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要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維度進行考量。
宏觀維度是考量在哪個國家,哪座城市買房。
中觀維度是考量在一座城市里的哪個區域或板塊買房。
微觀維度是考量在這個特定區域里,具體買哪個小區,以及樓層、面積、房型,還有房貸、稅費等最細微的問題。
每個人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越是細微的問題,越是需要個性化的綜合理財規劃,這類問題很難用一篇大而全的文章講透徹,所以微觀維度力哥很少寫文章,更多的是私下回答會員一對一的買房咨詢。
我寫的最多的買房文章,都是宏觀層面的,因為所有讀者都適用。
今天想寫寫中觀層面如何考察。
自住性購房,首先考慮的是你自己喜不喜歡,住的舒不舒服;
投資性購房,首先考慮的大多數人喜不喜歡,你又不住,自己再喜歡又有毛用?
去年帶團去泰國考察樓市,有些女客戶看到一套樣板房裝修很符合自己的口味,就說我愛死這房子了,趕快買買買。這個思考角度就錯了,因為這房子以后又不是你住,你得想別人會不會愿意買你這房子。
這就需要對人性的普遍認知或者叫底層需求進行考察。
我覺得在買房這件事上,人性最底層的需求就是一個字——懶。
人是生活在三維空間里的,從A點移動到B點,需要付出剛性的時間、金錢和體力成本,其中最寶貴的是時間成本。
因為我們的人生就是由一段連續的時間構成的,假如你家在A點,而上班、買菜、逛街、看病、運動、送孩子上學的B點卻距離很遠,每天必須花上好多時間往返于AB兩點,把時間花費在這種無意義的交通上,意味著慢性自殺,完全違背人的天性。
所以最好的房子,也就是需求最大的房子,一定最符合人性對懶惰的需求。
小區里就有大花園,出門就有植物園,拐個彎就能面對寬闊的江面,能呼吸到最新鮮的空氣。
左手是最好的幼兒園,右手是最好的小學,馬路對面是三甲醫院,轉手就有大賣場和電影院,B2層還有地鐵直達…
這樣的房子,是不是特別有吸引力呢?
因為住在這種房子里,你可以用最短的時間抵達這些為你提供剛需服務的場景,所以才會那么搶手。
當然,樣樣條件都很優秀的房子,往往價格也很“優秀”。這就是為什么距離地鐵站步行5分鐘的房子,和步行15分鐘的房子,價格就會差一大截。
那些有錢人,就更愿意多花點錢來買時間(生命),囊中羞澀的人,則更愿意多花點時間(生命)來換取更便宜的房子。
都說富人的時間比窮人更值錢,這話聽著沒錯吧?同樣勞動一個小時,富人能比窮人創造更多的財富。
但如果說富人的生命比窮人的生命更值錢,就會遭遇倫理挑戰,被人討伐。
可仔細想想,這話沒毛病。
這個道理不難理解,但更多人關心的是,如何以時間換空間(房價),用相對少的錢,買那些未來有更大升值潛力的房子。
也就是有些地段,現在各方面條件都還不成熟,所以房價還不高,但我預期未來的發展會很好,所以先埋伏下去,坐等價值發現。
在股市投資中,這就叫挖掘潛力股。
但并不是每個潛力股都能最終兌現潛力,所以這種房產投資,也要冒相對更大的風險。
不過有幾條屢試不爽的技巧,可以幫我們降低此類投資的風險。
一是沿著未來的地鐵站點選房。
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明白,地鐵通車前后,往往周邊房價都會漲一波。
二是沿著江河湖海選房。
