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脊髓損傷】從脊柱結構、損傷類型到康復評定說明及康復治療!


脊髓損傷是由于各種不同致病因素引起脊髓結構和功能的損傷,造成損傷水平一下脊髓功能(運動,感覺,反射等)的障礙。它是一種嚴重的致殘性損傷,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截癱或四肢癱,嚴重的影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參與社會活動能力。



脊髓結構


1.脊柱的結構:


A頸椎7塊\ 胸椎12塊\腰椎5塊\ 1塊骶骨(由5塊骶椎合成)\1塊尾骨(由4塊尾椎合成);


B從側面看脊柱,可見頸胸腰骶4個生理彎曲,其中,頸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



2.脊髓的解剖:位于椎管內,上端平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連,下端成人平第1腰椎體下緣(新生兒平第3腰椎 ),占據椎管的2/3,全長42-45cm。




3.脊髓節:脊髓共分31個節段,包括頸髓8節、胸髓12節、腰髓5節、骶髓5節和1個尾節。


簡述脊髓損傷


1.概述:脊髓損傷是由于各種傷病導致脊髓結構和功能損害,從而引起損傷水平以下運動、感覺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


脊髓損傷常致嚴重殘疾,并且延續終生,是致殘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也是康復醫學的主要對象之一。常見病因有車禍、意外暴力損傷、高處跌落等。脊髓損傷患者生存期很長,其平均壽命比健全人僅減少4—5年,康復醫療需求迫切。


2.損傷原因和類型:


A外傷:交通事故;工業事故;運動損傷;高處墜落;暴力砸傷;刀傷槍傷等;


B非外傷性:脊髓炎;腫瘤;血管破裂;脊髓前動脈血栓等。



3.損傷病理:


A.原發性損傷:脊髓休克,脊髓挫傷,脊髓斷裂;


B.繼發性損傷:脊髓水腫,脊髓受壓,椎管內出血。



4.脊髓損傷后功能障礙:


A感覺障礙:截癱平面以下感覺消失或減退,完全性截癱患者鞍區(會陰區)感覺消失;


B運動障礙:脊髓損傷平面以下脊神經所支配肌肉的隨意運動消失或肌力下降。在傷后暫時都表現為弛緩性癱瘓。以后,高位截癱轉變為痙攣性癱瘓。運動障礙可造成關節攣縮,造成下肢或四肢的隨意運動消失或障礙;


C反射障礙:脊髓休克期,中樞反射消失。休克期之后反射亢進和病理反射;


D括約肌功能障礙:尿儲留,尿失禁及反射性排尿,可出現腹瀉、便秘或大便失禁;


E其他功能障礙:呼吸困難、排痰困難,體溫調節障礙、低血壓或相對性緩脈,可有陽痿、月經失調等。


(注:因受傷程度、部位及復合傷情況不同,臨床表現不同。但共同點有)


5.脊髓損傷程度評定:


完全性:脊髓休克結束后骶段感覺、運動功能仍完全消失;


不完全性:骶段保留部分感覺或/和運動功能。


(肛門粘膜皮膚連接處或深部肛門有感覺,或肛門外括約肌有自主收縮)


6.不完全性損傷常見類型:


A中央索綜合征(central cord syndrome):由于皮質脊髓束的排列是從中央向外依次為頸、胸、腰、骶,常出現上肢受累重而下肢受累輕的現象,多能恢復步行;


B前索綜合征(anterior cord syndrome):特點是運動喪失而輕觸覺和本體感存在。對此類患要注意他有無痛感,由于痛是由在前角與后柱之間的外側脊丘束傳導的,如痛感存在,常表示該束前方的脊髓仍有功能,運動的恢復有望;


C后索綜合性(posterior cord syndrome):特點是運動功能及痛、輕觸覺均保留,但本體感及精細感覺喪失。患者難以正常的步態走路,但預后亦較好;


D脊髓半截征(Brown-Sequard syndrome):特征是同側損傷水平下運動能喪失、深感覺消失;對側痛、溫覺消失。此類患者恢復往往顯著;


