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精讀 | 臨床必備:讀懂14種常見膝關節損傷的MRI!
- 基本類型包括縱向撕裂、桶柄狀撕裂、放射狀撕裂、斜形撕裂。
MRI示Ⅲ級的高信號與脛骨平臺成一定的角度 (除了0°及 90°);最常見的撕裂類型。MRI 示Ⅲ級高信號影的方向與脛骨平臺平行, 內緣達半月板的游離緣,較少見,常與半月板囊腫同時出現;
為縱形撕裂伴碎片向內側移位,這種移位的片段類似于桶的柄,該型撕裂幾乎累及半月板的所有部位,常易漏診,在 MRI 上可以有多種表現,主要為半月板的寬度減小,在通過半月板體部的冠狀面上未見到與對側半月板共同構成的蝶形表現,同時可見到內移的半月板碎片位于髁間窩或交叉韌帶旁,可形成雙前、后交叉韌帶征,這一征象在診斷半月板桶柄狀撕裂中有重要意義;
盤狀半月板(Discoid Meniscus)
MRI-sag: 5mm層厚掃描時有3個或以上層面顯示半月板前后角相連,形成蝴蝶結樣改變Cor-半月板最窄處寬度大于14-15mm,外側緣高于對側2mm以上
交叉韌帶:正常ACL起于髁間嵴前區,向上后外至于股骨外髁內后面;
PCL起于髁間后區,向上前內,至于股骨內髁外后面。1、股內側肌。2、股四頭肌肌腱。3、髕骨。4、髕韌帶。5、前交叉韌帶。6、脛骨。7、腓腸肌內側頭。8、后交叉韌帶。- ACL內形成假瘤,在T1WI呈低信號,T2WI上呈高信號,并且見不到完整的纖維束
- PCL脛骨附著點有撕脫的骨碎片和后交叉韌帶 相連而韌帶的連續性未見中斷
- 脛側副韌帶起自股骨內側收肌結節之下,止于 脛骨的內側,相當于脛骨粗隆水平,長度約 11cm,寬度約1.5cm
- 腓側副韌帶起自股骨外上髁上方,止于腓骨頭 下方,呈一個圓索條狀結構,長約5-7cm
- 完全斷裂表現為韌帶連續性中斷或韌帶增粗、腫脹、韌帶內彌漫性高信號
Ⅰ級:MCL 扭傷,可有水腫及出血;MRI 表現為損傷區T1WI 低信號,T2WI、STIR 呈高信號,在亞急性期出血時T1WI 可顯示為高信號;而MCL的形態并不發生改變,與周圍組織有明顯的分界,冠狀面上表現為平行于骨皮質的帶狀低信號影。Ⅱ級:MCL 部分撕裂;Ⅱ級損傷,因韌帶部分撕裂,水腫和出血使韌帶和周圍組織分界不清,其韌帶可有移位,不再平行于骨皮質緣,部分纖維斷裂處在T2WI 或STIR 上呈高信號。
Ⅲ級:MCL 完全斷裂。Ⅲ級損傷,因韌帶完全撕裂,使其連續性中斷,并伴有韌帶的增粗腫脹,整條韌帶結構與肌肉信號混合,界限消失,不能辨認其結構走形,在T2WI 或STIR 上呈彌漫性高信號,有時韌帶斷端呈波浪狀改變,關節囊內可見不等量的積液影像- 起自髕尖及其后方的粗面,向下止于脛骨 粗隆,長約8cm
- 完全撕裂時表現為韌帶斷裂,髕骨上移,韌帶 呈波浪狀改變
股四頭肌肌腱:有四組肌肉末端集中插入髕骨上極組成三層的股四頭肌肌腱;各層正常可在矢狀位圖像上清晰顯示,表現為帶狀的均勻低信號,各層中間有高信號脂肪分隔;最常表現為光滑的三層結構,而兩層或四層表現不常見;正常的股四頭肌肌腱平均厚度為6-10mm、平均寬度月28-42mm。
大多數撕裂發生在或靠近肌腱的髕骨上極插入部。部分撕裂表現為肌腱任意層的中斷,常類及股直肌部分。全層撕裂表現為肌腱的完全斷裂和局部水腫、出血引起的腫塊,在T2和IR序列圖像上表現為高信號。完全撕裂時多數可見因為肌肉收縮引起的肌腱末端退縮,髕骨的位置可下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