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論依據:《傷寒論》、《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中醫癥候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最近,入冬了,很多人都喊冷,說自己手腳發涼。于是,“手腳發涼”和“陽虛”之間的關系,重新被提及了。許多人想當然的認為“手腳發涼”,就意味著“陽虛”,意味著自己陽氣不足了。
作為中醫人,我對這樣的觀念、宣傳,有些看不下去了。
如果說手腳發涼就是陽虛,那天下陽虛的人太多了,幾乎無人不虛!
什么叫陽虛啊?我給你舉個例子吧。
曾有一個女性患者,年30多歲。一次月經期間,不慎,被水給沖著了,渾身濕了個遍。這下可壞了,當天晚上就感覺冷,渾身顫抖,緊接著就昏昏欲睡,身體蜷縮在床上,叫也叫不醒,幾乎沒反應!這時候怎么辦?刺激人中,刺激十根手指處的“十宣穴”,效果都不好。后來,有醫家在看到脈象特別微細之后,立即表示,用重劑緩服之法。這就是,炮附子25克,干姜12克,炙甘草12克,水煎,分四次溫服,每半小時灌一次,千萬不要一次全灌下去。結果,當到第三次服用的時候,患者醒來了,四肢轉為溫熱。
看見了嗎?這就是寒邪直中少陰,使得腎中陽氣大虛所致。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陽氣衰弱。其中炮附子、干姜、炙甘草的配伍源于《傷寒論》里面的四逆湯,是中醫里面回陽救逆的方劑。
有人說,文老師,你舉這個例子,太嚴重了吧?患者都人事不省了,這和現實生活相差太遠了。
問得好。我的目的,是借這個病例告訴你,中醫在診斷腎陽虛的時候,到底有什么標準。
標準一:脈象微細,沉遲無力。什么意思啊?說白了,脈搏摸上去,不仔細體驗根本摸不到,你需要沉取,仔細體會,才能感受到微弱而緩慢的脈搏。
標準二:舌頭發淡,舌體偏胖,津液較多,舌邊有齒痕。
這兩個,關于舌脈,是必須符合的。
標準三:畏寒肢冷。所謂肢冷,指的是四肢發涼。這個我們大家都熟悉了。但是與此同時,患者必須是畏寒的。什么是畏寒?就是氣溫低了受不了,遇冷就無法耐受,別人覺得可以的溫度,在他那里就不行。這就是畏寒。如果說,你手腳有些涼,但是沒有畏寒的感受,那就不算陽虛了。
標準四:精神萎靡,你是抬不起精神的。工作、學習完全沒有效率,在家中也不愛搭話。
標準五:嗜睡、倦怠。這和精神萎靡一脈相承,即患者出現想睡覺,總是昏昏欲睡,身體倦怠乏力,不愛動彈的現象。
上面五個,算是陽虛證的主證,以及典型的舌象和脈象。至于說大便溏,面色白,尿頻等等,常常作為伴發癥狀出現。
所以,你看看吧,你的手腳發涼,到底是不是陽虛呢?
我認為,只要是一個生活中的正常人,基本健康的人,即便偶爾有手腳比較涼的現象,也不能盲目視為陽虛。他(她)距離陽虛,還遠著呢!
對一般的人手腳容易發涼的人來說,我認為,頂多算作有一點陽虛的傾向,或者屬于氣血運行狀態不佳。這個時候,要想改善,我認為,一靠運動,二靠艾灸。所謂運動,就是通過適當的有氧運動來鼓舞陽氣,增進氣血運行。中醫講,動能生陽。運動之后,手腳很快會熱乎,全身都會舒坦。艾灸,主要艾灸關元、腎俞、命門。這些是鼓舞陽氣的重點穴位。每天每穴艾灸15到20分鐘,可以提振陽氣。這也是毫無疑問的。
總之,我們不要給自己扣上所謂陽虛的帽子,然后亂用一些號稱可以補陽氣的產品。懂一點真正的中醫科普知識,對我們來說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