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管在夏天還是冬天,遇到一點冷風都會感覺有點發抖,甚至渾身沒勁;夏天開點空調都會咳嗽不止,還很容易患上感冒。這種不分氣溫的畏寒怕冷,中醫學認為是肺部的氣十分虧虛的癥狀。
肺氣不足我們可以通過按摩或艾灸調理,它可以激發經絡之氣,溫通氣血,最大限度地調動機體潛能,以應對環境變化、抵抗疾病,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養肺先養氣,記得按摩這幾個穴位或艾灸調理。
1、中府穴
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門穴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2肋間隙處。正坐或仰臥,將右手三指(食、中、無名指)并攏,放在胸窩上,中指指腹所在的鎖骨外端下即是。
2、太淵穴
位于手腕部,仰掌,腕橫紋之橈,大拇指豎立起時,有大筋豎起,筋內側凹陷處。正坐,伸臂仰掌。以一手手掌輕握另一手手背,彎曲大拇指,大拇指指甲尖垂直下按之處即是。
3、膏盲穴
位于人體的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寬處(或左右旁開三寸),肩胛骨內側,一壓即疼。
4、肺俞穴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 屬膀胱經。擊中后,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取定穴位時,一般采用正坐或俯臥姿勢,肺俞穴位于人體的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
5、艾灸
通過艾氣來通經脈,使得身體每條血管暢通無阻,調動身體的能力,讓身體能夠抵御疾病,應對變化多端的環境,以此從根源上防止疾病侵身;
使用這個方法前首先要確保被治療的人對艾氣不敏感,之后可灸大椎穴、肺俞穴、膈俞穴、足三里穴、膏盲穴等。
艾條是艾灸療效的保障,推薦中藥艾條!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通過食療的方法來補肺氣。
這種方式的調理比較緩慢,主要是在日常所吃的正餐食物中加一些補氣的中藥,比如在熬湯中添加桂圓、黃芪、枸杞、黨參等。黃芪是補氣的良藥,能夠益氣健脾;桂圓有補心安神作用;黨參可以養血、生津、益氣。
如果氣虧已經很嚴重,所表現出來的癥狀已類似于患病,則需要找到醫生開藥包回來煎服。
同樣還可通過運動的方式來補肺氣。
練氣功、腹部呼吸都能很好的補氣。如果嫌麻煩的話,可在家直接練習腹部呼吸。
方法:一只手放在小腹處,全身肌肉都放松,通過鼻子吸入同時小腹向外擴張,吸飽滿后屏氣1-2秒,再緩緩的用嘴巴呼氣,同時小腹向內收,這個呼吸法不限次數,建議大家最好在早上的時候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