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葉燮論韓愈詩的歷史地位時說:
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為鼻祖。宋之蘇、梅、歐、蘇、王、黃,皆愈為之發其端,可謂極盛。”(《原詩》
韓愈的“力大、思雄”不僅見于其文采和思想,更在于他的敢作敢為,頗有點像大明王朝時打爛了屁股也要爭一爭大禮議的楊慎等人。
我們先從他冒死反對迎佛骨的事件中,了解一下他的戰斗力。
韓愈曾有一首七言律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早晨我寫了封奏疏給皇帝,晚上登上了遙遠的潮州被貶之路。我不顧安危想為國家社稷鏟除這些錯誤,哪里會考慮自己的前途和命運。面對高聳入云的秦嶺忍不住思念我的家人,馬兒也在飄滿大雪的藍關不肯向前。我知道你韓湘來此何意,是不是等著收我的尸骨呀。
韓愈準備除掉什么“弊事”呢?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憲宗派人到鳳翔法門寺迎接佛骨舍利,入宮供奉三日 。但韓愈認為大不妥,對于此事批評有一點點尖刻:
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惟梁武帝(28)三度舍身施佛....其后竟為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論佛骨表 》)
韓愈說,沒有佛的時候,前代的帝王都很長壽,有了佛法以后,漢明帝在位才十八年。后來的皇帝幾乎都不長壽,只有梁武帝活得時間長點,可惜不得好死,國破人亡。
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鳳翔.......然百姓愚冥........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枯朽之骨,兇穢之馀,豈宜令入宮禁?(《論佛骨表 》)
韓愈又說,佛本是一個外國人,跟咱們言語不通,不知君臣大義(他懂個p呀)。而且一個枯朽的骨頭迎入宮內是不是不太吉利。百姓受到影響,也難免做出傷風敗俗之事,貽笑四方,這可不是小事呀。
看完韓愈的《論佛骨表 》,且不論是非,只看這咄咄逼人的言辭估計唐憲宗也接受不了。以至于唐憲宗差點一怒之下斬了韓愈。
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出,韓愈的筆下有一把小刀,很容易出手傷人。
回頭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這首詩的時候,會發現結尾處”好收吾骨瘴江邊“充滿了激憤。相比較而言,蘇軾則更加曠達,東坡先生面對這一切時,說的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1、坎坷的身世
從韓愈反對迎論佛的事情可以看出他不同凡響的戰斗力,其實韓愈很早就能看出與他人不同的韌性和進取精神了。
韓愈(768年—824年 )三歲時,其父韓仲卿逝世。韓愈跟隨哥哥韓會生活,沒想到13歲時也哥哥去世了。寡嫂鄭氏算是韓愈的第一個貴人,此后韓愈隨鄭氏避亂宣城,由嫂子照顧長大成人。19歲時,韓愈準備去長安投奔族兄韓弇,沒想到韓弇出使死于吐蕃人手里。
年輕的韓愈就在靠山山倒、靠人人跑的環境中漸漸獨立長大。
在長安時,韓愈遇到了自己的第二個貴人:馬燧。因為感激他的照顧,韓愈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貓相乳說》:
貓有生子同日者,其一母死焉。有二子飲于死母,其鳴甚哀。其一方乳其子,若聞之,起而聽之,走而救之。銜其一置于其棲,又往如之,反而乳之,若其子然。
兩年后,21歲的幸運的韓愈,終于得到了科舉的機會。
2、屢戰屢敗的考生
韓愈第一次參加進士科舉是貞元五年(789年),落第,然后第二年又參加,又落第,第三年又參加,還落第。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第四次參加,終于進士及第。
但是唐朝的進士并不能馬上有官作。
登進士第的第二年,也就是貞元九年(793年),他參加了吏部的博學宏詞科考試,失敗;貞元十年,再次參加,又失敗;貞元十一年(795年),又參加,還是失敗。
但韓愈不是那種甘于失敗的人,期間三次給宰相上書, 從這三封信中可以看出韓愈的語氣越來越重,戰斗力越來越強。
3、三封信懟宰相
韓愈寫給宰相的第二封信,就有點火藥味道了:
或謂愈:“子言則然矣,宰相則知子矣,如時不可何?”愈竊謂之不知言者,誠其材能不足當吾賢相之舉耳。若所謂時者,固在上位者之為耳,非天之所為也。前五六年時,宰相薦聞,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與今豈異時哉?
韓愈說,有人講我的時機不到,我可不這樣認為,那是他的才能不配讓宰相舉薦。什么是時機?時機是身處高位的人所創造的,并不是上天安排的。以前宰相還能從布衣百姓中選拔人才,和今天有什么不一樣嗎?