E圓錐綜合征(conus medullaris syndrome):特點是雙下肢癱瘓合并無反射性大腸和膀胱,預后亦較好。


F馬尾綜合征(caula equina syndrome):特點是下肢不對稱性損傷明顯,預后亦較好。

脊髓損傷康復評定


1.與臨床評定的區別:


A康復評定:重在功能,是判斷功能障礙的過程;


B臨床診斷:重在疾病確定;對疾病確定病名的過程。


2.康復評定目的(康復評定決定康復治療):


A確定病人的問題和擬定治療目標;

B確定治療和效果并擬定進一步治療方案;

C比較治療方案的優劣;

D進行預后的評估。


(如ADL的Barthel指數低于20者治療意義不大→多死亡。高于80者也不一定需要治療→多能自愈。40-60者治療意義最大。積極進行。)


3.脊髓損傷的康復評定意義:


A脊髓損傷以后病人的神經功能狀況會出現不同的變化;


B通過對脊髓損傷病人早期的神經功能評定,可以正確了解患者脊髓損傷的性質和程度,并通過與以往同類病人的比較得出預后估計;


C在治療過程中通過對病人神經功能連續觀察,可以判斷一種脊髓損傷新藥物或新療法的效果。


4.三期評定:


A初期評定:在制訂康復計劃和開始康復治療前進行的第一次評定,目的是了解功能狀況及障礙程度、致殘原因、康復潛力,并估計康復的預后,以此作為擬定康復目標和制訂康復計劃的依據;


B中期評定:在康復療程中進行。目的是了解經過一段時期的康復治療后功能改變情況,并分析其原因,以此作為調整康復治療計劃的依據;


C末期評定:康復治療結束時進行。評定總的功能狀態,從而評價康復治療的效果,提出今后重返家庭、社會或進一步康復處理的建議。



5.脊髓損傷的各個評定:


◆ 損傷程度分級  (ASIA) ◆ 軀體功能評定 ◆心理評定  ◆ 日常生活活動(ADL)能力 ◆ 預后預測 


6.在評定中常用的概念:


A.四肢癱:指由于脊髓腔內脊髓神經組織的損傷造成頸段運動感覺功能的損害和喪失,四肢癱引起上肢、軀干、大腿及盆腔臟器的功能損害,不包括臂叢病變或椎管外周圍神經的損傷;


B.截癱:指椎管內神經組織的損傷造成脊髓胸、腰或骶段(不包括頸的運動感覺功能損害或喪失。截癱不涉及上肢功能,但根據損傷的平面可累及軀干、腿部和盆腔臟器。本術語包括馬尾必圓錐的損傷,但不包括腰骶叢病變或椎管外周圍神經的損傷;


C.四肢輕癱和輕截癱;


D.皮節和肌節:


a皮區:指多個神經段(神經根)內感覺神經軸突所支配的皮膚區域;


b肌節:指受每個節段神經根運動軸突所支配的一群肌纖維;


c解剖基礎—與脊髓節段相關的骨骼肌。


E.神經平面、感覺平面和運動平面


a神經平面:脊髓具有身體雙側感覺、運動功能的最壓節段。用右側感覺節段、左側感覺節段、左側運動節段、右側運動節段這四個節段來判斷神經平面


b感覺和運動平面:具有身體兩則正常感覺和運動功能的最低脊髓節段;


c神經平面=感覺平面+運動平面。



各個評定的說明


1.脊髓損傷分級:



A不完全性損傷 :在神經平面以下包括最低位的骶段(S4—S5)保留部分感覺或運動(骶部感覺包括肛門粘膜皮膚交界處和肛門深部的感覺;骶部運動功能檢查: 肛門指檢看肛門外括約肌有無自主收縮);


B完全性損傷:最低骶段(S4—S5)的感覺和運動功能完全消失。


a部分保留帶:只用于完全性損傷,指在神經平面以下一些皮節和肌節保留部分神經支配。有部分感覺和運動功能的節段范圍稱為部分保留帶,應按照身體兩側感覺和運動功能分別記錄 (例如,如果右側感覺平面是C5,C5—C8存在部分感覺,那么C8應被記錄為右側感覺部分保留區);


b神經根逃逸 :是指實際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的平面以上有神經根損傷。在恢復過程中,神經根的功能逐步恢復,從而造成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神經平面下降,出現“神經再生”的假象。這種現象的解釋稱之為“神經根逃逸”。只用于完全性損傷;


c骶部保留(Sacral Sparing) ◆骶部神經傳導束幸免損傷,不完全損傷的重要特征 ◆由于皮質脊髓束下行到骶部的纖維最靠近外側 ◆骶部保留的證明是骶反射的存在



