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雪瓊枝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小說的優秀之作,也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它原名稱《石頭記》,它以榮國府的日常瑣事為中心,以寶黛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大觀國的點滴瑣事為主導,以金陵名門貴族賈、史、王、薜從鼎盛走向衰敗的歷史過程,展現了封建社會終將走向滅亡的歷史趨勢。
《紅樓夢》是一部愛情為中心的悲劇故事,更是人的悲劇,“因緣命定,天數難違。”這不僅是對各人物悲劇命運的痛苦終結,也是作者人生體驗的徹悟。
綜觀《紅樓夢》全劇,它折射的出的悲劇,不僅是人生的悲劇,家的悲劇,也是整個社會的悲劇。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下角度分析寶黛婚姻的悲劇所在。
在封建社會的婚姻觀里,婚姻講究的是門當戶對,是男女雙方成婚的基礎,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是不被封建家長禮法宗族所接受的,即使有也終將以悲劇收尾。
王昆侖先生說:“寶釵在做人,黛玉在作詩;寶釵在解決婚姻,黛玉在進行戀愛;寶釵在把握現實,黛玉沉酣于意境;寶釵有計劃地適應社會法則,黛玉自然地表現自己的靈性″。“
由此可以看出二人之不同:一個循規蹈矩地做人,一個肆意妄為的幻想。對于賈府這樣一個昌盛之家,需要的是一個賢惠而且懂大體,識時務的賢婦做接班人,顯然寶黛這種自由式的戀愛不被時代所認同,他們的婚戀在當時傳統禮教里是不為接受的。
從門當戶對的觀念出發,同是親眷,黛玉家世清寒,寶釵身世顯赫,雄霸一方,為了維護家族的根本利益讓寶玉光宗耀祖,他們需要的是同等門戶相當的女子做接班人,更重要的,是因為薛寶釵腦子里那一套封建正統思想,完全符合封建主義的道德規范和整個貴族家庭的利益。
只有她才可以挽救這個貴族之家日益衰敗的趨勢。因此,封建統治者們為了維護整個家世的根本利益,也不可能順從賈寶玉,同意他去選擇具有叛逆思想而又無權無勢的林黛玉。
魯迅曾說:“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之者,獨寶玉而已。
賈寶玉是《紅樓夢》的中心人物,最引人注目之處是他的叛逆性格,以及他身上透露出來的追求民主和個性解放的反封建意識與人道主義思想。他生長在功名富貴之家,卻極為鄙視功名富貴;同時他又是一個'華華公子',也就是文章所提到的見一個愛一個,他與賈府所有姑娘們平起平坐,沒有架子,平易近人,事實上,文章中的賈寶玉和上至姑娘下至下人之間的關系都是純純如水,他只有精神之愛,沒肌膚之親。
從小在女兒堆里長大的他,喜歡親近女孩兒,討厭男人,他平等待人,尊重個性,主張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生活,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沒有善惡美丑的劃分,他與林黛玉之間的愛是世間少有的愛。
即便是這樣一個才女,她卻總是掩飾自己的本能,她只適合賢妻良母。
所以說,薛寶釵是所有男人理想的妻子,而非女朋友。
寶釵世故,而且識時務
生活中的雪寶釵,并不像林黛玉那樣真性情流露,而是暗藏深機,不露聲色,她平時'裝愚裝笨,寡言少語,一言一行顯得″端莊賢慧,″完全符合封建大家閨秀風范,實則,他洞悉世故,城府頗深,她懂得'好風憑借力'的法則。
來賈府這么多年,她表面不言不語,內心卻波濤洶涌,故作冷靜。她在人事錯雜的榮府里,生活得如魚得水,左右逢源。
“會做人”是薜寶釵慣有的性格特點和習慣做法。
她不像林黛玉那樣不會用尖酸刻薄的話語,而是裝著一問三不知,不關事己不開口,只是自己心里明白就好。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丑事的主子們便贊她″會做人″。