韓愈第三封寫到:
愈聞周公之為輔相,其急于見賢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發。天下之賢才皆已舉用.....
今閣下為輔相亦近耳。天下之賢才豈盡舉用?奸邪讒佞欺負之徒豈盡除去?四海豈盡無虞?九夷、八蠻之在荒服之外者豈盡賓貢?天災時變、昆蟲草木之妖豈盡銷息?天下之所謂禮、樂、刑、政教化之具豈盡修理.......今雖不能如周公吐哺握發,亦宜引而進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余日矣。書再上,而志不得通。《后廿九日復上宰相書》
第三遍不再自訴困窮、苦求哀憐 。直接把宰相和周公相對比, 你作為宰相 ,天下的賢才都推舉了嗎?奸佞之徒都除掉嗎?天下太平了嗎?遠方異族都來朝貢了嗎.........你雖然不能像周公那樣吐食、握發,但也應該干點人事吧?不應該不予理睬吧?我已經等了你四十多天了,寫了三封信,你也不搭理我......
估計宰相看到這幾封信后氣得夠嗆,干脆一個辦法,置之不理。貞元十一年的宰相有賈耽、盧邁、趙憬三位,不知道韓愈當時寫給了哪位宰相。據歷史記載,其中的一位宰相趙憬第二年就去世了。
考試失意,宰相不理,戰斗力再強,韓愈也無可奈何。不久韓愈遇到了自己的第三個貴人:宣武節度使董晉。董晉在789-793年擔任過宰相,在韓愈發飆寫信罵人的時候,董晉早就去汴州作宣武節度使了。
貞元12年(796年)7月,韓愈因為受宣武節度使董晉推薦,出任觀察推官在汴州任職。797年,孟郊寄寓汴州,二人成為忘年之交,這期間孟郊介紹張籍和韓愈相識。在韓愈的幫助下,張籍得以第二年進士及第,并成為了韓愈的弟子。
韓愈有一首著名的古風就是寫給張籍的,題目就是《調張籍》,這首詩的背后也有一個故事。有一段時間,詩壇出現了褒貶李白杜甫的風潮,其中元稹、白居易的看法影響最大。
1、元稹評價李不如杜
元稹非常推崇杜詩,他在《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寫到:
時山東人李白,亦以文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予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元稹評價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的風格,以及杜甫樂府詩歌的水平與杜甫不相上下,但是“排比聲韻、屬對律切”等格律詩的表現不如杜甫:“李尚不能歷其藩翰”,而且“況堂奧乎!”
2、白居易評價李白 風雅比興十無一焉
元稹褒杜貶李,而白居易似乎對二者都不甚感冒,他在《與元九書》中寫到:
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余首。至于貫穿古今,覙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于李焉。然撮其《新安》、《石壕》、《潼關吏》、《蘆子關》、《花門》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十三四。杜尚如此,況不迨杜者乎?
白居易說李白的“風雅比興,十無一焉”。尋找李白風雅比興的佳作,十篇找不到一篇。
又說杜甫的格律詩盡工盡善,比李白強。但是,杜甫僅僅《新安》、《石壕》等詩歌以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入得了自己的法眼,但是十篇中也不多三四篇而已。
白居易最得意自己的諷諭詩, 但是讀者卻只喜歡《長恨歌》這樣的作品。他說時人重視的,正是我白居易所輕視的。看到我的諷喻詩的人,才應該理解我的“道”,我的道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因為白居易喜歡杜甫現實主義的作品,而李白這種浪漫主義詩人,反映現實的作品“十無一焉”。因此白居易對李白和杜甫有以上的評價。
3、韓愈懟人不客氣
據說元稹的評價惹惱了韓愈, 宋代詩人周紫芝《竹坡詩話》說 :
元微之作李杜優劣論,謂太白不能窺杜甫之籓蘺,況堂奧乎?唐人未嘗有此論,而稹始為之。至退之云:“李杜文章在……那用故謗傷”,則不復為優劣矣。
李杜文章在,出于韓愈的《調張籍》: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舉頸遙相望。
夜夢多見之,晝思反微茫。徒觀斧鑿痕,不矚治水航。
想當施手時,巨刃磨天揚。垠崖劃崩豁,乾坤擺雷硠。
惟此兩夫子,家居率荒涼。帝欲長吟哦,故遣起且僵。
..........略
顧語地上友,經營無太忙。乞君飛霞佩,與我高頡頏。
對于李白杜甫的詩,韓愈用了一連串的比喻褒揚,但是聰明的韓愈并沒有比較二人的區別,當然也沒有區分二人的優劣,只是贊揚道: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但是韓愈批評起元稹來,可以說毫不留情,你們有什么資格評價李白杜甫呢,真是自不量力: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這有點像當年杜甫維護”初唐四杰“而批評當時的人: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究竟韓愈是不是針對元稹、白居易無所謂,但是元白二人看到這首詩后,估計心里不一定舒服。
這里所說韓愈詩中的戰斗力,不是他懟人的本事,而是駕馭文字的本領。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評價韓愈說:
退之筆力,無施不可...