大城市的人口密度越來越高,高層建筑勢必越來越密集,生活在放眼望去,到處都是鋼筋混凝土構建的城市森林里,其實人的心情并不會特別好,但江河湖海上沒法造房子,如果你從陽臺看出去,是一片一覽無余的江河湖海,可謂極目楚天舒,心情自然很好。
但這個道理,很多人也知道,你看上海陸家嘴濱江或深圳后海灣一帶的江景海景房,價格都死貴死貴的。
上海陸家嘴
但也有一些還沒完全開發出來的江河湖海邊上的房子,其獨特價值還沒被大眾所認知,就容易形成價格洼地。
比如10年前的上海南徐匯濱江板塊,各種配套設施都還不完善,但如果有遠見的話,就知道上海未來浦江兩岸延伸段的一線江景房,一定會很受歡迎。
徐匯濱江
注意,我說的是中心城市里還沒被意識到的江河湖海景房,而不是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那些江河湖海景房。
江河湖海到處都是,這些自然資源本身并不稀缺,只有大城市里的江河湖海,才是真正眾人追捧的香餑餑。
三是沿著市政府搬遷的方向選房。
很多城市的地方政府在產業升級、騰籠換鳥、改造城市面貌時,遇到的最棘手難題,就是老城區這塊硬骨頭太難啃。
因為大量歷史遺留問題,老城區的改建會很吃力,成本很高,阻力很大,規劃限制很多。所以深圳和浦東的發展奇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那里原本就是一片農田,可以從零開始,高標準高起點做全盤規劃。
算一筆賬就知道了,與其在老城區里事倍功半地搗鼓,還不如在市郊另起爐灶,給城市發展打開一片新天空,這就是遍地開花的新城新區的由來。
但是鳥不拉稀的新城,往往需要政府去推動,所以很多市政府就會主動搬遷到高大上的新城區,從而帶動企事業單位也一起搬過去,新城的人氣就是這樣一點點起來的。
但還是基于人性對懶惰的強烈需求,新城區的中心和已經建成的老城區邊緣,不能離太遠,我覺得10公里就是極限了。
如果有地鐵相連,在新城區上班,老城區生活,或者房子買到新城區,白天還是回老城區上班,10公里的距離,很多人都能接受。但如果要差了二三十公里,中間全是鳥不拉稀的農田,很多人就會受不了漫長的通勤時間,老城資源對新城的輻射力度,就會差很多。
在改革開放之初,北京和上海的城區面積其實都很小,和民國時代沒多大變化,所以當時距離天安門正好10公里的望京和距離人民廣場也是正好10公里的古北都快速發展起來了,這兩個地方當時都是郊區,但距離市中心不算太遠,又正好位于機場到市區的必經之路上。
可當城市自身體量不斷變大,需要進一步向外拓展時,距離天安門將近20公里的西北旺軟件園也發展起來了,雖然已經在五環外,但距離當時的北京城區邊界只有5公里,再往外跨一步就到了,就很容易把北京的現成資源引導過來。
其發展路徑是中關村(西北四環內)-五道口(西北五環內)-西二旗-西北旺(西北五環外)。
北京發展路徑
現在西北旺的發展也基本飽和了,所以繼續往西北方向的永豐發展互聯網高科技產業,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了。
你別看現在西北旺那邊雖然生活設施還不如望京成熟,乍一看那些小飯店小賓館有點low,但因為已經聚集了大量互聯網企業,提供了大量高薪工作崗位,這些碼農基于懶惰的人性,也會希望在這附近安家,所以這一帶的生活娛樂設施也會不斷完善,未來教育和醫療資源同樣會慢慢傾斜過來。
可同樣在五環外,為啥東南五環外的亦莊相對就沒發展那么好呢?
