聯越多,就越有助于記憶。
12個月份有大有小,有些難記,.但很小的時候老爸就教過我使用拳頭識別月份大小,握緊左手成拳頭狀,手背方向對著,凸起的是大月,凹下去的是小月,至今從未忘卻。
還有高中時的背元素周期表,也還記得老師編的地殼中排位前十元素順口溜:養閨女貼鍋蓋,哪家沒青菜?(氧硅鋁鐵鈣,鈉鉀鎂氫鈦)
這些在平常的生活與學習中不起眼的方法,實際就是將新舊知識關聯起來了,很容易讓新知識進入到長期記憶中,而且記憶效果會更持久。
3、間隔地復習回顧
在學習時,如果能把研究一個問題的時間分散開,并階段性地回顧這個問題,你會發現知識記得更牢。
著名的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表明,人的遺忘是有規律的,在學習完之后立即開始遺忘,而且遺忘的進度并不是均速的,最初會很快,后面會逐漸緩慢。如果我們不主動記憶的話,最后會忘光。
所以根據“艾賓浩斯遺忘'原理,有針對性進地間隔一段時間后再進行記憶,定期復習回顧,就能將學過的內容長期留在記憶里。
當然,遺忘曲線是一個具有共性的群體規律,實際應用時,還需要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進行調整,不能一概而論。
總之,通過以上三種訓練方法,即多回想所學知識,將新舊知識關聯起來,以及間隔地復習回顧,就能夠讓短期記憶進入長期記憶里。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讓腦子里那些雜亂無章的信息更方便檢索,在要用時能立馬回想起來呢?
記憶記錄著一生的經歷和思想。這樣龐大的數據提取機制,就好像圖書館或電腦系統一樣,必須要有一種組織結構,否則 ,進入這個系統的信息就很難再取出來。想象一下,美國國會圖書館如果沒有索引系統會是什么狀況吧。——《其實你不知道你錯得離譜》小理查茲·J.雅
人的大腦存儲的信息非常多,要方便檢索,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讓腦子里的信息有分類、有關聯、有結構。
還是以那個雜亂的抽屜為例,如果我們把抽屜里的書本文具分門別類地整理好,書籍一類,本子一類、文具一類,文具中的橡皮一類,鉛筆一類,下次要找一支鉛筆時,是不是一眼就能找到?
還有圖書館為了方便查找書本,也是分門別類地將書籍放置到相應的書架上,有歷史類、小說類、哲學類、農業類等等。
也就是說,為了減少大腦的記憶負荷,方便檢索,我們需要在那些零散的知識點中找到聯系,并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那如何才能構建起知識體系呢?而這個過程主要分為兩個步驟,分別是知識解析和體系化。
1、知識解析
知識解析,其實就是要求我們搞清楚這個新知識新概念的含義是什么,有什么價值,可以應用到什么場景下,這樣我們才好在第二步的體系化中對其進行歸類與關聯其他知識點。
比如“黃金圈法則”這個思維模型,講的是看問題的三個層面。最內層是為什么,主要講原因、目標;中間指怎么做,講的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和路徑; 最外層是什么,主要講這件事情是什么 。當我們思考問題時,就可以應用這個思維模型由內而外去探究事物本質,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這其實就是在解析“黃金圈法則”這個知識點,在體系化的分類時,就可以將其放到關于“思考力”的一組思維模型中進行關聯與對比。
2、體系化
在將知識體系化方面有一個典范人物,那就是臺灣作家李敖先生。
李敖先生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最杰出的批評家”,一生嗜書如命,家中藏書萬余冊,他博聞強記,記憶力非常好。
他曾透露的讀書方法是將書籍“分尸”掉,即用剪刀美工刀將書中需要的段落切下來,背面也需要的話,要么影印,要么一次買兩本,切下來的內容再進行分類。
怎么分?他會在自己做的夾子上寫上標簽,把資料全部分類整理。分得很細,可以分出幾千個類別來,比圖書館的分類細得多。一本書看完后,就全部進了他的夾子里。
比如圖書館分的哲學類,宗教類;宗教分了道教、佛教,天主教。而他會繼續往下分,天主教還分神父,神父還分同性戀類,還俗類……
李敖先生的方法,實際就是一個整理細分的過程。在細分的過程中理解新知識,并將其與已有知識進行關聯, 是非常有助于記憶的,也就能更加牢固地掌握新知識了。
當然,身處互聯網時代的我們,完全不用像先生那樣去剪書了。因為我們有各種線上工具協助我們進行整理分類,比如有道云筆記、印象筆記都不錯,而且還能在各種設備上同步,非常方便實用。
李敖
好了,總結一下,我們知道大腦是分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的,要破解“學完就忘,用時想不起來”的窘境,一方面需要讓短期記憶進入長期記憶,訓練方法有三種,分別是多回想所學知識、將新舊知識關聯起來、間隔地復習回顧。另一方面是要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主要有知識解析與體系化兩個步驟。知識體系的建立可以讓碎片化知識點之間產生關聯,形成大腦中的知識地圖,方便大腦檢索,減少記憶負荷。
最后要說的是,成人的學習是要用的,光紙上談兵是不行的,大家看完一定要實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