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種場,是啟蒙民眾之重要機關。——古德
鳳凰山下,博物通達。紹興上虞博物館異地新建工程選址于風景優美的鳳凰山下,集陳列展覽、教育服務、藏品保護等功能為一體,融清山秀水于一身。此次新建,必將成為城市的新熱點和文化的新核心。
鳥瞰圖
總平面圖
方案生成
紹興上虞博物館新館選址,北鄰孝德廣場,東靠曹娥廟,西朝大面積具有開闊景觀視野的自然水系,西北部為鳳凰山,環境優良。本項目力求內容與形式、技術與藝術、物質與精神的高度統一,突出博物館城市文化高地的地位,弘揚舜帝、曹娥孝德文化的精髓,體現上虞越窯青瓷考古成果之菁華。
曹娥孝德——和諧與再造
基地東側的曹娥廟始建于東漢元嘉元年,早年又叫靈孝廟、孝女廟,是為彰揚東漢上虞孝女曹娥之孝德而建的一處紀念性建筑。整體建筑規模恢宏、布局嚴謹,以雕刻、楹聯、壁畫、書法 “四絕”飲譽海內外,被世人稱作“江南第一廟”。新建博物館力圖通過再現“土木之像”、“土木之情”表達后人對孝女曹娥的敬意。隔河相望,新館主要體量的軸線充分尊重曹娥廟貫穿東西的建筑主軸,與之平行相對。既完成了建筑布局上的融合再造,也讓新館成為這個歷史建筑軸線上的延續再生。在建筑的空間形態上也延續了曹娥廟中庭院落的串聯特性,達到了沿河兩側建筑城市肌理及密度的和諧統一。
鳥瞰圖
四水歸堂——文化與造景
新館充分融合了江南水鄉“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與環境觀。建筑實體與孝德廣場“虛”“實”互存,建筑天際線平緩穩重,形體與空間沉靜融合,外部的凝重與內部的虛空共存,古典軸線與非對稱空間組織融合,光與空間交織,傳達出江南建筑四水歸堂的意向。
鳥瞰圖
越窯青瓷——歷史與肌理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唐代陸龜蒙一詩充分體現了越窯青瓷青碧、晶瑩、潤澤,如寧靜湖水一般的特性。在新館的設計上用略帶肌理的石材立面隱喻越窯青瓷釉色青翠瑩潤的特性,豎向的格柵肌理則似青瓷器的水草劃花裝飾,線條流暢簡潔,纖細生動。不同于現代建筑經典語言的方式,在近似沒有手法的狀態中讓材料語言成為建筑的空間語言主體。
透視圖
越窯遺址——體驗與重現
結合新館主體體量矩形穿插和平面規整的特性,我們將平面九宮格化,居中設置景觀中庭空間,大小不一的展廳環抱布置,開創性的設置外廊體系的參展流線,重現了越窯遺址高低錯落的流線體系。
環形外廊的外墻設置大小不一,不同朝向的開窗,可以更好地框選和捕捉歷史場景,同時也更好的融合了周邊景觀,實現景區、歷史遺跡、周邊景觀與廣場的圖像與人移步互動,“窺見–窺不見–消失–顯露–全部呈現”,正是目寄心期、步移景異的造園手法。
透視圖
平面布置
新館三大功能區為:陳列展覽與教育服務區、藏品保護區及后勤行政辦公區。建筑各部分功能順應地形合理布置,流線清晰。
建筑上兩個體量的穿插不僅是建筑造型的需求,同時也合理的界定了博物館“內” “外”兩個功能分區。我們將陳列展覽與教育服務區設置在了上部臨近入口及景區廣場的體量內,將藏品保護、辦公等功能區設置在了南側降低且內向性更強的體量內。
在垂直功能布置上,新館整體分為地上二層與地下一層,地下主要為機動車停車庫和設備用房。一層平面北側布置越窯青瓷展廳、臨時展覽和報告廳等公共服務用房,組成博物館公共開放區;二層平面北側布置展覽序列、行政辦公區和后勤;配套庫房及辦公均布置在一二層南側。
結語
傳承上虞歷史文脈,融合現代綠色設計理念,石材與幕墻互映,配以極富韻律的豎向建筑元素,立面典雅大方,彰顯厚重的文化歷史底蘊。體量的大塊穿插及中庭空間的錯落使用,讓整體建筑即有歷史風韻又有現代質感。
山水相融、文脈豐潤,匠心打造的上虞博物館會成為時光寶藏的絕佳棲身處。
項目概覽
項目名稱:博物館異地新建工程設計方案設計
項目位置:紹興上虞市
建筑面積:17000m2
項目總投資:2.2787億元
中標單位:浙江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第三建筑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