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IMF 2018年12月4日
作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 克里斯蒂娜 · 拉加德
引言
Haskell先生,感謝您的熱情歡迎。Hayden博士,感謝您精彩的介紹。Brennan女士,我非常期待與您的對話。
今晚,我很榮幸見到在座各位。雖然基辛格博士今晚無法到場,但我相信,各位都對他深懷感激,正是他在大約20年前開創了這一重要的系列講座。
毫無疑問,今晚我們都心系前總統喬治·布什和他的家人。我們哀悼他的離去,也紀念他生命的軌跡:在二戰中英勇戰斗的飛行員,冷戰后彌合分歧的總統,以及對國際合作的力量深信不疑的政治家。今晚,我想向他的精神致敬。
12月4 日,事實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至于原因,我先不講,請大家等到演講的結尾。
今晚走進大廳時,我立刻想到兩件事。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孩子,其中一個是建筑師,他肯定會喜歡這座雄偉的建筑。而后,我想到我的故鄉——法國,以及我兩天前參加 G-20峰會的國家——阿根廷。為什么這樣說?
1897年,國會圖書館主體成型后,總工程師評價說,巴黎歌劇院是新國會圖書館的靈感來源。這不無道理,因為前者1875年建成,比這座建筑早二十多年。不過,我想法國人也借鑒不少,可能借鑒了最初的科隆大劇院——一座位于布宜諾斯艾利斯,于1857年落成的建筑。
這說明了什么?首先,有價值的知識產權具有重大的跨境意義,即使在當時也是如此,至少建筑師們都樂于相互借鑒,互相學習并汲取靈感。第二,這提醒我們,他們懂得,只有將想象的火花與歷史的積淀相結合,才能創造永恒。
今晚,我就來談談這種創造力和遠見,它根植于歷史,并從過往的成功和失敗中汲取養分。首先,我們經歷了什么?富有創造力的國際經濟合作如何促進了世界繁榮與和平? 第二,未來何去何從?創造力和有洞見的思維將會怎樣改造國際體系,以應對當下的挑戰?
一、 75 年國際經濟合作中的創造力和遠見
先來回顧一下過去75年中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合作的歷史。
20世紀上半葉,全球經濟和軍事強國利用武力保護自身利益,無數生靈荼毒,家園化為廢墟。這樣的悲劇式結果促使各國尋找更有效的方式,直到1944年。
美國崛起為全球主要強國,但做出了史無前例的決定。美國吸取了一戰后凡爾賽條約的教訓,為避免悲劇后果重演,決定以己之力促進國際合作,這次試驗注定將重塑現代世界。在2001年的就職演講中,基辛格這樣評價戰后時期的創新“ 創造力的迸發讓世界變得更加安全”。
美國是怎樣成功的?一方面慷慨援助其他國家,一方面考慮自身的利益,再加上來自一些盟友的幫助。我們不妨看看過去75年的一些轉折點。
首先,讓我們想一想布雷頓森林體系本身的創建過程。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設計師,英國人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和美國人亨利·迪克特·懷特深受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影響。在他們那個時代,各國國內政策失誤導致原本根基不牢的國際關系不斷惡化。
其結果就是保護主義和競爭性貨幣貶值。國際貿易的內部崩塌使大蕭條不斷深化,引發了大規模的經濟、金融和社會動蕩。這些壓力催生了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運動,最終釀成了災難。
隨著二戰陰霾散去,美國及其他40多個國家匯聚新罕布什爾的布雷頓森林,并決定創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基金組織被賦予三大關鍵使命,促進全球貨幣合作,支持貿易擴大和經濟增長,消除有損全球繁榮的政策。
這一富有革命性和遠見的嘗試,獲得了成功。
