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企圖攻占許昌,從而南下攻曹。最終,曹操在官渡以少勝多戰勝袁紹,成就戰爭史上的經典一戰。
NO.111
大胡 非常/文
擠掉古都
_
畫/捕風者 音/Crystal 圖/地緣谷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辛亥,漢獻帝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庚申,遷都許昌。十一月丙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從此,曹操以許昌為中心,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漸統一了整個北方。
可是許昌本是當時一座普通縣城,并沒有作為都城的先例,曹操為什么會放棄西漢都城長安和東漢都城洛陽,而遷都于許昌呢?
許昌
﹀
洛陽早已被毀
洛陽,因位于洛水之北為陽而得名,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古城,被稱為“九朝古都”(都洛陽的王朝: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北周、后梁、后唐、后晉),在很長的時間里,洛陽都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洛陽三面環山,處在黃河南岸的洛河谷地之中,東望嵩岳、西依秦嶺、南面伊闕、北有邙山,伊、洛、瀍、澗四水環繞。并且洛陽位于九州腹地的豫州西部,常被看做“天下之中”。出色的地理環境和絕佳的地理位置,使得先后九個王朝在此建都,不為都時,如隋唐,也扮演著東都、神都等重要角色。
公元25年,漢光武帝建立東漢,因長安毀于戰亂,而將都城選在洛陽,成為第二個在此建都的王朝。洛陽因東漢興盛一時,也因東漢陷入毀滅。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東漢王朝叛亂四起,漢賊董卓便在這樣的環境下迅速崛起,利用國內動亂和朝廷的衰弱,控制京城,成為權傾朝野的野心家。
董卓進京
﹀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董卓廢幼帝劉辯,立劉協(漢獻帝)為帝,并手握涼州(張遼等西涼軍)、并州(呂布等并州軍)兩大軍閥勢力,成為東漢朝廷的實際控制人。
董卓勢力
﹀
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各州郡推舉袁紹為盟主,領車騎將軍,討伐董卓。兗州牧曹操便是討伐董卓的諸侯聯軍之一。
董卓“以山東豪杰并起,恐懼不寧。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大駕既西,卓部兵燒洛陽百里。又自將兵燒南北宮及宗廟、府庫、民家,城內掃地珍盡。又收諸富室,以罪惡沒入其財務;無辜而死者,不可勝計”。
諸侯討伐董卓
﹀
大火之下,洛陽“南北兩宮,火焰相接;長樂宮廷,盡為焦土”“二三百里,并無雞犬人煙”,終成為一片焦土、廢墟。
曹操迎回從長安出逃的漢獻帝,距離洛陽焚毀僅僅6年,當時整個東漢都陷入了諸侯割據,且中央朝廷遷到了長安,因此洛陽被毀之后并沒有重新修建。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在隨時都可能被其他諸侯吞并的情況下,曹操斷不會耗費人力物力在洛陽重建都城,遷都成為最好的選擇。
長安不受控制
董卓曾裹挾漢獻帝及朝廷官員、洛陽百姓遷都長安,而在董卓死后,董卓部將李傕和郭汜在長安內擁兵自重,相互功伐,長安又陷入了巨大的內亂之中。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死于呂布之手,在外交戰的董卓部將李傕、郭汜聞訊后決定返回西涼故地,但在李傕的謀士賈詡的建議下,決定孤注一擲,反攻長安,成可奪天下,敗可退西涼。
李傕、郭汜聯軍,一路斬徐榮,俘胡軫,隨后又聯合董卓的舊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一起圍攻長安。最終擊敗敗呂布,占領長安,挾持漢獻帝封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控制長安朝廷。
興平二年(195年),李傕和郭汜二人之間產生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終率兵相攻,交戰連月,死者萬計。漢獻帝借李、郭二人內斗,在楊定、楊奉、董承的護送下,東出洛陽。
在曹操迎回漢獻帝時,長安依然處于李傕和郭汜的控制之中,直到建安三年(198年),李傕在曹操的打擊下兵敗被殺,這才收回長安。
馬騰、韓遂盤踞在靠近長安的涼州,對長安虎視眈眈,李傕割據關中之時,馬騰、韓遂就攻打過長安。因此,即使收回長安之后,這里也并不安全。
漢長安未央宮
﹀
除了兵患之外,關中地區在當時還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顿Y治通鑒》記載:公元194年,關中水患,次年大旱,196年餓殍入山東。
嚴重的災荒之下,李傕等關中軍閥侵奪了獻帝原本要拿來賑災的錢財,并且縱兵掠奪百姓,致使關中百萬以上的人口,各自餓死逃竄。
病患馬亂,餓殍千里的關中地區,斷不會成為曹操迎獻帝后定都的首選。
許昌是最好的選擇
洛陽毀于董卓之手還未修復,長安被李傕郭汜占據不在自己手上,曹操最終選擇在迎回獻帝之后遷都許昌,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許昌政治、經濟、文化基礎較好
《史記》記載:“帝禹立而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許”。西周武帝分封諸國時,在許封國,在周時期,許昌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迅速。公元前481年,楚惠王封姜結于許國君主,傳五世,在戰國初期并入楚國。