也是因為歷史原因,北京歷來北富南窮,南五環內的發展不如西北五環內發展得好,所以亦莊在吸收北京中心城區資源時,就有點力不從心。
上海浦東的開發也遵循這一邏輯。
和浦西只有一江之隔,所以上世紀90年代,浦東沿江地區最快發展起來,然后再不斷往東南方向拓展,發展路徑是陸家嘴—>花木—>張江—>黃樓(迪士尼),一點點把農田給征服的。
浦東發展路徑
當年把浦東機場造在離市區超級遠的東海邊,現在看來非常有遠見,既給浦東的城市空間拓展預留了充足的余地,又避免了飛機起落擾民問題,同時還給機場本身的后續擴展預留了充足的空間,使浦東機場未來有可能發展成全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機場。
但上海也有規劃設計太過超前的“敗筆”,那就是臨港新城。距離中心城區超過40公里,一路上都是農田,在把市區的資源、資產和人口導流過去的時候,就顯得事倍功半,力不從心。
深圳也一樣,從最接近香港的羅湖開始發展,一路向西,到福田、再到南山,一直到海沒路走了,再往北到寶安、光明,現在又在進一步外溢到東莞臨深片區。
深圳發展路徑
深圳最大的優勢就是整個城市都是在短短40年時間里從零開始快速長出來的,沒有歷史包袱,所以深圳的城市布局相比北上廣更合理。
但深圳最大的弱點也正是由于城市發育太快,導致土地嚴重緊缺。
所以你要問我對深汕特別合作區怎么看,我是持保留態度的,深圳資源對惠州的外溢輻射才剛剛起來,哪能一下子就跳過碩大的惠州,直接跑汕尾去呢?
這個道理,我在以前分析雄安新區的時候也多次提到過。
在所有新區新城中,我覺得廣州珠江新城是非常成功的一個典范,既把廣州的老城區和新城區進行了明顯的功能區分,又和老城區有機統一,形成一個完整的毫無隔離感的廣州城。無論是整體規劃還是經濟表現,天河區不僅在廣州獨占鰲頭,放眼全球也極具競爭力,珠江新城+金融城不僅現在,未來30年甚至50年,恐怕也依然會是廣州的城市中心,這和深圳的多中心城市格局完全不同。
廣州珠江新城
在二線城市里,像成都天府新區,南京江北新區,杭州江東新區、鄭州鄭東新區、武漢東湖新區都是沿著現有主城區已經擴展到的邊緣地帶,繼續向外延伸出去,所以逐漸和主城區連成一體,成為新的城市中心是必然的。
相反,城市現在其實還沒發展到那么大,就在離市區太過遙遠的地方完全另起爐灶建一個新城,這就很尷尬了。
我之前文章提到過的天津濱海新區就是典型。
還有寧波杭州灣新區也是如此,在距離寧波主城區邊緣40公里開外的杭州灣邊上打造一個新城市。雖然政府設計的出發點很好,打造又一個“大灣區”,和西岸的杭州,北岸的上海遙相呼應,互為犄角,但問題是這地方兩頭不著調——寧波的資源輸送過來的成本很高,而新區對岸的犄角,其實并非上海,而是嘉興,距離上海主城區還有十萬八千里,上海的資源根本輻射不過來。
寧波杭州灣新區
記住,所謂“發展”,是“先發后展”。
對個人來說,“發”就是先得把中小學的基礎教育打扎實了,“展”就是到了大學階段,開始對某些專業進行深入研究。進入職場后也是如此,先要把基本功打扎實了(“發”),再尋找自己最感興趣和最擅長的細分領域重點突破,獲得成就(“展”)。
對城市來說,“發”就是以城市最初的原點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擴張,形成一個規模上能稱之為“城市”的建筑聚集區,而“展”則是在城市已經形成基本面貌的基礎上,人為對某一個方向進行定向突破,伸展城市半徑。
像1990年的上海,在進一步“展”的戰略抉擇上,最終在往南北兩翼(閔行、寶山)重點突破和往東(浦東)另起爐灶之間, 選擇了后者。
現在這些新城新區,其實都是希望城市能進一步“展”,但“展”離不開“發”,否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最后說個段子。
我家附近步行10分鐘的地方,有一個5A級寫字樓,每次力嫂和我散步經過,她都會YY:“如果以后在這里上班就好了”。
正所謂“錢多事少離家近”,堪稱職場人追求的終極夢想。
劃重點:“離家近”。
投資就是投人性,理解人,你才能理解賺錢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