創立伊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通過合作,幫助各國應對新的挑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幫助歐洲從戰爭的廢墟中重建,成為馬歇爾計劃的重要補充。我們的貸款為各國提供了喘息空間,以在困難時期穩定國內經濟,并實施促進增長的政策。這一使命延續至今,比如近年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阿根廷、埃及和烏克蘭等國提供貸款。
這一合作體系設計的精妙之處在于,其能夠不斷適應和改變。
20 世紀 70 年代初,變革不期而遇。尼克松總統在其里程碑式的演講“和平的挑戰”中宣布,暫停美元與黃金的兌換。這一決定震驚了世界。各國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談判,構建了現代化的浮動匯率體制。
當時,有人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因此壽終正寢。但包括美國在內的成員國明白,實現穩定和繁榮的目標遠遠超出固定匯率制度。他們認識到基金組織作為全球金融體系“消防員”的益處,即能在國家面臨困難時提供援助。
他們借鑒歷史經驗,推陳出新。
為應對1973年的石油危機,根據其幫助各國應對沖擊和防范不利溢出效應的職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推出了新的工具,幫助各國應對能源危機。20世紀80年代,拉丁美洲爆發債務危機,在美國支持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介入并以創造性的措施平息了危機。柏林墻倒塌后,我們又面臨新的挑戰,如何幫助前蘇聯國家實現從中央計劃經濟到自由市場經濟的轉型。20世紀90年代,基金組織幫助相關國家度過了墨西哥比索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
在此期間,基金組織繼續幫助各國改善經濟基本面,改善其財政、貨幣和匯率政策,以及采取措施加強經濟機構建設。上述工作使政策得以改善,并促進了市場開放和貿易增長,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激發了各國經濟活力。
而后, 2008 年爆發了全球金融危機 。危機后的大衰退提醒我們,國際合作是不可或缺的。作為法國財政部長,我也參與到國際行動之中。二十國集團國家和美聯儲采取了超常規措施救助金融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積極調配資源,出資5000多億美元幫助穩定全球經濟。隨后的十年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90多個國家的經濟規劃提供支持,同時調整其貸款工具,包括向低收入國家發放零利率貸款。
然而,全球經濟需要的不只是流動性和刺激政策。為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成員國合作,制定更嚴格的金融監管措施,以避免危機的再次發生。
我們借鑒歷史,發揮創造力,不斷完善國際金融體系。
其中,美國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在必要情況下挑戰舊的國際經濟秩序,同時做出必要的妥協。為什么?
因為更加強大和穩定的世界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因此享有了現代史上最長的幾個持續增長期。自布雷頓森林體系會議召開的75年以來,美國實際GDP產出增長八倍,實際平均工資水平翻了兩番 [1]。然而,美國的成功并未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相反,其合作精神和領導力不僅促進了本國幾十年的經濟發展,也為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天,世界格局再次改變,一是地緣政治因素及世界經濟實力逐漸從西方向東方轉移,二是非國家主體,包括跨國企業的崛起。三是科技進步和生活各領域節奏的加快。我相信館長一定知道, 近兩年全球生成的數據占到了有史以來數據總量的90%。我的父母作為古典主義的教授,會很難相信這個事實。但實際上,從信息到資金到疾病,現代世界中一切事物的傳播都顯著變快。
這些轉變既帶來重大機遇,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什么?