2.脊髓損傷平面的確定:


A.檢查身體兩側各自28個皮節的關鍵感覺點:



a.每個關鍵點要檢查2種感覺,即針刺覺和輕觸覺,并按3個等級分別評定打分 :


 0  缺失     

1  障礙(部分障礙或感覺改變,包括感覺過敏)    

2  正常     

NT  無法檢查  


b.針刺覺檢查時常用一次性安全針

輕觸覺檢查時用棉花


c.在針刺覺檢查時,不能區別鈍性和銳性刺激的,感覺應評為0級


d感覺檢查選擇項目 ◆位置覺和深壓覺或深痛覺檢查 ◆用缺失、障礙和正常來分級 ◆每一肢體只查1個關節,即左 右側的食指和踇趾。



B.檢查身體兩側各自10個肌節的關鍵肌


檢查順序為從上而下,各肌肉的肌力均分為6級。

  


C5  屈肘肌-- 肱二頭肌、肱肌、肱橈肌

C6  伸腕肌--橈側腕長短 / 伸肌,尺側腕伸肌

C7  伸肘肌-肱三頭肌

C8  中指屈指肌-指深屈肌

T1  小指外展肌-小指外展肌

L2  屈髖肌-髂腰肌

L3  伸膝肌-股四頭肌

L4  踝背伸肌脛骨前肌

L5趾長伸肌群-趾長伸肌


最后一個:還要檢查肛門括約肌,以肛門指檢感覺括約肌收縮,評定分級為存在或缺失(即在患者總表上填有或無)。如果肛門括約肌存在自主收縮,則患者的運動損傷為不完全性。



說明:


C.感覺評分和感覺平面◆每個皮節感覺檢查項目有4種狀況,即:右側針刺覺、右側輕觸覺、左側針刺覺和左側輕觸覺。按總圖所示,把身體每側的皮區評分相加,即產生2個總的感覺評分,即針刺覺評分和輕觸覺評分,并用感覺評分表示感覺功能的變化◆通過必查項目的檢查可以判斷神經平面(感覺平面)、部分保留區和障礙分級的感覺部分;


D.運動平面的確定◆ 因每個節段的神經支配1塊以上的肌肉,同樣大多數肌肉接受1個以上的神經節段支配(常為2個節段)用1塊肌肉或1組肌肉(即關鍵肌)代表1個脊神經節段支配旨在簡化檢查 ◆某一塊肌肉在喪失一個神經節段支配,但仍有另一神經節段支配時肌力減弱。按常規,如果1塊肌肉肌力在3級以上,則該肌節的上一個肌節存在完整的神經支配。在確定運動平面時,相鄰的上一個關鍵肌肌力必定是5級,因為預計這塊肌肉受2個完整的神經節段支配。(例如,C7支配的關鍵肌無任何活動,C6支配的肌肉肌力為3級,若C5支配的肌肉肌力為5級,那么,該側的運動平面在C6)◆檢查者的判斷依賴于確定其所檢查的肌力小于5級的肌肉是否有完整的神經支配◆許多因素可以抑制患者充分用力,如疼痛、體位、肌張力過高或廢用等。如果任何上述或其他因素妨礙了肌力檢查,則該肌肉的肌力應被認為是NT ◆如果這些因素不妨礙患者充分用力,檢查者的最佳判斷為排除這些因素后患者肌肉肌力為正常(5級),那么,該肌肉肌力評級為5級。◆因此,運動平面(最低正常運動平面在身體的兩側可以不同)應根據肌力至少為3級的那塊關鍵肌來確定,要求該平面以上的節段支配的關鍵肌肌力必須是正常的(5級)◆對于那些臨床應用徒手肌力檢查法無法檢查的肌節,如Cl—C4、T2一Ll,及S2一S5,運動平面可參考感覺平面來確定。如果這些節段的感覺是正常的,則認為該節段的運動功能正常;如果感覺有損害,則認為運動功能亦有損害。


