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落葉,是否讓你聯想到了什么?是它曾擁有的歷史,還是它由莖到枝頭那一望無際的天空?答案紛紜,誠然,我聯想到的是板橋先生。他的書畫可使人紛然紙醉金迷之外的風花雪月,牢記圖文并茂之外的家國天下………
鄭燮(1693-1765),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鄭板橋出身貧苦,早年在揚州以賣畫為生。康熙時期考中秀才,雍正時期考得舉人,43歲時考取乾隆元年的進士。從此,在山東范縣、濰縣任縣令,做了12年的七品芝麻官。鄭板橋勤政愛民,政績顯著。后來因為為災民請賑,得罪上司,官場不順,遂“扯碎狀元袍,脫卻烏紗帽”辭官歸里。不久重回揚州,繼續以賣畫為生,1765年,鄭板橋在窮愁潦倒中辭世,客死他鄉。
鄭板橋早期書法
清初的書法家崇尚晉、唐以來的法貼,謂之“帖學”。帖學派繼承了古人的精神氣質,作品蕭灑出塵,千變萬化。后來“帖學”沒落,康熙、乾隆推崇董其昌、趙孟書體,臣下投“一人”之所好,產生了一種死板的“館閣體”書風。當時科舉考試要求用小楷書寫。講究行文“烏,方,光”。這就造成了,人人都練習這種行行勻整、字字光圓的書體。千人一面的書風泛濫,書法藝術窒息不前。鄭板橋為了考科舉的需要,著力工于楷書和草書,而且寫的很好,頗具歐陽詢、懷素之風,加之以賣畫為生,投顧客所好,遍臨各家名帖,達到了亂真的地步。鄭板橋早期的書法字正體圓,清秀有余,生氣不足。
鄭板橋的蘭花
那么,鄭板橋獨特個性的書法風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康熙、乾隆時期是清政府的全盛時期。統治比較穩定,經濟日趨繁榮,社會日趨安定,但階級矛盾依然緊張。清政府對文人采取麻醉加鎮壓相結合,在“博學鴻詞科”的招牌下,大興“文字獄”。文人學者為了避嫌遠禍,不問時政,大都鉆進繁瑣的考古考據圈子里。兼之當時魏晉南北朝的碑刻出土日多,金石學興起,形成了一股“碑學”風潮,書法也就直接受到影響。
鄭板橋的石竹圖
鄭板橋和金農等人,就是最早開啟學碑風氣,實行書法改革的潮流人物。以隸書為基礎,金農用禿筆和重墨書寫,,書風古樸奇拙,號稱“漆書”。鄭板橋則創造了“六分半書”,人稱“板橋體”,書風雄渾峭拔,與金農同時馳聘書壇,各具千秋。鄭板橋的書法“無古無今”,非佛祖點化,一瞬而成,而是他長期摸索、慘淡經營、師心獨創的結果。
鄭板橋的瘦竹
說鄭板橋書法“丑”的人,估計是不會繪畫的。中國畫講究“書畫同源”。書離不開畫,畫離不開書。書風和畫風一致,互相映襯,相得益彰,方為佳品。鄭板橋以畫法入書,以書法入畫,書法和畫法渾然一體,配合完美。你看他的畫,落款在竹、蘭、石之間,字有時如竹枝、有時如蘭葉、有時如石上的青苔。字和畫合而為一,這正是鄭板橋為什么寫的字用墨時濃時談,筆畫變化時粗時細,字形方、圓、扁不一而足,字體柔合真、草、隸、篆四體,亦似亦非,千變萬化的原因。乾隆時的詞曲名家蔣士銓詩云:“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石形翩翩”,說的正是鄭板橋這種以畫入書、以書入畫的藝術特色。
鄭板橋是個畫家。畫家寫書法自然與只會書法不會畫的人有區別。繪畫注重畫面經營,即構圖。欣賞他的書法要看整體,如只看個體單字,你會覺得“丑”。繪畫要某個局部亮起來,就會把它周邊畫灰、畫暗,以黑托白。要某個地方成為視覺中心,突出精彩,就會把其他地方畫虛,以虛托實。這都是繪畫的常用手法。鄭板橋故意把某個字寫拙,是為了襯托其他字的巧。又好比音樂的節奏,低潮部分是為了高潮部分給人以震撼。欣賞鄭板橋的書法,你會發現“一字一筆,兼眾妙之長”,作品整篇布局奇幻多變,跌宕生動,節奏感很強。這正是他的書法精妙之處。
鄭板橋畫蘭、竹獨步畫壇
鄭板橋是中國文化史上為數不多的具有多面性的天才級人物。他“詩、書、畫”三絕。他的書法睥睨千古,是中華民族書法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鄭板橋的《修竹新篁圖》
書壇沉寂100多年來,鮮見佳作,是該學習鄭板橋的標新立異,搞搞新意思了。時下,各路神仙魔道、山精水怪、狐妖術士、36洞洞主皆吶喊“改革”。射墨,盲書,各種書,奇招怪招無不用其極,層出不窮。吃瓜群眾在吃瓜正歡之時,突然看到這一出,登時驚得目瞪口呆,做家長的更是慌得一臂,——明天孩子去上書法課,是該拿注射器去呢還是帶毛筆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