秦漢時期,設許縣,屬潁川郡。潁川郡是兩漢時期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政治穩定的郡縣,尤其是在東漢時期,作為帝都洛陽的東南門戶,聚集了大批世族,世族們憑借自身的政治地位與經濟實力,形成了自給自足的大莊園經濟,擁有自己的武裝,同時興辦教育、大興儒學,經過百年的財富積累和文化積淀,潁川郡成為繁榮發達、人才輩出的地區。
在自己的控制范圍
興平二年(195年),曹操三敗呂布,成功奪回兗州并控制了包括許昌在內的豫州東部地區。
次年七月,因李傕、郭汜的火拼,漢獻帝從長安東歸,回到洛陽舊宮,并下詔讓各路諸侯勤王。
此時的曹操剛剛收復兗州,在兗州的統治尚不穩定。呂布被擊敗后,投靠了徐州的劉備,仍然是曹操在兗州的最大威脅。
另外,洛陽一帶勢力非常復雜,尤其是河內太守張揚,躍躍欲試,甚至修建宮殿,企圖接漢獻帝為自己所用。直到建安四年,曹操趁張揚內亂,才消滅張揚勢力。
綜上,曹操在迎獻帝之時,控制的領地有限。兗州北接袁紹,東臨劉備、呂布,南面袁術,可以說是群狼環視之地。董卓舊將楊定、楊奉、董承等人護送天子回到洛陽,楊奉等人是敵是友尚不明朗,且河內張揚居心叵測,洛陽成為是非之地。
曹操在迎獻帝之前,便以駐軍許昌多時,并為了大規模駐軍進行了初步建設,遷都許昌便水到渠成。
來自袁紹的威脅
在董卓死后,袁紹割據河北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勢力。直到官渡之戰前,曹操在與袁紹的對峙中一直處于守勢。
洛陽臨近黃河,袁紹渡過黃河就能攻擊洛陽,顯然不是一個好的都城選擇,自己起家的兗州同樣是對抗袁紹的前線。而許昌,距離袁紹的勢力范圍較遠,更靠近中原腹地,可以在曹袁沖突下提供一個緩沖空間,不至于輕易陷落。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企圖攻占許昌,從而南下攻曹。最終,曹操在官渡以少勝多戰勝袁紹,成就戰爭史上的經典一戰。但如果當初曹操定都洛陽,而不是許昌,或許袁紹就能直搗中樞,沒官渡之戰什么事了。
官渡之戰
﹀
自然條件優越
許昌三面環山,可利用嵩山、伏牛山、大別山的地勢阻擋來自袁紹、張繡、袁術三面的攻擊,而東邊的平原是剛被擊敗的呂布和實力稍弱的劉備。
除了地形地勢上好處,許昌還是中原地區重要的產糧區,并且受戰火波及較少。反觀洛陽和長安,在經歷長期的戰火之后,早已民窮地乏,經濟凋敝。
另外,許縣位于潁水(今潁河)東岸,而潁河南下匯入淮河。有了潁水這條運輸線,許縣就很容易得到周邊物資的供應。在曹操駐軍許昌之后,采用棗祗和韓浩的建議,在許昌附近試行屯田之計、通過募民屯田,得到大量糧食,解決了供給問題。
在遷都許昌之后,曹操采取一系列改革,使許昌成為王業所基之地。《三國志·武帝記》載:自遭慌亂,率之糧谷。諸軍并起,無終歲之計,饑則寇略,飽則棄余,瓦散流離,無敵直破者,不可勝數。袁紹之河北,軍人仰食桑葚。袁術之江、淮,取給蒲藏。民人相食,州里蕭條。公(指曹操)曰:“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食 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指漢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歲及募民屯甲許下,得谷百萬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谷。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屯田
﹀
靠近洛陽,位于天下之中
雖然東漢政權名存實亡,但在當時還有不少忠于漢室的士人,不然曹操也沒辦法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即使洛陽不能再做都城,曹操也不能將漢獻帝虜到自己的兗州大本營。
許昌在周朝作為一個諸侯國存在數百年,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中,使許昌人民形成了不畏強敵、保家衛國的精神氣節和家國觀念。而曹操遷都許昌之后,以東漢保護者自居,有利于許昌人民接受曹操,從而使曹魏政權能夠安心發展,不必擔心后院失火。
同時,曹操的野心并不僅僅是割據一方。他看中了許昌位于天下之中的優勢,希望以許昌為中心,奪取天下。
曹操遷都的第二年滅張繡,第三年滅李傕、呂布,第四年北渡黃河收河內,第五年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到了赤壁之戰前夕(208年),曹操已經基本統一北方。
招攬人才
東漢末年,汝、潁為名士之鄉。袁紹、袁術便是汝南人,當時的汝南也在袁術手中。許昌正為潁川下轄,因此曹操遷都于許昌有利于吸收潁川的人才、名士。
荀彧、戲志才、荀攸、郭嘉、陳群、棗祗等都是潁川人士,除了荀彧之外,其他的謀士全都是建安元年之后曹操在許昌招募而來。
郭嘉(右)
﹀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一代梟雄曹操逝世,曹丕繼位。同年,曹丕在洛陽逼迫漢獻帝禪位,并遷都于洛陽,建立曹魏政權,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同時也結束了許昌作為都城短暫的25年使命。
曹操病逝
﹀
曹操遷都許昌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最好的選擇,曹操在站穩腳跟之后,也并沒有放棄洛陽,而是重建洛陽,等到曹丕稱帝之后才有了遷都洛陽的可能。曹丕稱帝后,以“漢亡于許,魏昌于許”之意,改許縣為許昌,成為曹魏五都之一,許昌之名也沿用至今。
參考資料
簡述曹魏遷都許昌的原因及對許昌的治理 . 喬霞
漢末許昌地位的變遷 . 權家玉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