3.其它評定:



關節活動度評定:分別進行各關節的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活動范圍測量。


平衡功能評定:三級平衡分級。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ADL)(見請回復“量表”二字給后臺)


心理評定:五個不同的心理過程:震驚階段,否定階段, 抑郁或焦慮反應階段,對抗獨立階段,適應階段 。


4.損傷水平與功能預后:


A◆ 對于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  ﹡ 從自理生活角度看,C7是個關鍵水平,C7基本上能自理,C7以下完全能自理;C7以上時,C5、C6只能部分自理;C4為完全不能自理  ﹡ 從輪椅上能獨立的角度看,C8是個關鍵水平, C8以下均能獨立  ﹡ 從步行功能看,T6~T12,L1~L3,L4以下,分別為治療性、家庭性、社區性功能性步行的關鍵水平 ◆ 如為不完全性損傷則后果要好的多。

               

                                                                      


B截癱患者步行能力的預測步行運動指數(AMI)預測  ◆ 方法:按0---無;1---差;2---尚可;3---良;4---正常評定髖屈肌、髖外展肌、髖伸肌、膝伸肌、膝屈肌5個肌群的肌力,每肌群最多可的4分,5個肌群最高可得20分,此即為AMI的最高分  ﹡AMI>6分才有可能步行 ﹡達12分才有可能在社區內步行 ﹡大于6分但小于8分時需用KAFO+雙拐,才能步行。


C脊髓損傷患者步行能力分類:


治療性步行

T6-T12損傷,需配戴帶骨盆托的HKAFO,借助雙腋拐短暫步行。

家庭性步行

L1-L3損傷,可在室內行走,但行走距離不能達到900米。

社區性步行

L4以下損傷,可配戴AFO,能上下樓梯,能獨立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能連續行走900米以上。


D癱患截者損傷平面與配戴WALKABOUT的指征 


適用于T10以下不完全性損傷和T12以下完全性損傷。  

WALKABOUT是利用鐘擺原理工作的,在互動式鉸鏈裝置的幫助下,患者通過重心的移動來實現雙下肢的被動移動,并防止行走時雙下肢纏繞在一起 。(互動式行走器又稱為中部固定髖關節矯正器,主要由2個部分組成:①雙側帶關節的膝踝足矯形器(KAFO),用于支撐雙下肢。②WALKABOUT互動式鉸鏈裝置,連接雙側KAFO,幫助雙下肢交替移動。)



脊髓損傷康復治療

脊髓損傷是一種嚴重的致殘性損傷,康復應早期介入。中后期應以康復治療為主,預防并發癥,減輕殘疾,提高生活質量。


【康復目標】


1.保持正常體位,預防壓瘡。

2.加強呼吸訓練,預防肺部感染。

3.肢體被動運動,預防關節攣縮和肌肉萎縮。

4.主動運動訓練,維持和增強殘存的肌力。


(一)早期康復治療


1.急性不穩定期(傷后2-4周)


A.臨床治療與康復治療同時進行。

地點:床邊。


B.內容: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呼吸功能訓練、膀胱功能訓練、床上體位變換。


C.正確的體位擺放:


下肢:

仰臥位:髖關節伸直(可輕度外展),膝關節伸直,踝關節背伸,足趾伸展位。      

側臥位:髖關節20度屈曲,膝關節屈曲60度,踝關節背伸,足趾伸展位。


上肢:

仰臥位:肩關節外展90度,肘關節伸直,手臂旋后。

側臥位:下側肩關節前屈90度,肘關節屈曲90度,上側肩關節肘關節伸直,手及前臂中立位。


2.急性穩定期訓練:(傷后4-8周)


