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背景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與日本之間進行了一場長達14年的戰爭,這便是中國的抗日戰爭。雖然在這場戰爭中,中國的軍事實力遠遠落后于日軍,但憑借極大的戰略縱深,中國依然在日本的攻勢下挺了過來,最終取得了勝利。
而抗日戰爭的一大轉折點便是武漢會戰,這也是中日國運的分水嶺,從這戰開始,日本不敗而敗,中國不勝而勝。
武漢會戰的背景其實是相當黑暗的。1938年,日軍已經攻占了華北的大片土地,而中國的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也相繼淪陷,日本正洋洋得意地實施著“速戰速決”的軍事計劃。在國民黨遷都重慶后,武漢作為日軍西進攻取重慶的樞紐,自然就成了日軍的下一個重要目標。
為了守住武漢,國民政府于1938年6月新設立第九戰區,同時調集了第五、第九兩大戰區的14個集團軍、共100萬兵力集結于武漢地區,準備在這里和日軍進行一場決戰。而日軍為了迅速擊垮中國,此戰中也集結了全部能調用的力量,一共集結了9個師團約40萬人的兵力,從東、北、南三個方向大舉進攻。
1938年6月11日,武漢會戰正式打響。日本波田支隊在深夜偷襲安慶,一夜間就將國軍的楊森打出了城外,蔣介石極其憤怒,直接責罵楊森“輕棄名城,貽笑友邦”。日軍拿下安慶后,直接順著長江西進,打算由水路直插武漢心臟,為了阻礙日本海軍的步伐,國軍沿長江一線布置了大量水雷,甚至不惜直接炸沉艦船,以此堵塞水道。
決戰武漢
雖然國軍各部在武漢一帶布置了重兵,但由于自身指揮系統混亂,無法對大量兵力進行有效部署,因此武漢周邊的重要城市一個接一個地陷落。在武漢會戰的前期,只有長江的水雷發揮了不錯的效果,炸沉了十余艘日本軍艦。
1938年10月,日軍已經完成了對武漢的合圍,整個武漢危在旦夕。此時,全中國的目光已經聚焦在了武漢會戰的戰場。武漢各界為支援前線,發起為期3天的獻金活動,無論是政治領袖,還是平民百姓,眾人紛紛拿出了自己的積蓄,為一線戰場貢獻自己的力量。短短3天里,國軍就籌到了超過100萬的巨款。
而蔣介石本人也在武漢會戰中表現了罕見的強硬態度,始終坐鎮于武漢。于是,中國軍隊的士氣得到了充分提高。在廬山一帶,中國軍隊將日軍引誘進了山地,讓日軍難以發揮武器優勢,最終取得了萬家嶺大捷,擊斃日軍3000余人,而在大別山一帶的國軍更是憑借對地形的熟悉,不斷與日軍周旋,讓日軍付出了傷亡4000余人的代價。
總體上,武漢會戰雖然以中國軍隊的損失更為慘重,但日軍的攻勢隨著部隊的不斷深入,愈發困難。
此外,中國的海軍和陸軍也在武漢會戰中充分發力。中國航空兵動用200余架飛機,和擁有400余架戰機的日軍航空兵團展開了決戰,最終中國空軍擊落日機70余架,讓地面部隊的壓力大大減輕。而海軍則直接拆下艦上的主炮,直接轟擊日軍,在各個要塞的守備戰中,大幅提高了國軍火力,對日軍造成了很大的殺傷。
武漢會戰的意義
日軍完全沒有想到,中國在經歷了淞滬會戰的失敗后,依然能拿出如此堅韌的心態進行反擊。在武漢會戰中,日軍的進攻兵力逐漸捉襟見肘,不得不多次要求國內調集援兵,最終,日軍幾乎抽干了國內能調集的一切兵力,本土的守備力量僅剩一個守備師團,而投入中國戰場的師團則有24個。
武漢會戰從6月一直打到了10月,為了盡快結束戰爭,日軍決定改變方針,奇襲廣州。10月25日,由于粵軍大部都在武漢會戰的戰場,因此廣州無奈地淪陷了,此時武漢的國軍面臨腹背受敵的窘境,蔣介石吸取了南京保衛戰孤城困守的教訓,決定放棄武漢,用空間換時間。
10月27日,國軍撤離武漢,付出重大代價的日軍終于攻入了武漢城。
然而,日軍在武漢會戰中損失的力量太過巨大,導致他們再也無力在正面戰場發動攻勢。據統計,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損失40余萬人,日軍損失20余萬人,雖然中國軍隊的損失更大,但此時的中國軍隊仍有多達300余萬的兵力。
而日軍則陷入了兵力不足的窘境。當時侵華日軍的總兵力不過120萬,拋去關東軍和負責駐守日占區的兵力,日軍還能調動的總兵力不超過50萬,已經無法發動正面攻勢。武漢會戰后,日本只能無奈地接受速勝論失敗的現實,開始在中國戰場深陷泥潭。
因此,從戰略大局來看,中國雖然丟了武漢,但大大消耗了日軍的兵力,贏得了將戰爭拖延下去的時間,可謂不勝而勝;而日軍雖然表面上取得了武漢會戰的勝利,但被拖入中國戰場的泥潭后,已經注定了失敗的結局,可謂不敗而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