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按照中國的觀點,南海中包括四個群島,分別是:東沙、西沙、中沙(含黃巖島)和南沙群島。但嚴格地說,上述說法欠妥。
首先,所謂中沙根本不是群島,如果排除黃巖島,她甚至連一個島嶼都沒有,哪怕是在低潮位時,也沒有任何一塊巖石露出海平面,因此稱之為“中沙大環礁”更合適。筆者對名稱的計較是有原因的,因為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像這樣的暗礁是沒有主權歸屬之說的,或者說她是全世界所共有的,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從來沒有聽說有那個國家與我國爭奪中沙“群島”的主權。只有在一種情況下,可以說中沙“群島”屬于中國,那就是“九段線”內的整個海域都是中國的領海,不過,中國政府早已公開承認九段線內海域不具備領海性質,只是對國內民眾盡量避而不談。
當然,黃巖島的情況不同,她有巖礁露出水面,符合《公約》中對島嶼的定義,因此有主權歸屬問題。不過,黃巖島在地理上與中沙大環礁沒有任何關系,還是撇開單獨談為好。
其次,稱東沙為群島也不合適,因為她只有一個真正的島嶼,即東沙島(陸地面積約1.1平方公里,不算中間的瀉湖,見下圖),而其余是直徑約20公里的大環礁,但都沒于海平面之下。在民國政府時期,她就曾被稱為東沙島,而非群島,下文有地圖為證。目前該島由臺灣當局實際控制,主權屬于中國無爭議。
第三,稱西沙為群島是合適的,因為她共有22個島嶼,所有南海諸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永興島就位于群島的東北部,面積約2.2平方公里,島上建有跑道長度達2400米的機場(下圖),是我國在整個南海區域的行政和指揮中心。現在有關部門正在研究開發西沙群島旅游事宜,很快我們就有可能踏上這些美麗的海島了。
二、東沙島和西沙群島的主權問題
我國政府一直宣稱整個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但筆者對此持有異議,具體理由將在下文有關南沙群島的篇幅進行詳細的闡述,這里暫時略去不表。既然不是“自古以來”,那么我國是何時才擁有這些海島的主權的呢?
先說東沙島,她位于我國廣東汕尾市東南方向大約270公里處。
19世紀下半葉,實行了長達500多年的禁海令已在西方列強的槍炮之下被廢除了,于是我國沿海漁民終于又可以出海捕魚了。試想,500多年沒人捕魚了,當時的中國沿海完全是魚兒們的天堂,漁業資源之豐富是今天完全無法想象的。而除了海南島之外,東沙島就是離廣東沿岸最近的、也是唯一的海中島嶼了,其重要性和“受歡迎程度”自然不言而喻,我國漁民們在島上腌制魚類,修建了海神廟和祠堂等。按照國際上通用的領土主權“三要素”:1.發現、命名;2.開發、經營;3.管理、統治。中國漁民的上述活動具有經營開發的性質,雖談不上管理和統治,但已經可以寬泛地說東沙島屬于中國了。
1901年,一名叫西澤吉次的日本商人偶然登上了東沙島,發現島上覆蓋著厚厚的、富含磷的鳥糞,而磷是上好的肥料。于是,第二年,西澤就帶人上島挖掘鳥糞,然后運到臺灣販賣(當時臺灣已被日本占領),收獲頗豐。1907年6、7月間,西澤帶領一百多人再次登島,拆毀了海神廟,并搞起了基礎設施建設,修建碼頭,和蓄水池等(東沙島的井水不適合飲用),并豎立了日本的主權木碑。
1907年9月,晚清的兩江總督端方就得知此事,于是把情報電告兩廣總督張人駿,并強調此島“確是中國之地,不可置之不問”。 但根據大清外務部所提供的經緯度,“該處汪洋一片并無島嶼”。直到一年后(1908年),端方才從日本駐寧波領事的口中,套出了具體的經緯度,而此前所查的地點居然與此相差了6度緯度!
1909年3月,清政府開始與日本駐廣州領事賴川淺之進談判,日本外務省的態度是:日本從未對東沙島主張過主權,現在也沒有占領的意圖。再加上英國不希望看到日本的勢力進一步南擴,一直在暗中幫助清廷,如此一來,事情就好辦了。此后不久,經過談判后,日本同意了清政府對東沙島主權的主張。于是同年11月,清政府派出全副武裝的廣海艦登島,舉行了莊嚴的交接儀式,并正式升起了象征中國主權的黃龍旗,這是大清國第一次從列強手中收回了自己的領土。也就是說,中國政府對東沙島的正式管理和統治是從1909年開始的,從此以后,東沙島屬于中國再無爭議。
東沙島事件引起了廣東軍政高層對南海海島的關注。其中一個關鍵人物是廣東水師提督李準。他得悉海南三亞的榆林港東南大約300公里處,還有個群島,他主張應當立即前往考察,并宣誓主權,以免重蹈東沙島被人“無主荒地”強占的覆轍,他的計劃得到兩廣總督張人俊的大力支持。于是,他組建了一支179余人的考察隊,乘坐兩艘戰艦,琛航號和伏波號,于1909年5月19號從廣州起航,先到達了三亞的榆林港。由于清朝海軍從未去過西沙群島,當然也不知道其具體方位,于是請當地漁民帶路,于5月29日再度起錨南下,正式前往西沙群島。由于方位不熟,饒了彎路,花了近20個小時才到達西沙群島。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兩首軍艦馬力太小,被洋流帶偏了航道,因此才晚到。
李準以伏波號把第一座島嶼命名為“伏波島”,并在珊瑚石上刻下了“大清光緒三十三年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巡閱至此”的字樣,并豎立了若干塊石碑,正式宣示了中國對西沙群島的主權。
光緒三十三年即1907年,這與前文所述的1909年相矛盾,國內大部分文章據此推斷李準此次是第二次考察西沙群島,而1907年為第一次。筆者對此不敢茍同,理由如下:
1.