A.地點:康復治療室


B.內容:肌力增強訓練


如墊上支撐、站立平衡訓練、轉移訓練、   輪椅訓練、ADL訓練


C.ROM訓練:近端到遠端,每個關節被動活動5-10次,每日二次。脊柱不穩定時,注意髖關節和肩關節的活動,前者屈曲不超過90度,肩關節外展不超過90度。


D.肌力訓練:能主動運動的肌肉都應當運動。


E.呼吸功能訓練:胸式呼吸(胸腰段)、腹式呼吸(頸段)及體位排痰等。


F.膀胱功能訓練:早期輸液可留置尿管,以后該為間歇導尿或反射性排尿訓練。


G.體位和體位變換訓練:預防壓瘡,預防痙攣和畸形,保持關節活動度。


3.后期康復治療


四肢癱(T1以上)

肌力加強訓練

耐力加強訓練

輪椅活動、輪椅操縱訓練

上肢支具、自助具應用訓練

截癱(T2以下損傷)

肌力加強訓練

耐力加強訓練

輪椅活動、輪椅操縱訓練

治療性站立、步行訓練(T2-T12)

功能性步行訓練(L1-L4)


(二)脊髓損傷的并發癥 


1、關節攣縮


機制:重力、肌肉痙攣、疼痛、軟組織炎癥、異位骨化、關節周圍外傷。


診斷:檢查關節活動度,排除痙攣。常見的包括掌指關節攣縮、髖關節屈曲或內收攣縮、膝關節屈曲攣縮、足下垂等。


預防:早期關節被動活動、使用夾板、肢體功能位保持。


治療:矯正方法(伸展法):手法矯正、器具矯正;外科治療:肌腱切斷術、肌腱延長術、關節囊松解術。


2、骨質疏松


原因不清:傷后制動和廢用、血管功能障礙、內分泌因素

臨床表現:可無癥狀,部分腰背部疼痛或病理性骨折(發生率2-33%)。


生化檢查:血鈣升高(骨吸收增加);血清堿性磷酸酶升高(骨形成活躍)。


X線:骨皮質變薄,骨小梁變細中斷,骨髓腔變大。


骨密度:


防治:被動活動、早期站立或行走訓練、坐位平衡、主動運動、飲食(牛奶、堅果)、日光照射。


治療:無特效藥物,二磷酸鹽類、降鈣素、雌激素。


3、異位骨化


傷后1-4個月發生,常見并發癥


部位:關節周圍,髖關節多見;

原因:關節的過度牽拉引起的損傷;

診斷:傷后4-10周大關節周圍出現腫脹和熱感,腫脹消退后關節周圍可觸及硬性包塊,影響關節活動度;

鑒別:深靜脈血栓(超聲多普勒);

分期:4期(局部腫脹、硬性包塊、X線、AKP、骨掃描);

預防治療:ROM練習要動作輕柔、手術治療、深部溫熱療法、放射線治療。


4、痙攣


發病:全部頸髓、75%胸髓和60%腰髓損傷患者;

誘發因素:體位改變、壓瘡、泌尿系感染、膀胱結石、便秘、情緒激動;

不良影響:肢體攣縮畸形、影響坐位平衡、移乘、ADL、誘發骨折、影響睡眠、排尿障礙;

可能好處:減少骨質疏松、預防肌肉萎縮、改善靜脈回流、利用痙攣站立或做動作;

治療:七階段方案:預防和去處誘發因素、正確體位和關節活動度及牽張訓練、物理療法(冷熱療、生物反饋、外周神經或肌肉電刺激、主動被動運動、按摩、針灸、中樞性電刺激)和支具矯形器使用、抗痙攣藥物(巴氯酚、安定等)和神經化學阻滯(肉毒素、利多卡因、鞘內注射藥物(巴氯酚、嗎啡)和神經根切斷術、矯形外科手術、脊髓切開術。


5、呼吸系統并發癥

A呼吸功能障礙及呼吸衰竭: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



B損傷部位對于呼吸的影響:


C1,2:需要部分輔助肌幫忙,需要依賴呼吸器才能維持生命征象;

C3:部分的膈肌及輔助肌正常,可以獨立呼吸但易疲勞,吸氣用力。長時間仍需要依靠呼吸器,無法自行咳嗽;

C4:膈肌幾乎正常而肋間肌和腹肌是麻痹,呼氣為正常24%,仍然需要呼吸器支持,無法自行排痰;

C5-8:膈肌和輔助肌正常,肋間肌和腹肌麻痹,呼氣功能達正常30%,可長時間獨立呼吸,咳嗽功能存在;

