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麻黃18g 石膏24g 生姜9g 大棗15枚 甘草6g 半夏15g
【用法】用水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湯成去滓,分3次,溫服。
【主治】肺脹,咳嗽氣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
【證析】咳嗽氣喘,目如脫狀,是本方主證,按臟腑辨證,病位在肺;按氣血津液辨證,審察基礎物質盈虛通滯,屬肺氣不宜,津凝不布;脈浮而大,按病因辨證,屬外邪相加;按八綱辨證,病性屬熱,所以此證屬于外邪內飲,壅滯于肺。肺主氣,主敷布津液,通調水道。若外邪相侵,肺氣閉郁,既不能敷布津液于體表,又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腎系,水道被阻,雍滯于肺,遂成外邪內飲機理。肺氣閉束,宣降失常,引起津凝為飲;水飲停聚,阻于三焦,又影響肺氣宜降,由是肺氣上逆呈為喘咳。目由肝系之膜層層包裹而成,與手少陽三焦聯為一體,水阻三焦,影響目系,故目如脫狀。
【病機】外邪內飲,肺失宣降。
【治法】宣肺滌飲法。
【方義】外寒內飲,肺氣不宣,當宣肺氣之郁,逐停蓄之飲,俾肺氣宣降,水飲滌除,諸癥可以緩解。本方重用麻黃宣肺,不僅外解表邪,內行水飲,消除致喘原因;通過宣肺作用,又能治療喘咳。半夏、生姜祛痰降逆,增強麻黃降逆滌飲效力。石膏辛寒,配入方中,一則制約麻黃發汗,一則清其郁熱。佐甘草、大棗和養胃氣,預防石膏寒涼害胃,反映了石膏監制麻黃發汗,甘草、大棗監制石膏害胃的層層相制結構。氣喘兼見目如脫狀,是氣隧攣急較甚征象,經隧均屬肝系筋膜組成,重用甘草、大棗也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的意思。
本方原著麻黃用至六兩,重于所有平喘諸方。重用麻黃目的在于宣肺滌飲,但須石膏監制才不會有過汗之失,用時可加重石膏用量。或謂,此方使用甘草、大棗,一般均從和中護胃去解釋它的作用,今謂二藥有甘以緩急之功,是為氣喘而設,涉及肝,似有牽強附會之嫌。須知古人將五體結構分屬五臟,系從長期臨證觀察中來。過去醫家雖未將氣管痙攣與肝聯系起來分析,用柔肝緩急的白芍、地龍、甘草、大棗等藥治療喘咳的古方,卻比比皆是,這就說明氣管雖屬肺系,也是肝系筋膜構成。明白這一道理,對腎系攣急而呈小便淋痛使用甘草,心系急迫而呈驚悸使用甘草、大棗,脾胃攣急而呈嘔吐、腹痛、泄瀉、里急后重使用白芍、甘草,也就不難理解了。
【應用】《方輿親》云:“哮喘經日失治,痰氣益盛,見目脹出,或鼻鼓扇者,然脈浮大,是陽熱之候,所謂肺脹證也,越婢加半夏湯二三劑,可以取效。
【歌括】
越婢加半治喘方,麻膏草棗夏生姜,
肺失宣降呈肺脹,宣肺滌飲力能康。
編輯/明德小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