2. 根據兩廣總督張人駿與清朝外務部的電報往來,也證明1909年的航行為第一次。
3. 那塊寫有“光緒三十三年”的石刻早已不存在了,缺乏實物證據,它的來源如果只是《李準日記》中的記載,那有可能是李準由于筆誤把年份寫錯了。
筆者一直認為網上以訛傳訛的東西很多,要帶著有分析能力的頭腦去判斷,不要妄信。比如,凡是提到李準的文章,幾乎都說“李準這次巡海視察抵達了南沙群島,最遠還到了曾母暗沙附近”。但沒有一篇給出了相應的日記原文,而對航行中的奇聞異事,則能引用原文作為佐證。為什么會這樣?其實,琛航號和伏波號戰艦都曾在1884年的馬尾海戰中被法軍擊沉,因國庫空虛,在進行打撈和修復后繼續服役,說是兩艘破船也不為過。此次出發前就有人懷疑它們能否順利地航行到西沙群島,李準被迫還進行了加固維修,他怎么會想到再跑到距離西沙群島還有1500公里之遙的曾母暗沙呢?要知道,當時的清朝海軍連距廣東海岸僅200多公里的東沙島的坐標都不清楚,就更不會知道南沙群島中諸島的具體方位了,兩艘破船在茫茫大海中瞎轉悠,有意思嗎?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我國對東沙島和西沙群島的主權都起始于1909年。那么在此之前的狀況又如何呢?
1867年至1889年,英軍又到南沙群島,進行了測量。
1883年,德國曾對西沙、南沙群島進行調查測量,1909年李準登島時就曾看見德國人在珊瑚石和椰樹上的刻劃。
1908年,法國駐安南總督茹爾內向清政府發出照會,稱法屬安南擁有西沙及南沙群島的幾個主要島嶼的主權,清政府馬上給予了駁斥。
測量遠非擁有主權的充分條件,事實上,英國和德國也不曾宣稱擁有西沙和南沙群島的主權,反倒是法國的胃口很大。1884年,法軍在越南北部擊敗了清朝軍隊,取得了中法戰爭的勝利。同年5月,李鴻章與福祿諾代表中法兩國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款》,又稱《李福協定》,中國正式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法國人繼承了西方人對海洋的熱衷,二十幾年后就提出了對西沙和南沙群島在主權要求,這基本上就是對整個南海島嶼的主權要求。法國人也扯到“爺爺”輩,稱那些島上早在百余年前就有安南嘉隆王朝派員立下的界碑,但中國可以扯到更久遠之前,其實這些說辭都經不起犀利的詰問,因此筆者一向認為,這種“拼爺”的做法實在沒有多大意義,僅僅起到“壯膽”的作用而已。問題的關鍵是,清廷一口回絕了法國的要求,并在數月之后就派李準以官方的名義登島,公開、正式地宣示主權,而法方和其附屬國安南還只是停留在口頭階段。
筆者認為,1909年,李準的登島行動是全世界最早的、最高級別的對西沙群島的宣示主權行為,可以蓋過此前各國漁民的暫時登臨,以及英、德的低級別測量行為和法國的口頭表述,這也是滿清王朝對中國疆域的最后貢獻。雖然西沙群島后來一度被南越所占領,但在1974年,我國海軍又將其全部奪回。1992年我國正式公布了西沙群島是領海基線,其它國家船舶只有無害通過的權利(如無故停留就不屬于無害通過),否則我國有權進行驅逐。目前,除越南外,其它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或公開承認或默認我國對西沙群島的主權訴求,因此筆者的觀點是:西沙群島和東沙島一樣,兩者的主權都屬于中國(但不是自古以來),目前兩者均為我國所實際控制,屬于主權、治權雙無憂,越南的鼓噪就像夏天屋外的蛙叫聲,無礙睡眠。
但南沙群島的問題就復雜很多,下面,筆者力圖盡量以客觀、多角度地進行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結論。
(待續)
點評:上文為南海島礁屬于中國,提供了另類的證據,有利開闊視野。但說“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像這樣的暗礁是沒有主權歸屬之說”的論點,值得商榷。《公約》中沒有任何涉及島礁主權歸屬的條文,包括暗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