T1-5:肋間肌功能有保留,可以做用力吐氣動作,但有一定受限;

T6-12:肋間肌功能有保留,用力吐氣更加輕松;

T12以下:呼吸咳嗽正常。



C脊髓損傷影響呼吸功能的臨床表現:


a、肺容量降低:呼氣儲存量(ERV) 全肺容積(TLC) 殘余量(RV)均下降,FEV1不變;

b、胸壁容量彈性降低;

c、呼吸肌力量和耐力減小;

d、呼吸做功增加;

e、血氧飽和度降低;

f、痰液排除困難;

g、低血壓及心跳停止;

脊髓損傷長合并:肺不張、肺炎、肺衰竭。


D臨床治療:開放氣道、機械通氣、抗生素應用、支持治療、物理治療等。


目標:改善換氣,增加咳嗽的效率,避免使用沒有呼吸效率的呼吸形態;

物理治療內容:呼吸肌的訓練(呼吸輔助肌訓練、膈肌訓練);腹部加壓法(呼氣帶,束腹);胸廓活動度訓練(深呼吸運動,舌咽式呼吸,牽拉);氣道衛生(姿勢引流和口技手法,手壓式咳嗽法,治療師將手放在患者上腹部,配合深呼吸后的咳嗽,治療師的手用力向下向內,同時向頭部方向推壓腹部,以增加負壓幫忙咳嗽)。


6.心血管系統并發癥


深靜脈血栓:


發病率:13-15%,多在傷后1個月;

原因:靜脈淤血、高凝狀態(手術后)、血管內皮損傷

診斷:癥狀及體征:下肢腫脹、疼痛、充血、淺靜脈曲張、皮溫升高,查體腓腸肌壓痛、患肢周徑增加,大腿相差4-6cm\小腿相差2-4cm;

實驗室檢查:血象及超聲;

治療:溶栓療法:3天內;

抗凝療法:3天后;

中藥治療:活血化淤;

手術治療:保守治療無效;

預防:避免下肢靜脈輸液、不宜膝下墊枕,每日被動活動、氣壓助動儀。


7.體位性低血壓的防治


原因:T5或T6以上脊髓損傷,交感神經功能損害;

防治:出現癥狀時,立即改變體位至臥床或頭低位斜床訓練;影響訓練者應穿彈力襪和腹帶;不能緩解時藥物治療:米多君;收縮壓小于70mmHg時應處理。


8.消化系統并發癥


應激性潰瘍


便秘:休克期(3-6周)多大便失禁;

原因:缺乏胃結腸反射、結腸順應性降低、餐后結腸運動和電活動不增加、直腸的排便反射消失;

治療:促進腸蠕動、訓練排便反射;

方法:訓練每天坐位,增加腹壓、適當刺激(藥物或手)肛門、改善飲食結構、藥物灌腸、針灸。


9.泌尿系統并發癥


脊髓損傷后排尿障礙:


脊髓休克期的排尿障礙:膀胱逼尿肌完全性麻痹,尿道括約肌張力下降,但不完全喪失,表現尿潴留。


脊髓休克期后排尿障礙:


骶髓以上損傷:排尿中樞完整,逼尿肌反射性收縮,不自主性排尿,存留殘余尿。

圓錐或骶神經根完全性損傷:逼尿肌無收縮和無反射,尿潴留,通過增加腹壓排尿。


尿流動力學檢查:


目的:了解逼尿肌功能(收縮力、順應性、穩定性、與外括約肌的協調性)、膀胱出口功能(有無梗阻)、膀胱壓力,建議脊髓休克結束后(傷后2-6周);內容:尿流率:單位時間內排出的尿量;膀胱壓力容積:正常無殘余尿,膀胱充盈壓15cmH20,順應性良好,沒有無抑制性收縮,有排尿感覺時容量100-200ml,膀胱容量400-500ml,排尿及終止排尿受意志控制。


SCI后膀胱功能障礙:


逼尿肌反射亢進:膀胱容量小于300ml,順應性差,不穩定,感覺無或感覺過敏,膀胱內壓高,無主動收縮逼尿肌能力或不持久,殘余尿小于150ml;

