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教育部有關負責人透露,新一輪審核評估全面總結上輪評估成效、經驗與不足,面向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建設目標,圍繞新時代本科教育要求進行優化改進,立德樹人導向更加鮮明、堅決破除“五唯”頑瘴痼疾、積極探索評估分類、改進優化評估流程、注重減負增效、強化評估結果使用。
新一輪審核評估試點工作將于近日啟動。按照計劃,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今年上半年,開展全國統一試點,試測“兩類四種”評估方案。第二步,今年下半年,試行部省協同評估模式。綜合考慮參評意愿、工作基礎、5年布局節奏等因素,選擇部分省份先行試點,打造評估“樣板間”。第三步,開展其余省份評估試點工作。
對于本科教育之于大學的地位,清華大學校長邱勇曾明確表示:“本科教育是大學的底色,也是最能體現學校傳統和特色的地方。沒有本科教育水平的提升,就很難實現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高等教育戰線對新一輪審核評估工作非常關心,為了回應這一關切,日前,本報記者專訪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主任范唯、副主任李智,請他們厘清新一輪審核評估工作中的關鍵理念問題,幫助戰線為新一輪審核評估工作做好準備。
教學評估緣何戴上“教育”帽
轉變觀念,以學生為中心,落實立德樹人
記者:
記者:
彈性柔性怎樣體現選擇性
理性選擇,突出核心優勢,確定合適歸類
記者:
記者:
范唯:大部分學校對自身的定位實際上是非常明晰的。當然,不排除少數學校由于身處兩種分類的模糊地帶,在定位上可能舉棋不定。我們建議這樣的學校,一方面可以參照對外發布的大學章程,另一方面可以結合學校的“十四五”規劃,慎重思考自己的辦學定位和方向。
李智:的確,當前有些學校兼有雙重特點,比如學術型和應用型的特點都有。我們提示這樣的學校突出自己的核心優勢,認真思考辦學最核心的取向是什么、學校的品牌效應最鮮明地體現在什么方面。
記者:
范唯:我們研判這種情況肯定會出現。如果學校黨政領導班子集體研究決定選擇了與學校當前發展階段匹配度不高的類型,選擇后要由學校主管部門把關認定,專家組評估時也要首先研判學校的辦學定位與所選歸類是否適合。同時,對于這樣的學校,我們想提醒他們注意——當選擇了不合適的歸類,審核評估出來的問題清單會非常長,其中反映的問題會觸及核心,需要整改的力度也相應地會非常大。而選擇了合適的歸類,勢必不會面臨這么被動的局面。
李智:一旦確定好了選擇哪一類,學校要優先考慮如何達到這一分類中最基本的標準,然后才是思考如何張揚個性、體現辦學特色。
記者:
范唯:在本輪審核評估中,我們最關注的是在“十四五”這5年里,學校的辦學定位和方向應當是明確的,而且一旦確定了分類歸屬,學校的精力和資源分配都要往這樣的辦學定位上傾斜。
李智:我們理解,每所學校都身處各自不同的發展階段。比如,有的學校現在偏應用型,不排除5年、10年之后,隨著各方面積淀的加深,可能會慢慢轉向學術型。評估僅以5年為期限,實際上也是為高校今后的發展留下了開放性的空間。
高質量教育體系如何建立
重新審視,超越工具視角,探索治理改革
記者:
范唯:對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評估的理解,不能僅僅局限于評估本身。評估也好,包括很多專業認證也好,不只是為了評估、認證而評估、認證。評估工作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在于發現學校真正的閃光點和存在的問題,然后督促學校整改提高。就像是體檢醫生給體檢者檢測各種指標,提醒體檢者哪方面可能存在問題,并對保持身體健康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
我們應該超越工具性的視角,從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評估。評估中心和高校之間不是貓鼠游戲的關系,而是協同關系。我們更愿意將每次評估看成對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工作的一次深度研究,與專家組、高校攜手,把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評估工作做好。
總之,質量是要有標準的,本科教育教學評估工作應是建設中國特色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成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李智:本次評估可以說是我國高等教育治理的一次重大探索。當前,對于本科教育教學工作,黨中央的關注點主要在于如何立德樹人,教育部黨組的聚焦點主要在于“以本為本”提升本科地位和本科教學質量,戰線的關注點主要在于怎樣減負增效,工作的核心點主要在于促進高等教育多樣化特色發展。我們力爭通過本科教育教學評估工作把黨中央的關注點做亮,把教育部黨組的聚焦點做深,把戰線的關注點做實,把工作的核心點做細。
來源 | 中國教育報(聲明:“教育部評估中心”微信公眾號刊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