寶釵的會做人不反體現在像賈母一樣最高統治不露聲色的籠絡上,還表現在對于封建下層的收賣上,賈母為她過生日,請她點戲,她就點賈母喜歡的,甜食是賈母喜好,她就把她喜愛的甜食一一點出來,賈母太喜歡她了,奉迎老一輩,她最拿手。
袖里藏針,頗有心計
她是封建時代認可的好女子,性情溫柔,待人接物非常得體,但為人心細,頗有心計,如果說大觀園的風姐為人心狠手辣,做事都在表面上,但寶釵的狠在內在的,她是握手心的。
我們在通讀《紅樓夢時》,關于林黛玉留給人的整體印象是:多愁善感,敏感多疑,愛哭,說話尖酸刻薄,聰明絕倫,才華出眾。
如果僅僅是從這點分析看待問題末免有些淺薄。隨著劇情的發展,以及自身處境的變化,林黛玉性格也在悄悄的發生變化,換句話說,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是在一步步的成長的。
初始:清高自居,才情流露
精神上豐盈的人,內心往往是驕傲的,這一點在林黛玉身上表現的尤為突出。
林黛玉初進賈府,大家對她的印象普遍是“小心翼翼”,但藏在背后的卻是林黛玉孤高自詡的自尊心。
林黛玉在習慣了所有規矩之后,也有意的展露了自己的鋒芒,不管是下人,還是寶玉言辭多以刻薄尖酸。
書中第七回,林黛玉在面對周瑞家送來的宮花,就問周瑞家,是單給我一個人,還是所有姑娘都有?,在得知姑娘們都有,自己是最后一個被送時,她言辭中便顯露出不滿來:″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的,便不會送我來″,弄得周瑞家的一句話也說不出。
因此,前期林黛玉的性格并不討人喜歡,下人評價她″孤高清傲,目無下塵″,園里眾姐妹雖然和她沒生分,但總認為她是一個小性子的人。
以自我為中心是林黛玉和賈寶玉共有的特性,加上一起同吃同睡,性情極度相似,感情升溫也是常理所在。
中期階段:思想開始成熟,尋找平衡點
中期階段的林黛玉,思想開始走向成熟,不再使用言語的刻薄來刷自己的存在感,來尋找自己在外界世界的平衡點。
在文章第六十二回,林黛玉明顯感覺到了不知是思想上還是認識上,她與寶玉的差距。林黛玉的叛逆在于個人的無性釋放和追求自由戀愛超出了封建禮教的軌道,她的叛逆是無意識和不自覺的,而賈寶玉是自己直覺感悟走上叛逆之路的。
這種精神層面的隔閡,必定走上分道揚鑣的悲劇。
后期:參透一切,悲觀絕望
在林黛玉思想成熟之后,她睜眼看到的世界和閱讀的詩書,她的成長歸于自覺化,不需要外界提點,就能熟經判道地領悟。
可眼前呈現的一切是殘酷的,因為她參透一切的代價是絕望的。
她對寶玉的愛沒有改變,可是她知道,她的愛的份量感動不了封建家庭政治,文化,風俗乃至門當戶對她造成的潛在的威脅。
元春省親賜禮物時,賈寶玉和薛寶釵禮物一樣,而她和其他姑娘一樣,只有扇子和香珠,林父去世,她變得孤苦伶仃,終身大事無人做主,即便是表面疼愛她的賈母,一直對她和寶玉的婚事緘口不言;而王夫人明顯更喜歡薛姨媽的女兒薛寶釵。
眼前狀況讓她心寒。但更可怕的是,她與寶玉也出現了說不清道不明的隔閡。兩人說話也不似以前那么親熱。
在后面談到迎春出嫁之事,賈寶玉卻還是像小時候那般,能逃避的責任絕不承擔,他仍舊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像烏龜一般躲著不出來,此時的黛玉是絕望的,這樣幼稚的寶玉是無法支撐起任何責任的,包括迎娶自己,看透這一層讓她陷入無盡的恐慌之中,一邊承擔著“風刀雙劍嚴相逼”的折磨,一邊又要看著寶玉的懦弱,期望能從他這里得到救贖,可最終的結果是什么,她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了。
以當她再無一滴淚水可灑時,只有淚盡夭亡,香魂逝去,結束她凄情的一生。
終上所述: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寶黛二人的愛情悲劇在于在強大的封建勢力面前,都不能堅強有力的維護自己的愛情。這在林黛玉身上表現的尤為突出,賈寶玉也是這樣,也是時不時遵循著封建禮法,無法從寵大的封建禮法中分離出來,也沒有做到徹底的決裂。
紅學界認為,寶黛愛情的悲劇還在于不是哪一個人為的原因,而是家族的神圣力量,也就是政治力量。
除了政治因素以外,還有些世俗的觀念導致寶黛愛情悲劇的。例如四大家族聯姻,世俗的婚嫁,沒有不重財的,而此時的林黛玉孤身一人,孤身奮戰,而薜寶釵家底豐厚,所以賈府的家長們選擇了薛寶釵,也是意料之中的事。