逼尿肌無反射:膀胱容量大于300-400ml,順應性高,穩定,感覺無,膀胱內壓無,無主動收縮,殘余尿多。

治療:目標:低壓膀胱,保持一定的膀胱容量(低壓者600ml,高壓者350-400ml),選擇一個合理的排尿方式,保持無泌尿系感染。


治療方法


留置尿管:早期急救和休克期;

間歇性導尿:清潔導尿代替無菌導尿,膀胱容量不超過500ml,4-6h一次,每1-2周查尿常規。WBC>10/HP應用抗菌素,保持排尿通暢或留置尿管;

反射性排尿:膀胱訓練,刺激排尿反射的觸發點。不可盲目進行;

腹壓排尿;

手術治療:結構性手術和神經性手術(造瘺術:膀胱痙攣容量很小并反復感染者)。


10.壓瘡


原因:皮膚無保護性反應,皮膚血管神經功能紊亂,營養失調;受壓后局部毛細血管內血流障礙;

影響因素: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內分泌紊亂、過度消瘦、翻身困難、局部皮膚潮濕、污染;

易發部位:骶骨、坐骨結節、足跟、肩胛、足、大轉子


分級

采用國際褥瘡顧問小組法;

Ⅰ級:皮膚紅斑出現,有形成皮膚潰瘍的預兆;

Ⅱ級:部分皮膚缺失,侵及表皮或真皮,潰瘍表淺,表面磨損,水泡、腫脹;

Ⅲ級:表皮皮膚缺失,侵及皮下組織,但未超過深筋膜,臨床上稱深部潰瘍;

 Ⅳ級:淺表組織脫落,組織壞死侵及肌層、骨骼、關節囊

預防。

   

1. 避免局部長期受壓,對臥床的病人,每2~4小時轉換一次體位;對坐輪椅病人每30分鐘提高臀部一次,最少維持30秒鐘;

2. 保護皮膚干爽潤滑避免尿液及糞便的刺激;

3. 避免摩擦,按摩受壓部位,增進血液循環,給予足夠營養等。



11.植物神經過反射


威脅患者生命的嚴重并發癥


見于T6以上的脊髓損傷患者,由于植物神經系統中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平衡失衡引起,損傷平面以下刺激引起腎上腺素能介質突然釋放。


表現:頭痛,視物不清、惡心、胸痛、呼吸困難;

體征:突發性高血壓、脈搏緩慢、面部潮紅、多汗、有時有皮疹;

誘因:骨盆內臟器官擴張(灌腸、插尿管)、壓瘡、膀胱結石、泌尿系感染、急腹癥、穿衣過緊、嵌鈍甲;

預防:管理膀胱直腸功能(長期留置尿管易形成攣縮膀胱);

治療:抬高床頭或坐位減少顱內壓力,立即導尿或排空直腸,藥物降血壓。


12.脊髓損傷患者心理康復


心理特點:孤獨感、自卑感、敏感、情緒反應強烈不穩定;


心理康復過程:震驚階段,否定階段,抑郁反應階段,對抗獨立階段,適應階段。



【視頻】兩分鐘帶你認識康復治療


本期編輯:Amy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脊髓損傷超全面總結(解剖、類型、評定、康復......)
脊髓損傷的康復評定,錯過后悔!相關專業知識中國康復治療師網
脊髓損傷康復必備技能—ASIA評定
脊髓損傷的診斷與康復治療
解讀脊髓損傷平面的評定
19465脊髓損傷的康復評定 (9)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安县| 洛隆县| 宁明县| 鹿邑县| 邓州市| 徐州市| 平顺县| 和田县| 罗田县| 伽师县| 长顺县| 扎鲁特旗| 抚远县| 葵青区| 安福县| 临夏市| 光泽县| 若尔盖县| 繁峙县| 张掖市| 崇左市| 仁化县| 屯门区| 三江| 额尔古纳市| 兴隆县| 莱芜市| 忻城县| 龙川县| 镇坪县| 墨江| 延寿县| 五指山市| 酉阳| 隆林| 乌什县| 工布江达县| 绩溪县| 吴忠市| 塔城市|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