而余獨愛其工于用韻也。蓋其得韻寬,則波瀾橫溢,泛入傍韻,乍還乍離,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類是也。得韻窄則不復傍出,而因難見巧,愈險愈奇,如
《病中贈張十八》之類是也。《六一詩話》
喜歡作詩的人,應該更容易理解歐陽修是什么意思。韓愈這個人很怪,作詩的時候,如果用寬韻就常常用鄰韻通押。例如《此日足可惜》:
此日足可惜,此樽何可辭。人生信浮寓,老境將安之。
念昔青衿歲,九七殊未知。忽忽俯仰間,復見趨庭兒。
名系冗從籍,顧亦胡能為。撫此多病軀,敢有黃發期。
每虞斃奔走,明哲永見嗤。後日賣刀劍,買牛耕故陂。
不憚力作勤,農事有閑時。慨想無心子,清言真我師。
平水韻的支韻,在唐韻中分三個韻部:支、脂、之。
但是韓愈遇到窄韻的時候,偏一韻到底,只用一個韻部。例如《病中贈張十八》,這首詩用的是江韻,平水韻的”江“韻與唐韻一樣,這個韻部的字很少。我們作八句的五七律時都常常注意避免用江韻,但是《病中贈張十八》足足44句,用了22個”江“韻中的韻字。
中虛得暴下,避冷臥北窗。不蹋曉鼓朝,安眠聽逢逢。
籍也處閭里,抱能未施邦。文章自娛戲,金石日擊撞。
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談舌久不掉,非君亮誰雙。
扶幾導之言,曲節初摐摐。半途喜開鑿,派別失大江。
吾欲盈其氣,不令見麾幢。牛羊滿田野,解旆束空杠。
傾尊與斟酌,四壁堆罌缸。玄帷隔雪風,照爐釘明釭。
夜闌縱捭闔,哆口疏眉厖。勢侔高陽翁,坐約齊橫降。
連日挾所有,形軀頓胮肛。將歸乃徐謂,子言得無哤。
回軍與角逐,斫樹收窮龐。雌聲吐款要,酒壺綴羊腔。
君乃昆侖渠,籍乃嶺頭瀧。譬如蟻蛭微,詎可陵崆?。
幸愿終賜之,斬拔枿與樁。從此識歸處,東流水淙淙。
后面歐陽修還有一段話:
余嘗與圣俞論此,以謂譬如善馭良馬者,通衢廣陌,縱橫馳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蟻封,疾徐中節,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六一詩話》
歐陽修說,我和梅堯臣談論韓愈的”筆力“時,說韓愈作詩又如善于騎馬的人,陽光大道他能縱橫馳騁。狹窄拐彎的小胡同里,他能快慢適中不會跌倒,這是作詩的最高境界了。
韓愈的作品中,古體詩遠遠多于近體詩,《甌北詩話》評價說:
昌黎詩中律詩最少,五律尚有長篇及與同人唱和之作,七律則全集僅十二首,蓋才力雄厚,惟古詩足以恣其馳驟。一束于格式聲病,即難展其所長,故不肯多作。
趙翼(甌北詩話作者)認為韓愈像李白一樣,不愿意”束于格式聲病“,所以不肯多做律詩。這一點,當時的李賀也是如此。
韓愈終于在第四次博學鴻詞科通過了考試,開始了他浮沉不定的仕宦生涯。韓愈就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強,遇挫越勇。
他的戰斗精神,不僅僅是靠詩文懟人。韓愈在文學方面達到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峰同時,他在從政生涯中也取得了卓越的功績。
元和十二年(817年),韓愈跟隨裴度、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定了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的叛亂;長慶二年(822年),作為兵部侍郎的韓愈擔任宣慰使,冒著生命危險前往鎮州,單槍匹馬靠一張嘴平定了鎮州兵變。要知道,當年顏真卿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時,結果被害身亡,可見韓愈的智勇雙全。
長慶四年 ,韓愈在長安逝世,終年五十七歲。獲贈禮部尚書,謚號文。宋元豐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韓愈為昌黎伯,并準其從祀孔廟,這是儒家文人最高的榮譽了吧。
結束語,以慣例作七律一首為作業,《讀韓愈生平有感》:
宦海生涯雨后天,修成功德滿三千。平淮路險時飛雪,諫佛文成肯惜年。
更尚崛奇桃李下,還迎郊島酒樽前。最為得意經年后,從祀先師孔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