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迢迢牽牛星》是漢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詩。
因為時代久遠,特別是文人五言詩這種形式,在詩歌形成的早期,和散文、賦的路徑分別并不十分分明。也就是說在魏晉之前,并不存在專門的“詩人”,文人作品大都是以賦為主。而詩只是民間歌的形式,逐漸上升到文人押韻短句,是文賦之上加強情感表達輸出。
這是一個詩歌逐漸文人化、個人化、上層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因為詩起于民間,所以作者署名并不被重視。這也是長期以來,中國文人不注重版權,創(chuàng)造出獨有的用典、化用等修辭手法的原因——中國人的文化概念,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隨著文化修辭風格的逐漸形成,流派逐漸厘清,才會有門派之爭、抄襲之痛。
兩漢時期有大量不具名的優(yōu)秀文人詩歌。
而這些作品,因為本身優(yōu)美,為世人廣為傳唱,在魏晉時代文人門派逐漸分流的時候,難免就因為沒有文脈而散佚。這一時期,有文人從事編輯統(tǒng)籌工作,將這些詩歌抄錄編輯成為文字流傳——這一工作是需要對文學有興趣、又有足夠文學素養(yǎng),同時還要有充裕的時間和足夠的財力保障生活的人才能勝任。
所以這種工作在春秋時,官方音樂機構編出《詩》,經孔子訂正為《詩三百》,成為《詩經》。而流落民間的作品大部分也進入樂府記錄,不過針對文人五言詩,南北朝時期南梁太子簫統(tǒng)——就是前面說的各種方面條件都達到的人,編輯了一本《昭明文選》,錄入了十九首這種沒有作者具名的優(yōu)美五言古詩。
現在我們一般統(tǒng)稱為《古詩十九首》。
這十九首詩習慣上以句首標題,依次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云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和《明月何皎皎》。
所以這首《迢迢牽牛星》出自簫統(tǒng)《文選》的古詩十九首,但是原作者已經沒有信息,一般標注為“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