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運用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的幾個案例
案例一:男性患者,40歲。
主訴:因“頭痛、頸痛3天,加重半天”入院,
現病史:3天前因不慎受涼后出現頭痛,以兩側頭部明顯,呈陣發性隱痛,且兩側頸痛,轉頭時疼痛加重,伴有流涕,畏寒,汗出,時有咳嗽,經治療后未見好轉,入院半天前上癥加重,
既往有高血壓病、慢性胃炎、腎結石、甲亢病史。入院查體:BP 200/140mmHg,舌紅苔白厚,脈浮緊。
中醫診斷:太陽太陰合病
處方-桂枝加葛根湯、二陳湯加減:桂枝,白芍,甘草,紅棗,粉葛,生姜,茯苓,法水半夏,陳皮,白術,厚樸,執三付,水煎分3次溫服;
結果:吃完三付藥后癥狀明顯減輕,血壓降至130/90出院。
案例二:男性患者,38歲,
主訴:血壓升高一年,加重一個月
現病史:自述一年前體檢時發現血壓升高,150/90左右,尿酸增高,血糖正常,偶有右頭痛,伴有右膝疼痛,無紅腫,近一個月來血壓繼續升高,收縮壓在150-170之間,舒張壓保持在100以上,經口服氨氯地平無效,遂求診于我。
既往史:平素嗜酒。
刻診:血壓170/100mmHg,無頭暈頭痛,無腹痛腹瀉,大小便可,近幾天睡眠稍差。舌體胖大齒痕,苔白厚濁膩潤,總體脈弱,雙關滯。
中醫診斷:太陰病
處方-茯桂術甘湯+二陳湯加減:茯苓,桂枝,陳皮,白術,半夏,澤瀉,砂仁,自備生姜加入 ,先執七付,水煎溫服。
二診患者反饋:吃了一個星期的藥,血壓基本降到135/90mmHg左右,有時候低壓88,高壓130但是少。身體無不適。效不更方,繼續上方七付調理,已停降壓藥。
三診:患者反饋:維持在130多至144左右,舒張壓在93這樣。體重減了十斤,自覺身體舒服多了,自己說舌比較粉紅了,沒有那么白了,繼續上方調理,抓七付藥。
四診:患者血壓正常,無不適,遂停中藥,告知平時注意保養。
案例三:男性患者,70歲
主訴:反復頭暈、暈厥一個月,
現病史:自述一個月來反復出現頭暈,一過性的暈厥,伴有飄浮感,乏力,時有咳嗽、咳痰,多夢,睡下來就是夢,病情發作時血壓增高到160/95mmHg,大小便可,納可,舌質淡嫩,舌中長深裂紋,苔薄白,右脈浮弦,左寸滯。
中醫診斷:少陰病
處方-真武湯加減(黑順片,肉桂,甘草,砂仁,茯神,白術15,自備生姜加入)執7付。
二診訴還有暈厥發作一次,頭暈發作便伴隨血壓高,血壓150,但腳比之前有力一些,還是多夢,睡下來就是夢,時有口苦,大小便可,舌質淡嫩,舌中長裂紋,苔薄白,右脈浮弦,左寸滯,轉為右尺大。
病機分析:患者舌脈均為虛象,睡眠差、夢多屬相火上火,頭暈、一過性 暈厥考慮肝陽化風。
改處方-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桂枝,白術,甘草5克,砂仁6克,茯神,天麻,白術,自備生姜加入)執7付。
三診反饋:患者經二診吃藥后不再頭暈、暈厥,血壓正常,余癥也明顯減輕。
總結:高血壓是西醫的病名, 中醫里面沒有高血壓的概念,用中醫理論指導,整體辨證論治,在上面的高血壓患者中,有病在太陽層面,也涉及到太陰、厥陰層面,總是要辨證論治,就可以達到治病求本的作用,使血壓平穩下降,并且不易復發,所以西醫的指標也可以為中醫所用,也可以作為判斷中醫療效的指標之一。急癥高血壓的患者可以針刺十宣、耳尖、大椎、曲池等穴位放血,預防急性腦中風的發生。
中醫朱開璋,來自廣西欽州市小董鎮中心衛生院,中醫主治醫師,師從欽州市中醫院名中醫林佳明副主任醫師,致力于經典經方的臨證運用學習。
在基層醫師崗位耕耘十幾年,注重讀經典,做臨床,容納百家,勤于思考和總結,不斷地積累經驗,形成了自己的太陰陰陽六經辨證體系。
歡迎加我微信,一起交流、學習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