因為個別國家的問題將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深遠地影響其他所有國家。不妨思考,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到網絡安全及國際金融體系,我們當今面臨的很多挑戰都超越了國界。所以,當國際合作失去支持,我們應回想美國及其盟友在過去75年中提供的經驗, 團結符合自身利益。
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這一原則仍然適用。
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再次適應和實施改革。
二、如何重新構想國際合作
我相信2019年會成為歷史的另一個轉折點——各國再次迸發出新的創造力,解決共同面臨的挑戰。
我們可以從身邊吸取靈感。我們上方的墻上鐫刻著詩人愛德華·揚的作品,“筑樓于星辰之下,并不夠高”。
不妨設想,若不構建和適應新的時代,世界會怎樣:我們將生活在一個憤怒的時代:
到2040年,不平等程度將超越鍍金時代。強大的科技壟斷企業和實施無效國內政策的脆弱政府將扼殺初創企業和創業群體。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最富有群體的壽命將超過120歲,而數百萬普通人將在極端貧窮和疾病中掙扎。社交媒體將無時無刻轟炸這個“被遺忘的群體”,強調其美好生活的理想與當下現狀的鴻溝。現實的差距導致不滿和憤怒日益累積,國家之間的信任土崩瓦解。全球的數字交往可能日益緊密,但其他方面的交往卻逐步減弱。 鑒于國家利益至上以及僅關注國內政策的做法, 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成為諸如國會圖書館等場所探討的概念,而非國際社會付諸的實踐。借用基辛格博士《世界秩序》一書中的表述,“我們可能面臨一個階段,不受任何秩序束縛的力量主宰我們的未來”。
多么反烏托邦的情景啊!但我不相信這種命運。當然,基辛格博士也不相信。我們曾經化解現實的威脅,也將克服當下的難題。不妨設想,我們將在2019年開啟一種新的“AI”——創新的時代,一個由創造力和合作驅動的時代:
到2040年,繁榮的經濟將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女性在工作領域被充分賦權,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破局者,新的養老體系和可轉移醫療保險將反映出數字經濟給工作本質帶來的改變。企業將社會責任納入商業模式之中,日新月異的科技將拯救數百萬生命。大規模人員遷移將會終結,全球貿易不斷拓展,各國在和平中友好共存。
我是否過于樂觀?我不得不保持樂觀,因為我設想的是子孫們將要繼承的未來。但我們確實面臨一個最根本的選擇:是袖手旁觀、容忍分歧和不滿激化為沖突,還是向前邁進,重新構想各國如何共建繁榮與和平。
如何將其轉化為行動?首先,各國的工作應當以人為中心,著眼于改善民眾福祉;其次,強化政府和機構的透明度和責任意識,包括傾聽更多不同的聲音;最后, 確保全球化惠及所有人,而非少數群體。
我將其稱為“新多邊主義”,你也可以稱之為常識。
在這方面,我想非常明確地表示:良好的國際合作不能取代良好的國內政策。當然,各國對本國公民的福祉負有責任。事實上,強有力的國內政策能夠構成有效國際合作的基礎。在現代世界中,有一些問題只能通過國際合作來解決。
今晚我想談談這方面的四個問題。為了成功應對每個問題,我們需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89個成員國的創造能力和遠見卓識,其中包括我們的創始成員國——美國。
創新時代的關鍵
首先,貿易。 過去一段時間,我一直在說“修復體系”。最近,我敦促各國避免貿易緊張局勢升級。周末的二十國集團會議在這方面取得進展,令人鼓舞。現在我們必須繼續緩解貿易矛盾,同時從未來著眼改善貿易體系。 這包括取消所有形式的扭曲性補貼。另外,這也意味著在不扼殺創新的情況下保護知識產權并消除尋租。 新的貿易協議能夠釋放電子商務和服務貿易的潛力。我想強調,更好的宏觀經濟政策將減少外部不均衡(包括貿易順差和逆差),這一直是貿易緊張局勢加劇的背景。這些都非常重要,因為貿易能夠提高生產率和加快創新。
