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互聯網時代,普通用戶在平臺面前基本就是“裸奔”。在我們用GPS、連Wi-Fi、各種APP,享受著大數據時代便利的同時,騷擾電話、詐騙短信、精準到恐怖的推送,也讓你承擔著隱私信息泄露所帶來的風險。
很多人在使用手機APP的時候,并不是十分在意權限獲取的,等到自己收到一些莫名的電話騷擾之后,才忽然反應過來,自己的信息很有可能被這些軟件所“出賣”了。
安裝一款軟件時跳出權限請求的彈窗,的確讓我們心煩,但G探長請你不要急著點允許,應該先判定是否在你的接受范圍內。
用戶隱私裸奔,大數據殺熟
在大數據的算法面前,我們的生活軌跡毫無秘密可言。網友甚至打比方說,用了安卓機,等于是把衣服扒光給別人看,毫無隱私可言。新聞APP要“看”用戶短信,聽歌APP要“開”用戶相機,看書APP要“查”用戶通訊錄,這些隱私信息與APP提供的服務無關,為何還要強行收集?
答案心照不宣,搜集的數據越多,營銷價值就越大。當我們每次安裝APP時都會彈出對話框,告知你該APP要獲取哪些權限,如獲得讀取通訊錄、電話、地理位置等,下面這3個關鍵權限建議用戶要謹慎思考后再通過。
很多APP都美其名曰是完善用戶畫像,但是獲取權限后會給自己和朋友推送各種營銷廣告信息。通訊錄和短信這個權限一般是像微信、支付寶這種有社交屬性的APP才會用到的,如果是其他的應用,建議盡量避免開啟這個權限。
當我們點外賣、打車和使用一些地圖APP時都要用到位置信息權限,這一類的APP需要知道我們精準位置才能提供服務。如果是別有用心的流浪軟件,一旦獲取到我們常去的位置信息會加以利用,甚至可以推測出我們的家庭地址和生活習慣。
第一款升降式的手機vivo NEX發布不久后,成了網友口中的“流氓軟件鑒別神器”。因為有的用戶發現,用一些軟件的時候,這個攝像頭會突然默默升起,又默默縮回去,實力演繹了何為暗中觀察。所以,對于位置安裝來源不明的應用,最好還是不要通過相機以及錄音權限。
簡而言之,用戶在安裝和使用軟件的時候,看準手機上獲取權限的提示,看看一些功能是不是這個軟件必要的。
#G探長#寫在最后:科技創新,是為了助力人的發展。在大數據時代,完全拒絕提供任何個人信息不太現實。個人與企業能做的,是在個人生活、商業利益和社會治理之間盡可能地尋求平衡,使信息交換過程變得更可控,以提高個人幸福感并造福于社會。大家還遇到過哪些奇葩權限獲取行為?可以在評論區進行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