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的目標不應僅僅是為了解決老年人的看病問題。醫養結合的真正目標應該是給老年人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服務,引導老年人日常養成健康習慣;病時獲得方便、及時地治療;病后生活有尊嚴。從這個角度來說,醫養結合還任重道遠。
老人在康復治療師的帶領下做健腦操
什么才是醫養結合的內涵?
不久前,全國主流媒體踐行“四力”山東行來到泰安市泰山醫養中心。這是一家集生活護理、醫療康復、臨終關懷、科研實訓等功能為一體的公建養老服務機構,雖然還在試運營階段,卻已經成了當地老人向往的養老去處。
85歲的退休教師李甘娜是第一批入住這里的老人。從去年6月起,得知醫養中心即將建成,她就多次打來電話咨詢。為了能夠“眼見為實”,她還專門打車穿越整個市區實地考察。依山傍水的環境,舒適的內部設計,豐富的配套設施,讓李阿姨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里。
泰山醫養中心一期工程占地120畝,建筑總面積達6.4萬平方米,設計床位1000張,共有9棟單體樓。未來,中心的規劃床位將達到2000張,無論是整體規模,還是建成標準,在全國養老機構中都是首屈一指。
在這里住了半年,李阿姨認識了新朋友,還學會了彈鋼琴。為了豐富入住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醫養中心推出了“文化養老”,舉辦各種聯歡會、請來專業老師上音樂課、書畫課,讓老人們“老有所樂”。相比這些,最吸引李阿姨的是,這家醫養中心是由政府投資建設,是三甲醫院泰安市中心醫院的二級獨立法人單位。依托三甲醫院的資源優勢,醫養中心醫療部開設了急診、綜合內外科門診、康復科、老年科、五官科等多個門診科室,可以滿足老人的日常需要。而且,醫養中心還建有開放式ICU,為病情較重、需要長期照顧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好山好水、政府投資,還有三甲醫院提供支持,這家醫養中心堪稱是醫養結合的一個理想樣本。
然而,醫養結合,關鍵是一個“合”字。醫養結合,不僅僅是物理結合,還需要形成體制機制、參與力量、科技支持等多種合力。
還應該看到的是,醫養結合的“醫”的內涵不僅是醫療,還是大衛生、大健康的概念,重點是長期照護。醫養結合的本質,是服務的結合。
養老社區需要什么樣的醫院?
把目光放回北京,在“醫養結合”的實踐中,也有許多可圈可點的范例。泰康之家醫養社區通過“一家社區、一家醫院”的形式,在全國布局了15家養老社區,并都配建有康復醫院,以此來實現醫療與養老的緊密結合。
養老社區配建醫院很容易理解,但為什么要建康復醫院?泰康之家燕園社區負責人葛明介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技術的進步和人口老齡化,我國的疾病譜系正逐步改變,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正逐年上升,尤其是在老年群體中發病率更高。因此,要從“以疾病治療為核心”向“以健康為核心”的服務模式轉變。
他指出,養老社區需要的是覆蓋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健康服務。具體來說,一是把康復的現代醫學和中醫的傳統醫學運用到活力生活和長期照護的各個階段;二是有好的醫療急救保障和有效轉診;三是有針對老年常見病和慢性病的健康管理體系。
據了解,泰康燕園康復醫院采用國際標準,以康復醫學和老年醫學為重點學科,設置康復醫學中心、老年醫學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針對老年慢性病人群,他們通過規范診療、膳食干預、運動干預、健康教育、健康監測等,實現對慢性病的管理。
除此之外,針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這一特殊慢性病老年群體,照護團隊按照國際失智分期護理的概念,制定分級照護計劃,根據老人的殘存能力,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最大化地保障失智老人及家屬的生活品質。
需要看到的是,醫養結合并不是只有配建醫院一種形式。葛明介紹,養老機構還可以通過“醫養合作”的形式,與周邊的醫療機構開展合作,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明確雙方責任,建立可持續的運行機制和服務模式。比如,醫院為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提供醫療、護理、保健等服務,建立康復病床、雙向轉診、急診急救等醫療綠色通道,確保患病老人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
中小機構可否向醫院“借醫生”?
相比大型的養老機構,中小機構的醫養結合更應當引起關注。
石景山春暉頤老年公寓是一家擁有220張床位的養老機構。作為一家中等規模的養老院,五里坨街道的養老照料中心也設在這里。在護理人員悉心的照顧下,老人已經適應了這里的生活,就連過年也不愿意回家。
88歲的高文哲老人在老年公寓住了三年。老人的房間里有從家里搬來的衣柜、書桌,茶幾上整整齊齊地放著一摞報紙,還擺著一盆插花,儼然是個溫馨的小家。“這里環境好,空氣好,你看旁邊就是山?!备甙⒁陶f,她一天能走八千步,平時做做手工、打打臺球,充實得很?!拔磥磉@里可能要建一座三甲醫院,這樣就更方便了?!?/p>
高阿姨說,她最認可的,是這里的工作人員認真負責。她說,住在這里的老人大多都有慢性病,每天都要吃藥。但是,有的老人因為身體原因,經常忘了劑量。所以,老人的藥品都是由護士站統一管理,每天按時按量發放。
在春暉頤老年公寓,醫藥柜占了護士站的大半個墻面,老人們的藥品被分裝成一個個小盒,上面標注了名字、房間號。此外,每個樓層還有一個值班室,通過“養護看護系統”,護理人員能夠隨時看到老人的情況。養老公寓負責人閆景介紹,他們與周邊的一家醫院合作,每周都會有醫生來為老人做針灸。每年,社區醫院的醫生還會為老人做體檢。
“老人選擇養老機構都很在意醫養結合?!遍Z景介紹,住在這里的將近160位老人平均年齡都在80歲以上,而且相當一部分是失能失智老人,醫療方面的需求非常強烈。她坦言,養老公寓的護士只能處理些小問題,一旦老人突發疾病,就需要送到首鋼醫院或者京煤集團總醫院。甚至連老人更換尿管,都必須要到醫院去做。
“申請醫療資質并不難,難的是如何維持。”她表示,沒有醫生很不方便,有老人曾要求設置醫生崗位。但是對于中小機構而言,如果設置了獨立的醫務室、藥房,就會面臨工作量小的尷尬境地。
“老人都怕病。但只要有醫生在,老人也就安心了。”閆景說,與中小機構自辦醫務室相比,她更希望能夠與醫院建立合作關系,由醫院派專業的醫療團隊進駐,這樣既能減輕養老機構的壓力,又能滿足老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