需要加強合作的第二個問題是:國際征稅。 企業目前在全球范圍開展業務,但對于征稅問題,政府還沒有找到全球性解決辦法。現在,稅收優化和不良創新導致大量稅款流失。所以,各國需要緊密合作,將應繳稅款征收上來,避免競相降低稅率。它們能夠填補漏洞,防止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在與合作伙伴一道努力,使我們的成員能夠分享最佳做法,制定監管法規,適應數字經濟的需要(在數字經濟中,許多企業沒有單一的固定業務基地)。為什么需要這些稅收收入?因為所有國家都應投資于它們的未來。公共和私人融資聯合起來,將能夠加強基礎設施,改善教育,讓所有人做好準備,為即將到來的技術變革做出調整。
第三個問題:我們的氣候。 從最近的加勒比嚴重颶風,到加利福尼亞的山火,氣候變化帶來的危險效應日益明顯。美國政府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今后幾十年,氣候變化帶來的經濟影響可能嚴重降低美國的GDP。2015年在巴黎達成的合作協議是我們能夠利用的最佳手段,使我們能夠著手應對地球面臨的這一挑戰,實現零碳經濟。巴黎協議也體現了我今晚強調的內容——創造性,有洞見的思維,以及在全球范圍內致力于實現符合自身利益的共同福祉。這個問題關系到我們子孫后代的生存。
這其中的每一個問題——貿易,稅收,氣候——都值得舉辦一次單獨的基辛格講座。但我認為,有一個問題是幾乎所有其他問題取得進展的根基。所以,我想談的第四個也是最后一個問題是,擺脫腐敗枷鎖的良好治理。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沒有對制度的信任,我們試圖實現的任何變革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簡要地著重談談這個問題:
打擊腐敗,促進良好治理
為什么腐敗具有如此強的腐蝕性?這是因為,當人們開始認為經濟不再有利于他們,他們就會開始脫離社會。腐敗會削弱經濟活力,抽走急需的資源。從教育和醫療中轉移走的資金導致不平等現象變得根深蒂固,限制了生活改善的可能性。僅賄賂成本每年就超過1.5萬億美元,約相當于全球GDP的2%。
千禧一代對這個問題的感受尤其強烈。最近對全球年輕人開展的一項調查發現,年輕人認為腐敗——而非就業或教育不足——是本國面臨的最緊迫問題。
這一看法有其道理——因為腐敗是年輕人每天感受到的眾多經濟不公正現象的根源所在。
這就是為什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所有成員國的支持下,正在重新審視腐敗對一國宏觀經濟健康狀況的影響。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與110多個國家共同努力,改善其打擊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工作。
這只是促進良好治理所需更廣泛工作的很小一部分。制度的投資不可或缺,同樣需要的是不斷證實制度的改善確實能夠帶來成效。
最根本的一點:腐敗是一種跨越國家邊界的癌癥。
想一想金融科技如何在改變經濟活動?新的創造(包括加密貨幣)可以被網絡罪犯用來轉移非法資金以及為全球非法活動供資。這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也不是一個國家有能力解決的問題,只能通過跨境合作來糾正。
但這是可以解決的問題。造成跨境挑戰的相同創新,也可以幫助我們回擊這些不法行為。通過生物統計和區塊鏈等技術,我們可以找到創造性途徑,建立長期內更完善、更安全的體系。政府能夠也必須與世界最好的工程師一道努力,建立更強健的網格安全系統,保護人們的銀行賬戶及其利益。這是我們必須支持的共同利益。
…
如果我們能夠應對腐敗帶來的挑戰,那么這將能成為我今晚談到的每個領域的合作模式。這表示,凱恩斯所說的“人類手足之情”將迎接歷史的召喚。只是這次女性將發揮主導作用!
這就是我們如何著手恢復信任——我們社會的最寶貴和最亟需的財富。
這就是我們如何開始再次調整和重塑國際合作。
這就是我們如何通過共同努力建立一個創新的時代。
結語
在結束之前,我還有一點要說。我一開始提到了12月4日是一個重要的日子。有沒有人猜到為什么?
1918年12月4日,一百年前的今天,伍德羅·威爾遜總統啟航赴法國,談判他所希望實現的持久和平。他成為第一位訪問歐洲的現任總統。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將美國外交政策的創造性和遠見卓識追溯到那個時候。
它提醒我們,我們的計劃并不總能按預想情況實施。但它也表明,我們必須再接再厲,克服前進路上的障礙。
我們必須以史為鑒、破除藩籬,不斷演進、改善,塑造所有人的更美好未來。這是激發美國領導人的愿景。它必須作為今后引導所有各方前行的使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